电影行业的异类:《逆流的色彩》
《逆流的色彩》(Upstream Color)是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和它的名字一样,这部电影有着不安分的因素。最近它就给整个电影产业耍了个小恶作剧。
它在电影院还未下映的情况下就网络上映了,并且是大张旗鼓的在 iTunes、亚马逊等渠道上线。除却盗版因素,线下线上同时上映的影片在我印象中就仅此一部了。虽然从电影本身来说,《逆流的色彩》算不得大作,它的制作成本相当低廉(可能低于 10 万美元),最高仅在 43 个影院里上映,票房不过 50 万美元。但是它在上映仅一个月并还未在电影院下映的情况下就登陆网络平台就有点儿离经叛道了。
一般来说,电影下映之后,中间会空出一段时间才能在网络上映或发行实体音像制品,这段窗口期有短有长,但是好莱坞惯例是 3 个月。按照常理,像《逆流的色彩》这样双线上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阻击盗版,惠及懒得去影院的观众,另一方面则不利于影院票房和实体音像制品的销量。
不像一般独立电影导演,《逆流的色彩》的导演卡鲁斯考虑得要更多,这次双线上映就是他刻意策划的。
追求艺术的同行可能不太理解卡鲁斯的行为,但是生意人或许或看好他。一部电影,尤其是《逆流的色彩》这样的电影在电影院上映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可以把自身和仅在网络播放的视频区分开来,但从中赚到大钱则不太现实。而且随着视频网站的火热、大屏幕电视机和蓝光碟的普及,近十年总观影人数是呈下降趋势的。
不是大制作,没有名演员,电影本身质量也不算优秀的电影要想获利仅靠社交网站的口口相传显然是不够的,况且国外也不过光棍节。那么线上上映貌似就成了唯一出路。
像《复仇者联盟》或者《盗梦空间》这种上映前就基本可以保证票房的电影显然不需要屈尊地搞双线上映,但这不失为小成本电影的一个出路。电影行业人士 Todd Wagner 认为,有的电影的窗口期应该是 3 个月,有的应该是 1 个月,这种窗口期的制定应该是因电影而定的,片方有制定的自由。
卡鲁斯以及《逆流的色彩》这种反叛常规的行为或许因为本身的不起眼而被整个电影行业忽视,但是卡鲁斯的挑战还在于他缺乏在线数据和数据处理能力。Netflix 则不一样,它可是玩弄数据的行家,但是数据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卡鲁斯认为,他现在急需数据,他需要做出基于数据的合理决策,但是 Netflix 不愿意提供数据给他。卡鲁斯的境遇代表了小成本独立电影普遍缺乏资源的境遇。
线上上映对于这种小成本电影来说还有个好处就是不会绝版,人们在想看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它,直到对它完全失去兴趣。卡鲁斯对自己的电影还是很有信心,他认为他的作品值得一看再看。他也很感谢网络新平台,这些平台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永生。
事实上,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大片还是烂片,对于窗口期的争论就没停过。若是深究起来,窗口期的长短对于电影收入的影响也没那么大,就像可以忍受枪版电影的人基本不会选择去看 IMAX 3D 的一样,选择在电脑前看电影的人和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的重叠度实在有限。观众自会权衡电影体验和票价支出的关系。
不过对于《逆流的色彩》这样的独立小成本电影来说,选择忽视窗口期倒不难理解,把影院作为 “放映频道” 之一和宣传阵地也不失为一招妙棋,完全可以被一些比较小众的电影学习,前提是不触怒业已十分完善的电影产业。
而且随着网络平台和室内硬件设备的日渐强大,关于窗口期的讨论肯定会更多,这种院线方、发行方、观众和新平台等的多方博弈势必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