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字节社(唐茶)创始人,对设计领域有深入研究,重度知乎用户。字节社为用户提供优质体验电子书,以引入 “信黑体”字体受到关注。
“文无第一” 是个迷思。艺术当然可以比──只要你是在同一个类别里比。甲画一幅油画,乙用同样技法画一幅,或是甲作一首电子舞曲,乙也作一首,总能分出高下。任何类别中的各件作品也必定良莠不齐。Aphex Twin 和 Autechre 都好,但后者更好一点。同样是夜曲,萧邦和约翰·菲尔德不是一个级别。
因此我从来都无法回答 “衬线体和无衬线体哪个好”,“开放和封闭哪个好”,“收费和免费哪个更可行”,“‘拟物’ 和 ‘扁平化’ 哪个好” 这类结构的问题。它们都可能好,也都可能不好。在面对 iOS 7 的新设计──任何设计──时,首先应该摒弃的就是这种以类别定输赢的思维。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很难为 iOS 7 的新图标们唱赞歌。但图标设计只是操作系统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正如幻灯片模版设计只是幻灯片软件设计中的一个环节。Mac 上的 Keynote 中的模版我从来不用,但这不妨碍 Keynote 成为 Mac 上设计最好的软件之一。
毫无疑问,苹果以往对于拟物化设计的热衷与已故的乔布斯的偏好有很大关系。这个数次推动了电脑产业革命的男人其实拥有非常传统甚至乡土的美学感性(sensibility)。不过,虚拟产品去模拟实体世界的物件,其实是一条更加轻松的道路。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有了多年积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成熟。将实体世界的好设计 “数字化” 后引入虚拟世界(例如 Dieter Rams 的作品),再从实体世界的设计理论中萃取出合适的营销词句(例如 “形式要跟随功能”、“少即多”),比重头再造一套完整的美学要容易得多。
被称作 “扁平化” 的设计风格,可以说是对这种重头再造的尝试。与生于 1950 年代的乔布斯源自实体世界的美学感性相比,这是更加数字本位(digital native)的方向。以数字时代为时间起点、不了解没有电脑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代,正试图在虚拟世界里重建美学秩序。在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的领域,微软以 “metro” 风格成为了这方面的先行者。如今苹果也朝这一方向迈开了步伐。
苹果在设计上 “借鉴” 其它产品并非第一次。早在 2008 年 App Store 刚刚推出时,大家就发现它和 2007 年末面世的史上第一个 iOS 软件商店 “Installer.app” 在信息架构和视觉呈现上几乎一样。2011 年苹果为 iOS 引入的通知中心也很难说没有借鉴过 Android 的通知系统。而所谓 “二流艺术家抄,一流艺术家偷” 的真谛,在于把别人的东西拿来之后能否内化成具有内在完整性的元素。如果用国家来比喻科技公司,那么苹果一定是日本──内化外来因素的一等高手。
世事无常,没有必要为苹果由领先转为跟随而叹息。iOS 如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移动操作系统,而 Mac OS X 的历史告诉我们,长时间的稳步迭代一直是苹果的强项。看过 iOS 从版本 1.0 一路走来,我对于 iOS 7 初期的问题保持宽容。
十九世纪,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套无衬线字体。当时的排字师傅们称之为 grotesque。是的,百年后看起来比衬线体更加简洁、利落、现代的无衬线体,在当年看惯了衬线的眼睛看来是怪诞而丑陋的。电脑自 1980 年代初成为个人物品,到如今只走了三十多年。等到数字本位美学在业界和理论界的努力下全面建立之后,相信关于拟物和扁平的争论只会被消解为设计史上的趣味轶事。
题图来自苹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