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钱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6 月 27 日下午在 MAE(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第三会议厅举办的关于移动钱包(Mobile Wallet)业务的讨论是精彩的,不是因为它获得得出了多么伟大的结论——事实上,演讲嘉宾认为 18 个月内中国市场移动钱包业务将迎来爆发是过于乐观的——而是因为四位演讲嘉宾敢于面对问题,在承认行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案。
这很有助于听众了解清醒地认知一个行业,而欺骗他们或顾左右而言它显然是无意义的。来自 Citi(花旗)、MasterCard(万事达)、中华电信、解决方案公司 C-SAM 的演讲者显然不认为只有给消费者描绘美好前景才可以推动行业发展。
移动钱包业务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需要移动钱包?
人们为什么需要移动钱包?
台湾运营商中华电信移动商业集团 VAS 部门总经理 Joseph Kuo 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移动钱包不应该只是模仿实体卡,而是要覆盖更多功能,甚至它可能需要社交功能,去领取一些优惠券。在人们实际的钱包中——翻一下你的钱包——信用卡、公交卡的使用频率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Joseph 认为仅仅依靠信用卡、公交卡功能是无法吸引用户使用钱包的,人们的钱包中包括会员卡、优惠卡、抵用券、奖券等等,只有还原这部分功能,并加入更多功能,才能吸引人们从实体卡中转过来。
万事达新兴市场业务集团总经理 Philip Yen 从宏观方面讲述了移动钱包发展的前提:随时随地连接的手机,各行各业商家的支持,两者缺一不可;移动钱包必须简单易用,否则在手机小屏幕上体验糟糕,人们等待不及;移动钱包必须保证支付安全,实际上它基本不存在问题,但需要教育用户,让他们打消顾虑。
(万事达新兴市场业务集团总经理 Philip Yen)
移动钱包解决方案公司 C-SAM 的 CEO Felix Marx 同样直面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移动钱包不只是商业交易,它是一种购物的体验,他在一个演示视频中介绍了在移动钱包中应用电子优惠券的情况,他们认为接下来 2-5 年会是移动钱包蓬勃发展的时期,首先从电子优惠券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实体类卡片。Marx 举的一个例子是新加坡麦当劳 2012 年的一个营销案例,当时人们收到麦当劳的电子优惠券后,他们都上街来消费了。电子优惠券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当说服人们使用移动钱包后,下一个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方式提供服务?
移动钱包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
在 6 月 9 日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的使用中,中国移动采用的是基于 SIM 卡的 NFC 解决方案,人们在手机上插上支持 NFC 的 SIM 卡,然后去下载 SIM 卡应用和银行应用、生活类应用,进而使用到 NFC 支付功能。
实际上,除了 NFC 方案之外,移动钱包(移动支付)还存在第二种方式:二维码。这是现今比较普遍的实现方式,商家们在这方面已经有巨大的投入了。台湾中华电信采用的是两条腿走路方针,Joseph 说出了 NFC 和二维码实现方式的优劣势:NFC 适合面对面交易,它可以快速完成交易,但它还处理技术推广早期,可应用的市场不大;二维码处理速度较慢,适合远程交易,包括在线购物、电视购物等,但它的市场覆盖度比较高,很多商家已经部署了二维码,在他们没有决定投入 NFC 怀抱之前,可以用二维码的方式来完成移动支付。而且二维码不需要升级,NFC 应用却需要不断地升级。
如果既能说服人们使用移动钱包,行业参与者又能提供比较好的服务模式,那么移动钱包需要多久才能走入寻常百姓生活?
(移动钱包解决方案公司 C-SAM 的 CEO Felix Marx)
移动钱包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 GSMA 方面主持人提的一个问题,他向现场演讲者提问 NFC 移动钱包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大家比较统一的认知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快,适合发展 NFC,预计未来 18 个月中国市场电子钱包的增长率会超过其他国家,即 2014 年、最迟 2015 年电子钱包业务将迎来腾飞。
这显然是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测,因为中国用了 10 年时间,人们才被教育从线下购物转向线上购物。将来即使是有快速普及的移动智能设备助力,但两年的时间还是尚早。目前国际市场推广移动钱包业务时,即使是能够说服人们使用移动钱包,但安全性是他们最大的担忧。中国市场的信用体系更加不健全,从有目共睹的垃圾短信泛滥,及近期的 iMessage 广告信息泛滥,就可窥见一二。将来信用卡信息、身份信息、会员信息一旦被出卖,面临的打扰可能就不只是骚扰短信那么简单了。
据万事达的 Philip Yen 提到的信息,新加坡目前是移动钱包发展得最好的国家,但实际上移动钱包项目只在新加坡上线了一年半。新加坡的利益各方能够互相妥协,不会某一方寻求主导权,才使行业获得发展。或许,该领域的从业者可以仔细研究新加坡的模式。
运营商能推动移动钱包的普及吗?
在 MAE 论坛演讲和圆桌讨论结束后,爱范儿获得了唯一的提问机会,我抛给演讲嘉宾们三个问题:
- GSMA 昨天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移动支付只占总支付额的 2%,2017 年只会增加到 7%,这是不是意味着移动支付前景暗淡?
- 移动支付行业适合由运营商来推动吗?因为我们知道运营商的创新效率是比较低的。
- 如果让互联网公司来推动移动支付行业发展,那么会不会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各个参与者圈养自己的用户?如何克服这一现象?
由于时间关系(GSMA 依据自己举办展会活动的经验,今年 MAE 每场时间控制得非常准),现场的嘉宾的回答聚焦在前两个问题。当然,也有可能他们认为第三个问题不是问题——互联网公司可能根本成不了气候。
(台湾中华电信移动商业集团 VAS 部门总经理 Joseph Kuo)
关于第一个问题,回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 2% 或 7% 的数字,是一个有误导性的数字,只统计了人们直接用手机完成支付的比例,而实际上人们无论是在 PC 端购物,还是在实际商店中购物,很多人在移动设备上搜索了相关信息,促成了交易,这应该计入移动支付的占比中。二是现实商业社会中,大额支付是公对公领域的,如企业到企业、企业到政府、企业到员工之间,它们不可能靠 NFC 来进行,这是一个很大的 “分母”,导致移动支付的比例就显得很小。
关于第二个问题,台湾运营商中华电信给出的答案很有代表意义。Joseph 认为现在做 NFC 支付是没有证明可行的商业模式的(与昨天韩国电信的观点相同),它在运营商的总收入中占很小的一部分。那么运营商为什么适合来做呢?他认为电信公司其实是想创造一种生活方式,使移动钱包可以成为人们每天频繁使用的应用。运营商不关注交易,它只关注生活方式。
据我们在 MAE 中华电信展台访问的情况(稍后会提供深入报道),中华电信在台湾的移动钱包已经应用到了生活的方面,包括乘车、借书、购物、租车等等。可以说确实创造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不过,在中国大陆,情况似乎不一样:过去 10 年,创造了人们网上购物生活方式的是阿里巴巴,运营商们忙着运用他们的智能计费系统最大限度地从他的用户中换取收入。那么移动钱包这种生活方式,运营商们能够成功创造吗?估计要在两年后的 MAE 大会上才可以看到一丝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