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大风没吹,SSD 的星火还未到燎原之时
我们在谈论 Chromebook Pixel 的时候,会单独拿出来吐槽一下的就是其 32GB/64GB 的固态硬盘容量,这一点相对于同级别的 MacBook Pro 是绝对劣势。但是 Google 背后的逻辑就是,在这 32GB 的硬盘容量之外,还有附送的三年免费在线存储空间(1TB)。况且 Chromebook 主打网络,对本地硬盘的要求没那么高。
所以,伴随着 Dropbox 这样的网络存储服务和 Netflix 为代表的流媒体服务渐渐强势,我们的本地硬盘空间似乎没那么重要了。而且 Spotify、Google Music, 还有 Amazon Cloud Player 之类的服务甚至比死板的硬盘管理更智能些,起码它们还可以猜到我的音乐喜好。如此说来,动辄 1TB 的机械硬盘在目前普遍 128GB 固态硬盘面前的存储优势似乎不那么明显了。
于是,三星喊出了 “固态硬盘大众化(SSDs for everyone)” 的口号,并发布了新一代一系列固态硬盘,欲带领固态硬盘的革命之路。
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咦,风呢?
对不起,七星台没筑起来,诸葛亮也没请到,东风吹不起来了。横亘在固态硬盘面前的不是性能,不是缺少宣传,而是价格。
久经考验的摩尔定律依旧灵验,固态硬盘的价格也在下降,但是还没下降到大众消费者能完全接受的程度。虽然目前传统机械硬盘的改进似乎已经技穷了,但两种硬盘每 GB 的价格差距依旧巨大。粗略的估算了一下,目前 512GB 的固态硬盘每 GB 的价格约为 6 元,而 500GB 的传统机械硬盘每 GB 的价格约为 0.7 元,虽然因具体品牌型号以及容量有所不同,但两者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Parm Mann 认为,64GB 的固态硬盘在电脑中的配置等级大概相当于 320GB 的机械硬盘。至少,64GB 的固态硬盘的价格还是可以被大众接受的。那么在传输响应速度和容量之间,人们的取舍会是怎样的呢?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手机的相机像素,还有手机处理器的核心数。HTC One 发布的时候,400 万像素的镜头引发了多少吐槽?MTK 的低端四核处理器又成了多少 “千元智能机” 的强大卖点?在某些重要元件(光圈之类除外)参数上,数字越大,大众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感就越高。至于 UltraPixel 是什么,架构工艺差别,反正这些又看不见,管他呢。
320GB 容量可整整是 64GB 的 5 倍,而且前者还要贵不少,这些劣势靠性能上的优势能弥补吗?虽然手机和平板的快速响应随时待机让我们的对电脑的耐心下降了,但机械硬盘的性能还没有到难以容忍地步。真正难以容忍的大概是硬盘空间只能存种子不能存片子吧,蒋百里那种 “以空间换时间” 的战略这里不太行得通。况且那多花的钱也可以请姑娘看几场电影呢。
真正把固态硬盘普及到旗下机型的大概只有苹果,但是苹果的电脑并不是主流。三星虽然喊出了口号,但自己的行动也有限,今年三星笔记本中配备有固态硬盘的比例仅为 10%,即使在两三年后,三星自己的预期会提高到 30% 以上,还谈不上普及的程度。
固态硬盘一定会也必须要普及起来,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混搭的方式不失为一个过渡的办法,苹果 fusion drive 技术看起来不错。但是固态硬盘完全抛弃机械硬盘,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子还没到,摩尔定律在那里摆着呢,我们能做的,就是等了,流媒体和网络存储是目前来说助力,但不是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