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信部为微信背书,看运营商之间的战争
马云在接受《南华早报》做的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采访中,讲到“传统行业‘六十年河东,六十年河西’,工业时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但从工信部对微信的态度来看,是“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
在昨天工信部的一场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除了以半官方形式公布微信 4 亿用户外,也夸赞微信对于移动互联网流量收入的贡献。他认为在微信的拉动下,上半年移动互联网流量收入增长了 56.8%注1。
这一表态与 3 月底工信部长苗圩“微信收费合理”言论比起来,几乎是 180 度转弯。彼时业界正在热烈讨论微信占用信令资源应该向运营商付费,而此时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与腾讯的微信产品进行程度不一的合作。
毫无疑问,工信部作为运营商的主管部门,与其说它是为微信背书,不如说它是为自己辖治的企业站台。用一句大俗话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首先是两周前,爱范儿独家报道了微信将与内地运营商合作的消息,之后的消息显示微信合作的对象是广东联通,后者将推出基于微信特权套餐的“微信沃卡”。随后中国电信也推出面向农村的微信手机和 19 元配套套餐。
虽然无论是中国联通面向学生的 36 元沃卡套餐计划,还是中国电信面向农村用户的微信手机及套餐,都是试探性的,影响人群不广;但联通和电信迈出这一步——我们称之为“破冰之旅”——让曾经在“OTT 之战”中最积极的中国移动显得很尴尬。
毫无疑问,中国移动从去年底到今年 4 月,是影响工信部态度的重要因素。去年 12 月 5 日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态“OTT 企业对传统运营商挤压非常明显”后,到二月份 MWC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发言、3-4 月份“微信收费”讨论及工信部表态,或明或暗都能感受到中国移动的影响力。
只是到了利益之争层面,由于中国移动在 4G 领域的积极进取,运营商面对以微信为代表的 OTT 企业,进行流量经营时态度发生分化,最终促成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与微信展开合作。
我们知道,中国移动由于 TD-SCDMA 网络制式上的劣势,在 3G 时代吃尽苦头,用户流失明显。根据三大运营商最新 6 月运营数据,目前中国移动 3G 用户 1.378 亿,中国联通 3G 用户 1 亿零 2.8 万,中国电信 3G 用户 8733 万。中国联通 3G 用户增长明显,而中国移动 3G 用户增长则是以 2G 用户转换和流失为代价的。
面对不利形势,中国移动把赌注下在 4G 时代。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计划,他们目前正在大力建设 TD-LTE 试验网,该网络覆盖了中国 15 个城市,中国移动计划 2013 年底前建成 20 万个 TD-LTE 基站,覆盖城市增加到 100 个。4G 牌照方面,据称中国移动也已经游说主管部门久日。相较之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 4G 方面还没有看到大的举动,甚至选择 TD-LTE 还是 FDD-LTE 网络制式还没有确定。
可以说,中国移动期望在 4G 时代打一个翻身仗,由于它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整个事情也渐渐变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旦 4G 牌照这个“东风”吹过来,中国移动又要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泽荫万众。
中国移动的野心,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当然知道,他们的应对方案,从与微信的合作中,管中窥得一豹,即:在东风吹来之前,拥抱流量时代。甚至是在 4G 网络成熟之前——这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它们也有较长一段时间来经营流量业务。只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3G 流量经营在韩国、欧美已经是夕阳余晖,他们正在讨论如何在 4G 时代经营流量,而中国运营商却刚刚开始迎接流量时代。
当然,批评他们“后知后觉”也是没意义的,就像批评中国运营商的资费和网速一样。晚做比不做好,开放比封闭好,只是在竞争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下,其所受到的业务冲击和损失,也需要自己承担。就像日本、韩国、欧美运营商富有先见性拥抱流量后,所得利益自己享受一样。
不过,这个结论在中国垄断市场环境下,似乎也显得苍白无力。套用一位粉丝较多的自媒体人的话来说,就是:给啥吃啥,不许挑食。
注1:该数字疑为“55.8%”,此前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实现851.7亿元,同比增长55.8%。
题图来自 flickr, by Kelly Ba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