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终于正式提出来了:手机要复制 PC 的成功经验
联想对于新媒体的态度,虽然组织过几次线下沙龙,但对于其价值的肯定远远没有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从一直以来财报会议邀请的老派媒体就可以看出。今天翻看联想二季度(2014Q1)财报公布后的国内媒体沟通记录,这种失望加深一层。
不过其业务是蒸蒸日上的。
去年写联想财报的时候,还在担心 “中兴陷阱” 和品牌溢价,MIDH(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业务的赢利能力也惹人担忧。经过一年发展,联想做中低端机(官方称为 “主流市场”)并没有遭遇预亏 20 亿的危机,Lenovo 品牌由于植入各种电影、电视节目渐渐被更多人记住,MIDH 业务也在去年四季度实现了赢利。
联想 CEO 杨元庆在解读成功的原因时,归结为 “正确的战略,高效的业务模式,创新的产品,多元化的团队和文化”。这是杨元庆在多个场合谈过的观点,也是继承柳传志公司管理理念衣钵。
在今年二季度(2014 财年 Q1 财季),联想营收 87.87 亿美元,其中 PC 业务收入为 73.07 亿美元;当季利润 1.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受人关注的 MIDH 业务营收 12.03 亿美元,同比暴增 105%。截至 6 月 30 日,本财季结余净现金 30.95 亿美元。
本季度对于联想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名正言顺地成为全球 PC 第一大厂商——去年只是出现在 Gartner 报告中。杨元庆将成功归因于欧美业务的功劳,该表态源于当季亚太区销量同比下降 8%,而美洲区仍然录得 22% 增长,并使联想在北美 PC 市场首次达到双位数(13.1%)市场份额。
在二季度财报中,个人计算机(PC)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 83.15%,比去年同期的 89.15% 低了 6 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得益于 MIDH 业务的增长,去年二季度 MIDH 业务收入为 5.87 亿美元,由于此前基数低,当时录得 173% 增幅;今年 MIDH 同期收入为 12.03 亿美元,增长一倍。
MIDH 业务持续增长挽救了联想在中国 PC 市场的颓势,后者市场容量严重下滑。联想 MIDH(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中的智能手机业务,上季度出货量为 1140 万台,同比增长 130%,跻身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牢牢守住中国第二大手机厂商位置。据联想 CFO 黄伟明透露,MIDH 近 80% 收入来自中国市场,正是该业务的强劲表现帮助联想在中国的整体业务实现 6% 增长。联想在去年下半年进军印尼、印度、俄罗斯、菲律宾、越南,目前还在开拓巴西、泰国、马来西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这是其智能手机业务增长的后备力量。
杨元庆就此提出智能手机年出货量 5000 万台的目标,该目标与华为一致。不过联想计算的是今年 4 月至明年 3 月的 2014 财年,而华为计算的是 2013 年自然年。从增速上来看,由于联想底子薄,比华为更有势头,华为去年已经录得 3200 万的智能手机出货量。
平板电脑方面,联想上季度卖出了 150 万台平板电脑,这在 Android 阵营是不错的销售数字。杨元庆称联想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合并销量已经超过了 PC 的销量。援引 IDC 的数据称,如果合并智能手机、手机平板、PC 三者为 “智能设备”,其仅次于三星和苹果。不过如果去除 PC 的出货量,联想排名会落后一些。联想设定的全财年平板电脑出货量目标是 1000 万台,由于第一财季只有 150 万出货量,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计划。不过假如联想完全复制 PC 时代的做法,达成这一目标也是可能的。
关于 “复制 PC 时代的成功经验”,杨元庆作出正式表述如下:
1996 年,通过万元奔腾战役,快速高效的运作模式和能力,联想把曾经的高端产品推向大众,牢牢把握住了个人电脑从高端向主流的关键期。此后我们在个人电脑领域的成功,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正在经历相似的过程,凭借着我们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核心优势,我们有信心在 PC+ 的时代,复制我们的成功!
(联想在财报解读中援引 IDC 数据,认为 “主流” 市场是联想把握到的机遇)
联想所谓的 “主流” 即低价,这是中国市场最明显的特征。以低价换市场份额,是联想过去近 30 年来在中国成长的最重要武器,显然也是可以总结的最重要经验。联想所获得的经验是,只有足够大的出货量,才有与上游供应链议价的能力,才有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能力。刘军就任 MIDH 总裁正是有效地贯彻了这一宗旨,把联想手机做大份额,把 MIDH 做到赢利,自己亦升任联想主流业务 Lenovo 集团负责人。不过据《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封面文章报道,该方针其实是与柳传志的愿望相违背的。但刘军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路线之争倒也无关紧要了。
在上午的财报会议中,由于 MIDH 整体已经实现赢利,杨元庆强调要保证规模的增长,并承诺智能手机每一季度的利润率要比上一季度好。同样是对刘军的肯定。
最后关于联想与黑莓之间的并购绯闻,CFO 黄伟明非常谨慎地表态:
我们不会对个别交易进行评价,我们的并购策略很清晰:联想认真地通过内部增长来成长,如果对我们的业务有益,我们对外在机会有兴趣,对增加整体业务会有追求;如果不符合整体情况,可能会拒绝个别机会。
考虑到联想在专利方面的积极举动——2012 年约获得 1000 多种专利,黑莓对于联想在专利方面的价值应该是巨大的。联想有理由拒绝黑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