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为何日本手机走不出国门——ifanr 版

公司

2009-07-26 09:00

by KKK@ifanr, newkhonsou@twitter

rabbitrun84 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是纽约时报分析日本手机的报道。建议我也写一篇。
《纽约时报》的报道有高度,无破绽,但是,却没细节。他引用了很多日本手机界高层的话来构筑结论。观点有很见地。我无法推翻。但是,我可以给出另外一种证明。不是高层的会议,干巴巴的总结,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例子,生动的指向类似的结论。

1  最 NB 的手机

的确,日本生产最 NB 的手机。不是最近的事,很多年前就是了。

如《纽约时报》所说:1999 年,电子邮件;2000 年,拍照手机;2001 年,3G 网络;2002 年,音乐下载;2004 年和 2005 年,电子付费和数字电视功能。今天,日本手机进化到什么地步了呢?

屏幕靓丽的晃眼

大尺寸,高分辨率,出色的色彩表现 (iPhone 的屏幕已经非常惊艳了,Sharp 有超越 iPhone 的色彩表现和对比度)。现在 docomo 主打机型是 F-09A。3.5 寸屏幕,分辨率高达 480 x 960。09 年夏天 Docomo 至少发布了 10 款以上的手机,除了两款(HTC G2 和一款经济型机)以外,最低分辨率是 480 x 800。

480 x 320?2009 年,日本的手机厂商拿出这种分辨率的手机,是没有脸面朝消费者要钱的。

摄像头效果好的令人发指

高像素 (500,800 万) 只是表象。多年前用过一只卡西欧的 W41CA。他的对焦速度,弱光表现,颜色还原都能让几年后的 Nokia N73 无地自容。毕竟,很多日本的手机厂商,同时也生产数码相机,技术和 Know How 方面有一些共享,这方面就轻松超越单纯的手机厂家。

最近,日立更是把高清摄像功能做到了手机上。没错,1280 x 720,30fps。(HIY01)

喜欢设计的也不是没有选择

日本手机千篇一律的翻盖不是设计无人。东京本身就是一个东亚的设计中心,而且有些公司也舍得花大价钱请名家设计手机。KDDI 旗下品牌 AU,就有一个全部由知名设计师设计的系列,叫做 au design project。翻盖这事,另有隐情,留在后面分解。

网络? 梦幻级别

3G 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现在,Winmax 已经基本覆盖东京。理论接入速度 70Mbps。据说,今年发布的 3GS 的时候,有人把 7.2Mbps 拿出来大吹特吹过一通?

产品线?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丰富的不能再丰富了

现在手里拿着一个 AU 的手机目录。现在市场上的产品,一共有 26 款。而日本同样规模的运营商有三家。他们都用极快的频率在更新换代。今年夏天,不算几个小运营商,AU、Docomo、softbank 就各自推出了十款以上的新机器。

Docomo 今年夏天的宣传广告:

日本人迫不及待的把很多东西整合进手机。大到相机,摄像机,电视机,GPS。小到相机防抖,面部识别,太阳能充电,蓝牙,wifi,重力感应,记步器,指纹识别。。。从当年的彩色屏幕,摄像头,到今天的高清摄像,日本的手机用户,从来都是使用最先进的功能。

但是,堆砌技术,现在山寨砸钱下去也做的到。以上这些,仅仅是日本手机强大应用的基础。

2 最本地化的手机

说日本厂商不善于做软件,其实不太确切。以日本的手机高清电视配套的软件为例,可以看电视,而且可以接收节目表,而且,还可以预约录像。算的上功能完善。软件的测试详尽而严密,所以 Bug 也比较少。

一般软件不是单独开发的,服务,硬件软件整合起来由运营商一起提供给用户。这套模式在日本提供的体验其实还不错。

29 岁的会社员小林一郎下班进入地铁,掏出月票进站。。。突然发现,啊不对,没有月票! 那东西已经整合到手机上了。
进站上车,先翻翻 mixi 上的新闻和 blog(日本的 sns),逆转裁判已经登陆 ezweb 了?!

宽屏高分手机上的 mixi:

进入 ezweb(运营商 AU 自己的手机网络) 的游戏下载画面后,小林犹豫了。哎,还有 30 年的房贷,这几百日元就省省吧。看电视不花钱。下载到节目表一看,正好有深イイ話し(一个很人气的谈话节目,全称是改变人生的一分钟深谈。深い是深。イイ是好。又好又深度的话。)。还好有高清手机电视,否则这个节目赶回家早就结束了。

看到一半转车。在站台的自动贩卖机买水。当然不用准备零钱,那个叫 Suica 的月票也是电子钱包。信用卡都整合到手机中了,这点小钱没理由付不了。

JR 东日本关于手机 Suica 的宣传广告,买票,购物,月票等都整合到一起了:

再次上车,发现车门上 OIOI(一个大百货) 周末 Outlet 的广告,正好去买两件衬衫。哈,下面果然有 QR 码,微距模式下小小的 QR 码被拍摄的清晰锐利,识别自然没问题。打折信息的 URL 拿到不说,结账时,把手机上的这个画面给收银员看一眼,还能再打个 5% 的折扣。

突然电车剧烈的摇晃起来。地震了?日本果然多震。震源哪里?有多严重?消息马上就到。运营商根据气象厅的通知,会给受害区域内的所有手机发消息通报。通话超负荷的时候,还有灾害发生后报平安用的专门留言板。

日本年轻女性用手机的花样更多。比如一个叫做ぐるなび的服务,通过 GPS 和地图寻找饭馆,同时通过网络分享评价。超级人气。还有专门的儿童手机,父母可以通过 GPS 随时确认孩子位置等等。

体验虽好,但这些服务,都是高度本地化的。

高清手机电视?日本专用。游戏音乐下载?日本专用。新闻天气推送?日本专用。灾害通报和留言?日本专用。电子月票,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日本专用!!!

他完全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为日本的消费者定做。运营商深入研究她们的习惯,整合硬件软件和服务。一切都是现成的,反复测试过,拿来就用。手机自己完成一切,压根没 PC 什么事。运营商的网络完成一切,和 Internet 关系也不太大。

3 最矛盾的手机

这个超级本地化的系统,在特定环境下运行的很好,但是一旦以全球化的视野看看,就能发现不少问题。

应用

就像前面说的,应用很强大,但是出了日本全废。一方面由于日本没有领导全球制定标准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制定标准的时候,恐怕也没有考虑太多全球化。

硬件

屏幕很大,电池很弱:

朋友手里的一只两年前的手机,已经是 2.8 寸的屏幕了。但是电池呢?800 mAh。日本人每天坐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车上下班,家中办公室都有充电器。屏幕大适合在电车上看电视,小电池也可以对付短时间的密集使用。

制造工艺先进,但是总是翻盖,块头也不小:

日本的制造工艺水平不用怀疑。它可以造出非常薄的手机,实际上市场上也有几款。但绝大多数都是比较大的翻盖。比 E71,iPhone,甚至 Bold 都不如,放到口袋里很是累赘。

这个怪事,曾经问过一个手机公司的朋友。据他说,日本国内,手机的主要购买者都是年轻女性。而她们不会把手机揣在任何一个兜里。她们把手机放在包里!

所以,她们在乎大屏幕,在乎键盘好按,在乎颜色是否可爱,在乎有没有闪亮的灯光装饰,在乎印着没印着米奇或者 Hellokitty。她们唯一不在乎的,就是稍微厚一点。。。于是,先进的工艺就用来制造又厚又大的翻盖手机了。。。

堀北真希手里的那款。不薄,但是可以双向翻盖。横屏幕主要为了看电视。

防水的多,坚固的少:

日本以外的防水手机一般会搭配加固的外壳,为了对付户外的恶劣环境。但日本不同,一个纤细,色彩鲜艳的翻盖女性手机,也会被加上防水功能。

理由也是有的。日本人每天必入澡盆,泡个半小时很平常。手机有了高清电视功能后,一个新习惯就诞生了:在澡盆中拿着手机看电视。厂商捕捉市场变化的能力是超强的,反映也不慢,于是,外人无法理解的奇怪组合,就诞生了。

OS

日本制造了多年手机,更新换代也非常快,但没有个统一的通用 OS。每个手机的界面都是定制的。功能也个有不同。一件事重复很多遍,在全世界都遭到厌恶。但日本例外。他们往往做的乐在其中,还有心情不断改善。

据说不少系统是雇家庭妇女写的,她们教育程度好,细心,有时间。每每能把手机搞的漂亮好用。这种作坊式的方式也说明,软件,甚至系统,不是一个被重视的问题,很少有人从战略的高度去考虑整个构架。在日本人看来,系统和软件,可能仅仅是为了发挥硬件功能而搭配上的东西而已。

App Store 结结实实给日本人上了一课,让他们见识了平台的威力。可《纽约时报》报道中的日本人,拿着 iPhone,说的是:"这才是我想做的手机。"而不是:"AppStore 才是我们想要的模式。"。

东芝的新机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缺陷,他明显是个大号 iPhone。但是体验我却全不抱期望。定制软件的创意和体验,不可能超越开放平台。苹果自己写软件,累死他也不会想到利用重力感应器去实现相机防抖吧?

东芝模仿 iPhone 的新机器 (T-01A),大,薄,屏幕非常赞。但是 qwerty 键盘输入法,一个回退键我点了 5 次没有点对。。。

除此之外,还有些脑残事,比如如此先进的网络下,知道号码不一定可以发短消息等等。的确,这些例子中的每一件脑残事,其实都有一个解释。都是运营商和厂家深入的分析了用户需求,用心做出来的东西。

但是日本以外的用户,不会接受日本国内的借口。就像日本国内的用户,不会因为诺基亚是个全球性品牌,就原谅它在本地应用上的不足。

缺乏全球化的视野,缺乏对 OS 和软件的重视,对构架或者平台的理解不够,都让日本手机出了国门,就变成了一个奇怪的,各种矛盾交织起来的失败产品。

4 善于改善,不善于抽象的日本企业

这年头,豆瓣文青写评论,不来扯上几个伊朗巴基斯坦作家,就显不出见识。报社记者写报道,不把社会现象追究出经济根源,就表现不了高深。谈日本,什么民族性,菊与刀,似乎也成了类似巴基斯坦作家,经济根源的东西。

这次也不能免俗,但不上到那个高度,只说说典型日本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改良。

比较欧美企业,他们有时缺少思考的高度,但是决不差半点对细节的执著。其实,这很难算批评。好与坏,因环境而易。思考太深入,可能是夸夸其谈。埋头苦干,可能看不到自己的梯子,已经搭在了错误的墙上。

日本企业于擅长的领域成功的最新例子,是丰田的混合燃料车 Prius。

丰田是最成功,也最日本的日本企业。他的对手则是 GM 则美国的不能再美国。90 年代初,两家都搞混合动力车。GM 评估了一番认为不值得。而丰田则瞅准了耗油减半的目标,一门心思改善下去。

95 年第一次试车,没点着火。。。彻查后再试,跑了 500 米。。。一次次改进,一次次试车,跑的距离越来越长,耗油也越来越少。据说 Prius 研发期间的试车距离,超过 100 万公里。

97 年新车上市前 3 个月,还在改善:追加了一个刹车时把能量转换为电力的装置。听上去挺 NB?但是,让油耗减少了多少?
大概是 1/27。。。百分之 3.7 而已!!!

终于,2009 年,Prius 的销售爆发性增长。年度远未结束,销售已经超出前一年数倍。

十几年前,和丰田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 GM 呢?破产了!

于他们不擅长的领域,再多改善,也只是失败。比如手机。海外市场几乎全无建树。只有 Sony 整合了爱立信在奋战,但是仍然连年亏损。

诺基亚的成功,离不开系统的力量(S40、S60),它可以把海量硬件的特点抽象出来定义,然后用少数的系统(S40、S60)对应。苹果的成功,靠平台的威力。App Store + iPhone 提供了稳定和完整的解决方案,从开发到付款。开发者和消费者一同在上面贡献力量。

无论系统还是平台,都需要思考的高度,抽象的能力。

日本企业,为了百分之 3.7 的进步,可以在三个月内,重新修改新车的刹车和电力系统。但是,向 Nokia 那样,利用 SVG 等技术,把不同屏幕大小和分辨率下的系统要素抽象出来,搞一个开放的,适应多种屏幕的系统?

事实证明,日本企业没有成功过。

智能手机,系统之争过后,是平台之争。平台之争之后,想必是网络服务之争。

似乎,离日本企业擅长的领域,越来越远?

论坛讨论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移动互联网/苹果/ERP/SAP。 写过:「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领先五年的迷思」,「以前没有 iPhone OS,以后没有 Mac OS」,「对社交说不」,「 MSNS :移动社交网络 」,「云书店,新阅读」⋯⋯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