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3”:1 个猜想,1 个惊喜,1 个疑问
作为一个小米 1 和 2S 用户,我看到小米 3 时候脑子里冒出的三个关键字是——大,薄,Lumia。第一印象是很重要,但难免粗浅。
在拿小米 3 使用一周后,我对小米的这部新旗舰有了更多的想法。我将它们总结为:1 个猜想,1 个惊喜,和 1 个疑问。
1 个猜想
为什么小米 3 这么像 Lumia?
从小米 3 发布会后的反响来看,意料之中的 “怪兽级” 配置并没有掀起太多波澜,倒是小米 3 外形酷似诺基亚 Lumia 系列而饱受非议。
巧合?傻子都知道不可能。不过,三年将公司做到估值 100 亿的决策者们,也同样不会是傻子。
先回顾一个业界重磅新闻,月初,诺基亚设备和服务部门被微软收购。在诺粉们吐槽史蒂芬·艾洛普(Stephen Elop)“木马计” 得逞之时,我们自然也再次听到部分粉丝说了无数次的 “愿望”—— 早知如此,当初拥抱 Android 多好?
小米当然也知道。因此,小米是否有意用这样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实现(至少)这部分人群的 “愿望”,值得玩味。
这样做的好处是 “低风险,高效率”。小米的主流用户群,并非吐槽米 3 抄袭的科技爱好者,而是高度重视 “性价比” 的智能手机入门玩家。也就是说,真正在意小米 3 “抄袭” 的人,本来就不会买小米 3;而买小米 3 的人,根本就不介意是否跟 Lumia 很像,甚至他们可能连 Lumia 为何物都不知情。
并非每一个人都是小米的消费者,因此小米只需要抓住它能吸引的那部分人群,也就足够了。
1 个惊喜
后盖终于不再吱吱呀呀地响了。
撇开颇具争议的外观设计来说,小米 3 究竟如何?
我较长时间地使用过小米 1 和 小米 2S,一直以来最不满的地方就是:
- 后盖总是吱吱呀呀地响
- 按键不是太硬就是太软
- 整机上手的感觉总是很廉价
终于,小米 3 在这方面的进步,从目前来看是令人欣喜的。一体化机身,很紧凑无异响;实体按键的手感,找到了不错的均衡。在这些感觉得到的改进下,小米 3 也有了一丝 “高大上” 的气质。有个朋友对此评价道:“看着一点都不草根(屌丝)了。”
这句话似乎是在说,小米就应该看起来屌丝一点,才符合它的气质。三年了,1999 元对小米来说,既是一张免死金牌,也是一个包袱。免死金牌是说,在这样的硬件配置和价格下,你无法在其他方面要求太多,凑合也就可以了。而包袱,则是在说如果小米以后如果 “胆敢” 走向高端,一定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说回质量和做工,曾有人说,这些东西要把时间拉长之后才能看出来。不同厂商出品的货品,初期看没有什么区别。但时间一久,做工扎实的依旧坚若磐石,偷工减料的自然问题频出。
昨晚老妈来电话说她用了不到两个月的红米手机屏幕莫名失灵了。我在想,小米 3 在质量方面的长期表现,现在下结论,显然也不太合适。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 3 这次的感觉,要比以前更靠谱一些了。
1 个疑问
屏大了,MIUI 怎么没动静呢?
相比外在感觉上的显著改进,小米的另一个 “拳头”—— MIUI 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最明显的感受是系统优化尚未做好,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有系统卡顿现象。不过由于小米 3 仍然处于工程机阶段,这方面暂不详说。我更关注的,是 MIUI 在面对小米 3 这块大屏时的交互问题。
魅族给 MX3 打出的口号是 “更好用的大屏手机”,Flyme 3.0 针对大屏做了多项交互改进。然而,一向贴心好用的 MIUI,并没有随着小米 3 发布针对大屏优化的新特性。可以说,现版本 MIUI 并没有跟上小米手机硬件方面的脚步,使得小米 3 的体验打了折扣。
屏幕 5 英寸,没有极窄边框,机身侧面的弧形设计又撑大了机身宽度——单手拿着小米 3,确保拇指能按到屏幕底部三个触控键的情况,拇指覆盖面积大概只有屏幕的三分之一不到。显然,没有系统优化和辅助,很难单手完成大部分操作。
暂且不说 “应用级” 的操作,比如说用新浪微博官方客户端发一条微博,但 “系统级” 大屏优化的缺失令人不解。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下拉通知栏是我在使用大屏手机上感觉最不便的系统操作,但无论是 MIUI,还是 Flyme,目前都没有加入能用单手完成的快捷操作。但实际上,Moto 的机器,包括一些第三方 Launcher 很早就有了解决方法——通过在屏中下滑的手势来下拉通知栏。
至于 MIUI 现在还无动静,或许是在 “憋大招” 呢。
最后的话
总的来说,此番小米 3,硬件和软件都比较 “出乎意料”。只不过前者是超出了预期,而后者,是没有达到预期。
但话说回来,小米这个公司 3 年来一直都是有快有慢——像硬件、配置,效果立竿见影,自然要迅速发布吸引眼球;而软件、体验,需要细火慢熬,就算有问题,也能在发布后通过升级来解决,影响不大。
只是在这个汹涌的市场,我们看到太多投机取巧,却鲜见真正会呼吸的创新,和创造。
这显然不在虚有其表的 “噱头型” 新功能里,更不在除了钱什么都赚不到的市场技俩里。与之相比,那些能让你在日常操作中省下哪怕一分一秒的技术改进,可能不那么起眼,却是真正筑起 “体验大厦” 的东西。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小米无疑非常成功。
但 “成功” 与 “伟大” 之间,隔着的正是创新和创造。而我想,创新和创造,有时候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一个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