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别收走我的手机”
前两天一个新闻,重庆铁路中学一名家长给学校捐了四十部非智能手机,希望戒掉学生的 “手机上瘾症”,该学校将初二(6)班作为使用非智能手机的试点班。目前班上有超过一半同学使用智能手机,有的学生表达了使用非智能手机的意愿。
这个报道让我想起了 “电脑游戏有害论”——游戏引发青少年痴迷,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影响整个人的前途,所以游戏是有害的,不应该让青少年玩游戏。这名铁路中学的家长和当年向电脑游戏开炮的家长相比,心态上不知是否一样。
但从侧面来看,则反映了智能手机的流行。它甚至成为青少年生活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了。有学生透露,如果不通过微博、微信就没办法联系到自己的朋友。新一代的社交圈子,从新的社交工具上生根发芽。
别说学生是否有 “手机成瘾症”,其实成年人的世界里,“手机成瘾症” 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站着、坐着、在家、在外、等车、等饭、地铁、公交,很难看到一个不拿着手机把玩的人。“低头族” 是社会现象,而非学校里的亚文化。
有一段时间,我也出现了 “手机幻听症”,总以为自己的手机震动了自己不知道。后来我常常跟自己说,“漏接一个电话没什么大不了”,这种强迫症才逐步消除。
我认为,“手机成瘾症” 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没能摆正我们与智能手机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把手机放在价值观里比较高的层面(比如说少接一个电话会损失 100 万这样),那么 “手机幻听症” 则很难避免。许多奇怪现象的出现,都因为我们心理上的不成熟。
就好像经常有人抱怨 “信息过载”,觉得自己没办法处理生活中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实是因为他无法正确处理自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邮件多?为何不多多使用 Gmail 的 “过滤” 功能,好好地归类管理;提醒多?为何不在系统设置中禁用一部分应用的通知?
《网络素养》一书表达了要善于运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使用的观点。“对于每一位拥有电子邮件账户的人来说,信息过载不过只是问题的简单描 述。因为数字技术发展而得以自由流动的信息是可以给人增加价值的——假如我们懂得合理的去使用它的话。”
“但是,假如我们不懂得怎么去理解和接受这些东西(或者有选择性的拒绝某些东西),去衡量和去吸收这些东西,并且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并且参与进来,还有也许最为重要的,要学会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要去关闭我们 的电子设备,或者是直接远离这些东西——假如我们不懂得这些的话,它也可能带来害处。”
回到文章开头,在好学的学生手里,智能手机是帮助他们扩大知识面、社交面的工具,虽然对于其它学生来说未必,但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一点点的消极就否定所有的积极意义。
题图来自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