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看再多 TED Talks 也不会创意非凡

公司

2013-10-17 18:04

不知道现在是创新匮乏的年代,还是创新层出不穷的年代,总之现在是必提创新的年代。苹果为啥好,创新;三星为啥好,创新;微软为何好,创新。一个公司,一个人的优点,其它的都可以不看,但一定要提 “创新”,否则格调就低了许多。然而,那些分享 “创新方法论” 的人,他们真的创意无限吗?

美国 《Harper’s》杂志记者 Thomas Frank 不认可 “分享创意方法论的人就一定创意无限” 的逻辑。他讽刺现在人们三句不离 “创新” 的现状:

如果作者要表现得好像创意专家,那么他们会讲关于爱因斯坦、甘地、毕加索、鲍勃·迪伦、安迪·沃霍尔,还有披头士的故事。

去年,美国出版业发生了一件事。畅销书作家、演讲家、《纽约客》的专职作者乔纳·莱勒(Jonah Lehrer)因为在畅销书《想象:创造力的工作原理》(Imagine: How Creativity Works)里编造了鲍勃·迪伦所说的话而离职。年仅 31 岁的他因为兜售虚假的 “创新方法论” 而葬送前程。

根据 《纽约时报》报道,揭发者迈克尔·C. 莫伊尼汉(Michael C. Moynihan)是研究鲍勃·迪伦的权威。他在文章中指出,莱勒将迪伦在各处发表的访谈拼在一起,当迪伦不符合他的理论,他就断章取义。《纽约时报》毫不客气地讽刺,“众所周知,出版业是无法杜绝欺骗的行业。”

Frank 仔细剖析了《想象》所使用的例子,发现一切皆有来源。 比如书中引用鲍勃·迪伦的《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为例子所引发的讨论,其实可以追溯到 2007 年出版的《The Fundamentals of Marketing》;至于作者所提到的 3M 公司,里面的讨论则可以追溯到 1982 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但实际上,3M 公司偶然间发明便利贴的故事,其实是 1997 年电影《阿珠与阿花》里的一个玩笑。

和流行歌曲里的 “爱情” 一样,“创新” 也是一种可以永葆青春的话题资源,无论如何翻炒,读者都不会感到烦腻。随意在亚马逊上搜 “创新” 的图书,一共接近 3 万个搜索结果。然而,科学家眼里的创新,与这些畅销书作家眼里的创新到底有何不同?

长期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的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创造力:发明与创新的流动与心理学》一书中解释,我们所说的创新是一种简单的统一表达。而实际上的创新,以梵高为例,“当许多艺术专家开始感受到,他的画作中对艺术做出了某种重要的贡献,才被认为创新。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映,梵高仍然只是梵高,一个拿起画笔,画出怪画的怪人。”Csikszentmihalyi 认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创新是一个反叛者派系,用以对抗已然确立的知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再多的 TED Talks 都不会令自己变得创意非凡。而无从辨别何谓正确、错误的我们,不知不觉就会收到莱纳这样的骗子所哄骗——信息不对称造成悲剧。然而,当下的流言却未必能止于智者。

 

题图来自 spring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