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追踪手机状态实现更好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手机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设备,但真正在移动过程中,手机联网时的传输速度并不高。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机对电信基站的选择。
很显然,手机最初会优先选择信号最好的基站。但当用户开始移动、逐渐远离当前基站时,手机与基站的通信速度开始降低。当距离远到一定程度后,有些数据包无法送达,导致补发更多的数据包——最终影响到基站所能处理的最大用户量 。
因此,理想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在信号过于微弱之前就切换到新的基站。现在的问题是目前手机对切换时机的判断过于粗暴,只有在最初所选定基站信号变得非常弱以后才会切换到更强的基站。
麻省理工的 Hari Balakrishnan 博士认为更好的解决之道是用好智能手机上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加速感应器、电子罗盘、陀螺仪、GPS 等等。手机综合这些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来判断用户的行进方向和速度,再通过改进的通信协议在最合适的时候切换基站。
Balakrishnan 博士的团队在校园环境下进行了实验,结果比较理想。他认为如果采用改进的芯片搭配新的软件,手机有望在几乎任何时间点获得 95-99% 的理想速率,不过这样的技术可能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如果只是在现有的硬件上进行软件优化,手机的传输速率有望达到最大速率的 85-95%。作为比较,目前手机在传统的通信协议下只能达到 50% 左右。
几瓢冷水
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已经不容乐观,新技术对于电力的影响非常敏感。根据论文最后一页提供的数据,Android G1 在使用加速器和电子罗盘持续追踪当前状态时,续航时间分别从平时的 22 小时下滑为 19 和 18 个小时;GPS 开启之后,续航急剧缩减为 6 小时。这里的时间是不间断的追踪,实际使用中完全不需要这么高的频率,不过不管怎么算,开启 GPS 后的表现恐怕都不能接受。
除了续航以外,不同设备的传感器的差异也带来了不少麻烦。研究团队在 G1、Nexus One 和几款 iPhone 上实现了传感器软件库,但每款设备都需要进行微调。
隐私问题也很敏感。运营商早就可以通过手机连接基站的数据获得用户的位置信息。但所有传感器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意味着手机上传的位置信息精度提升了几个数量级。
作为用户来说,我们究竟是要更好的移动互联网体验还是更强的隐私?当然,运营商最终的选择很可能和我们的想法无关。
Via MIT, The Economist | 题图来自 monkey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