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度颠覆:比特币
身处互联网,真的好像呆在一个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那个地方发生了争论,猛然间成为了流行全球的热词,“比特币” 就是如此。几乎一夜之间,电视报纸杂志都在谈论一种名为 “比特币” 的东西,以及它那疯狂的价格:1000 美元。
一时间所有人卷入一场规模空前的讨论。这场讨论超越比特与原子的隔阂,超越地理位置的限制,超越身份地位之间的差异,超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异同,超越商业与政治之间的跨度。在不断讨论比特币的未来、现状、潜力以及缺陷的时候,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纸币,书报亭里摆放着的游戏点卡,以及门口伫立着两个石狮子的银行,关于货币、金融的历史、基础知识迅速普及。
无可否认,比特币成为一种影响力极广、极深的现象。各国政府的匆忙表态,或承认或否认或不承认不否认或威胁,实际上都是这种影响力的体现。总之自化名为 “中本聪” 的人/团队于 2008 年发表论文,并于 2009 年发布比特币开源程序发展到现在,一个仅仅存在于比特世界里的货币现在竟然到达政府不得不表态的程度。
不管比特币未来是否能够成为可靠的支付手段、保值工具或者其它现在货币理论难以预测到的东西,它都已经开始了不起的颠覆,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变化的可能。
民主 vs. 中央集权
Peer To Peer,也称 P2P,中文也称 “点对点”。它描述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网络上的每个 “节点”(node),互为资源的提供者与消费者,无需中心服务器的帮助。这么多年来,基于 P2P 这种网络结构所诞生的服务,改变了网络上内容的分享方式。
比如说 1999 年出现的 Napster,改变了音乐的分享方式;而后出现的 BT、eMule 改变了文件的分享方式;后来出现的 Spotify、PPLive、Skype 则结合 P2P 技术,减轻服务器负担,提高用户体验。实际上,P2P 改变的是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用户通过 P2P 的软件、服务,将自己的资源共享给他人,而不必借助专门的网站或服务。
如果将要通过中心服务器帮忙发布资源的网络结构视为 “中央集权” 的方式,那么 P2P 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发布资源的网络结构可视为 “民主” 的方式。而正可能因为 “民主” 的原因,这么多年来,不管多少厂商围追堵截,P2P 的服务一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甚至还出现了具备 P2P 思想的互联网服务,比如 eBay 与淘宝。
中本聪(化名)2008 年发布的论文中,标题就指出比特币是一种基于 P2P 设计的电子货币。它的发行完全不需要通过美国美联储、中国中央银行这样的集中了现实中货币发行权力机构。只要用户拥有一部电脑,那么他就可以自己 “挖” 比特币,换言之,比特币允许个人拥有 “铸币权”。
比特币的交换、汇寄也体现了去中心化的一点,每个比特币持有者都拥有个人的地址,只要按照上面的地址,不管南非还是中国,都可以直接收到比特币。换言之,不管是转移资产,或是作为国际交易中的支付手段,比特币都十分方便。比如说,如果我们打算将 100 万人民币转到美国,那么只要去国外之前购买比特币,到了美国之后再将比特币卖出就可以了。这个过程中,你不必办理任何手续、证明文件等,也无交易费用,还节约了用于等待的时间。
如果企业进行跨国贸易需要支付 100 万人民币的货款,然后向对方的比特币地址转账,转了之后对方再将比特币售出,即得到了货款。这同样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精力和金钱,下图是一般国际贸易中不同的结算方式,相比之下要复杂得多:
当然,在交易的过程当中, 交易的双方还必须承担比特币价格波动的风险,但如果以后比特币的汇率变化不那么大,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民主性、全球性是比特币相比纸币,以及公司在产品中发行的虚拟币的最大不同。
密码学 vs. 黄金矿脉
比特币它的 “铸币” 过程十分不同——并非简单地在某个数字后面加上十几个 0,而是利用计算机的数学计算能力对实现已经设置好的 “区块”(blockchain)进行解码。由于比特币的机制确保最先解码成功的人获得比特币,因而计算能力成为了竞逐目标,随着这几年的发展,从简单的笔记本电脑到专业 “矿机” 的出现,“挖矿” 已经是个人无法承担的行为。
比特币的设计当中,已经设计好比特币最终数量为 2100 万个,就好像一条矿脉一样,当 “矿机” 不断努力挖掘的同时,密码链条上有待解码的比特币的数量将越来越少。追溯比特币诞生的过程,“密码学”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图灵若再生,或许会对比特币产生浓厚的兴趣吧?
通过密码学,比特币创造了比特世界里的劳动行为,或许构成比特币的价值基础。古人曾经用过贝壳、牲畜、布帛、象牙等实体充当货币,这些东西原本是商品,后来因为价值被广泛认同而充当货币。但不论是收集贝壳、畜养牲畜、编织布帛、猎取象牙,实际上都是人类劳动的过程。换言之,如果货币本质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它是否内在价值的判断,应当以它是否凝结人类劳动的价值来判定。
因此,如果判定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实际上是否认比特币的 “挖矿” 是一种劳动过程——按照《资本论》的解释,抽象意义的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而判定价值高低的方法,则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如果我们接受价值是由劳动所决定的,那么就不应该拒绝承认比特币具备内在价值。当然,如果我们否定价值是由劳动所决定的,那么比特币就不具备内在价值。但以网络游戏里存在的经济活动来分析,一件装备/道具在网友之间的交易价格高低,实际上以该道具的稀缺程度所决定。而一个东西的稀缺程度,相当于获取的难度,也可相当于人们在为获取某样东西时所付出的成本,也就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所决定。
马克思预见到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引起的商品本身价值量降低,因而还特意解释 “每种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包含在其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要求的劳动实践所决定。” 这解释了网友为何能够通过网络游戏买卖道具盈利的问题,生产率的提高,实际上是令商品价值降低,而商品价值降低但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就存在盈利的空间。
如果我们接受价值由劳动所决定这个观念,那么就可以合理推导出,比特币的开采会因为计算资源的竞逐而变得越来越难,“矿工” 为比特币所付出的劳动、成本将越来越高,每一枚比特币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高。
总而言之,比特币的 “铸币” 机制创造了比特世界里的劳动行为,在认为价值是由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决定的前提下,比特币应当具备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无需与实物挂钩,也无需与国家信用等挂钩。
金本位 vs. 纸币
人们对比特币的信任,一部分是因为对当下的经济体系的不信任,从而萌发掌握自我命运的愿望。比如说职业泰拳教练格雷戈里•阿芒,则是典型的代表。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去维持美元的价值,如果仅仅把你的钱放在普通银行账户里面,利率太低,如果你想试图去用存了两三年的钱去购买什么,这样的购买力又很有限。所以人们寻找 ‘替代货币’,通常是金、银,现在又多出了比特币。比特币现在是市场上的新秀之星。”
“看看美元、看看英镑、看看欧元,看看监管都带来了什么。我要说的是,我拥有美元,拥有黄金,也拥有比特币。 它们都会涨涨跌跌,但我想要这种让自己做判断做决定的能力,让市场来做决定其价值。我认为市场它本身就是自我规范,所以我用不着政府监管来干涉比特币。” 为何他对实体货币丧失了信心?联想到他是一名美国人,他的观点必然和周遭的环境变迁有关,这必须从 5 年前那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说起。
2008 年,由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次贷危机,导致美国 70 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甚至有可能重现当年 “大萧条” 的情景。次贷危机不光影响美国的经济,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重要地位,它还影响全球的经济,欧洲、中国都被打个措手不及,逐步引发称环球金融危机。此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大幅攀升,美国民众当中民粹主义盛行。 2009 年的茶党运动,2012 年的 “占领华尔街” 大游行,实质上是美国民众对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不满情绪的发泄,深刻影响美国的政治格局。
引发次贷危机的原因很复杂,根据《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书的解释,房贷机构不负责放贷、过度证券化造成资产风险难以评判,评级机构失察,“两房” 和 AIG 等机构的担保给市场造成安全错觉,致使次级贷款市场安全风险变得越来越高,最终引爆。为了避免 “大萧条” 再现,美联储通过以下三个手段来稳定局势,收拾烂摊子:
- 紧急贷款。美联储担任 “最后贷款人”,向传统银行提供 1 到 3 各月的紧急短期贷款,保证银行应付可能发生的挤兑事件;
- 专项紧急救助。在财政部的帮助下,美联储参与兼并和救助某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工作,比如帮助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坦,为 AIG 提供紧急贷款;
- 量化宽松。美联储通过购买长期国债来提高长期国债价格,降低长期国债利率。通过降低长期国债利率,同时可以导致购房贷款利率、汽车贷款利率等长期利率下降。长期利率下降,就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支撑经济增长。
正是因为美联储非同寻常的救助手段,引发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的争议。有人无法接受美联储向 AIG 等明显失察的金融机构伸出援手的行为,认为美联储是在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华尔街;有人认为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美联储大规模发行基础货币(由美联储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硬币都属于基础货币,还包括银行存在美联储的准备金)买入长期债券,一年内美联储发行的基础货币从 8000 亿美元暴涨至 17000 亿美元,整整翻了一番。
滥发货币,最严重的后果是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速上涨,货币最终失去价值,结果是经济崩溃——到底美联储所救市举措是否会造成这个恶果,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彼得·D·希夫 2007 年在《美元大崩溃》一书里准确地预言了次贷危机的到来,而后他又写了《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一书,以寓言的方式来阐明美国经济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彼得明确反对当代经济学的主流观点,“现代经济学错误地认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因而一旦发生通货紧缩,人们就不愿意消费(这样价格就会持续下降),而如果人们继续消费,价格下降的影响就会减弱。”
彼得认为,“美国经济的痼疾在于债务融资带来的过度消费。” 他说,“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给老百姓更多的钱花就可以增加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增加供给才能切实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他强调储蓄的作用,希望美元回归金本位制。“金本位不仅有助于维持货币供给的稳定,而且可以限制美联储肆意扩张的行为”。总而言之,他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毒药,而不断制造通货膨胀的美联储则承担经济危机的主要责任。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书里为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作辩护,认为量化宽松不能等同简单的滥发货币。“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发行的基础货币大部分没有进入市场流通,而是被金融机构以储备金的形式存回美联储,因此不能被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等同于滥发货币。”
本书明确反对金本位制,认为:
- 金本位下通缩非常普遍,会加重家庭和企业的还债负担。换言之,如果生产效率提高了,让商品所兑换的黄金减少,那么企业或个人在还债的时候压力就会增加,原本只借了 20 件商品的生产资本,到还款的时候,却要偿还相当于 40 件商品的收入;
- 金本位制下,短期价格波动非常大。尽管长期而言黄金可以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但中短期内黄金价格可能大幅活动,通胀通缩常发生剧烈变化。这种飘忽不定的高通胀和通缩非常不利投资和消费。《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书认为,“通胀的害处不在于通胀本身的高低,而在于通胀的不稳定”;
- 金本位下,在发生银行挤兑等金融危机时,由于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有限,金本位约束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同样承认拥有无限造币的能力容易沦为政府的印钞机,而且认为可以通过设计一套机制来限制央行的无限造币权,避免央行沦为政府印钞机,引发恶性通胀的恶果。
所以,《美元大崩溃》vs《还原真实的美联储》的关键分歧未必在于金本位与法币,而在于对金融制度的信任与否。前者认为政府会绑架美联储,引发恶果;而后者认为可以通过制度来防范政府对造币权的滥用,达到稳定物价,促进消费、投资的目的。简而言之,比特币的投资者、追捧者,相信民主、去中心化的电子货币的人,他们对当下的金融体系缺乏信心,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将美元兑换为比特币,希望以比特币价值量将不断增加的特性,达到资产保值的目的。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提到,“美联储吸取大萧条的教训,反复强调等经济明显恢复,劳动力市场有显著改善之后才考虑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比特币受追捧的原因,还在于人们认为美联储所提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对恢复就业、恢复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好处,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几年。但最近美联储刚宣布缩减量化宽松规模的同事,美国第三季度生产总值终值被上调至 4.1%,创下两年来最快增速,坐实美国经济复苏的判断。
在《伦敦市长不是 “小丑”》一文中,我看到下面一段话,颇有感触。比特币火爆与退烧,归根结底是信任与非信任的问题:
如果不平等的受益者给他人带来好处,而不是只给自己带来好处,这种不平等也更易被接受。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巨额财富几乎没有引起什么不满情绪,因为人们把他与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而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商业面貌和个人生活。金融家很少得到类似的认可,因为人们怀疑他们窃取了他人创造的财富,而不是参与了真正的财富创造——这种怀疑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却并非如此。
比特币未来走向将会如何?现在难以评判。然而,不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比特币的诞生都让我们重新思考其中的价值,思考社会制度的本身,在反思当中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比特币完成了一次观念上的颠覆。
正如自称为 “比特币拥趸” 李笑来所说,“历史无数次证明,个体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也将变得越来越独立。比特币最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从技术层面上彻底、纯粹地保证了 ‘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我想我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是因为我并没有把比特币当作钱,而是把它当作一个美丽的主意,一个伟大的社会实验,可以每天做思考,做验证,其乐无穷。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也是一个未来主义者。我的看法是:只有相信逻辑的力量,才能活在未来。”
其它年度颠覆候选:开源硬件(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互联网金融
ifanRank 是我们针对本年度新酷产品和移动互联网界的榜单,我们用 ifanr 独特的视角进行评价。这些依托于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基于我们对用户体验和产品、服务的深刻认识。一起回顾、品味它们的片段与细节,我们一定会在更深入的洞察中产生更强烈的共鸣,这也正是这些 “范儿” 才能具备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