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科技与文化,东西文库的实验在路上

公司

2014-01-16 19:06

最近我的书桌上,多了一本绿色封皮,名字为《1024》的杂志书(Mook)。书里的内容分为专题、遗产、前沿、未来、工具、写作、缓读这七个板块,一共收集 20 篇文章,从 “人与机器共同进化” 的大讨论,到介绍如何制作一本《全球概览》等等。

读完之后,我的印象是,由东西文库所出版的这本杂志书,选题十分独特。

此前,国内也有许多杂志书,比如说老六 2006 年推出的《读库》,现在已经拥有一群粉丝;还有欧宁 2011 年主创的《天南》,也获得不少关注,但它们的题材可能更加偏向于社会、历史、文学等更加受欢迎的范畴。而《1024》所关注的点,是科技与人文所交叉的范围。这个点很窄,之前可能没有人专门注意到这一块,或者注意到了却因为种种考虑而没有做,因此《1024》成为市面上第一本关于科技与文化的杂志书。

***

“独特” 其实是一个中性词,从正面看,它强调了独一无二、稀缺价值;从负面看,对于更加广大的群众来说,这意味内容高深,在主流关注范围之外。《1024》无疑是一个带有反主流气质的作品,因此东西文库到底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做这件事,让人好奇。

回顾东西文库所出版的书籍,可以感觉到它的主题很清晰,无论是最早出版的《失控》还是最新出版的《技术至死》,都可以看到是对技术发展的一种反思、展望。这些书在探讨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将技术从人所使用的工具,上升到哲学的层面:那些被我们发展到极致的工具们,会如何影响我们?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失控》里的长篇大论,归根结底是在讨论新的工具观、技术观。

因此,按照东西文库一直以来保持的调性,如果它要出一本杂志书,那么内容必然与技术文化相关的,这点毫无疑问。不过,东西文库可以进行许多出版尝试,但为何一定要选择杂志书呢,这和东西文库的主编李婷个人想法,以及东西文库近一年的尝试有关。

实际上,2011 年加入东西文库的时候,李婷就有推出一本关于科技与人文相关杂志书的想法,但当时的想法还不算非常的成熟。而且,她当时又忙于《乔布斯传》的出版,任务重时间紧,让她无法抽出时间思考东西文库的发展走向。而到了 2012 年,她才终于和另外一名成员,傅丰元一起策划,推出继《失控》之后的第一本书《技术元素》。

而从《技术元素》出发,他们又陆续推 出了《掘金黑客》、《数字乌托邦》等书籍。但是在翻译这些书籍的时候,李婷以及团队也遭遇了传统出版的几个问题:

  • 传统书籍的内容太多、太深,需要读者投入很多时间阅读,但这一点却和时间变得碎片化的现代生活相悖;
  • 尽管有些书内容很多,但除去说故事的成分,其实根本就无需那么长的篇幅,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读者更加希望快速的看到作者表达的观点,再进行判断;
  • 资讯发达的情况下,书籍也变得有时效性。按照东西文库的出版周期,出版一本书籍需要半年时间,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个话题可能已经变得过时,没有人愿意再讨论,那么这本书的推出就变得不合时宜。

出于种种考虑,去年东西文库推出了 “东西文库·lite” 的单行本,以 2 万到 5 万字的作品为主,内容上已经足够将一件事情、一个观点说清楚,时间上只要人们在地铁多坐几个来回就能读完。现在的话,“东西文库·lite” 已经推出了《极客古登堡》、《与机器赛跑》、《大机器停止》等 8 本内容有深度,体量轻盈的电子单行本。

“东西文库·lite” 受到读者的肯定,至少表明传统的书籍的确太大了。然而,“东西文库·lite” 的制作成本其实并不低,李婷说,“做一本 lite 的选题并不见得比做一本书更省力气。因为好的内容,筛选过程是一样的。” 而电子书收益至今仍是较难解决的问题,虽然说收益能够抵消掉成本,但却很难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因此,她和团队经过讨论,结合新的阅读题材,较高的收入形式,制作出《1024》这本 Mook。

实际上,她更希望每一次东西文库的尝试,不仅仅只是尝试一下。她说,“不然就很难看出什么。每一次尝试,是思路成熟的过程、读者接受度提高的过程,也是策划人、出版人和读者之间磨合的过程。”

***

在《1024》的卷首语上,李婷分享了一次他和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交流,后者分享了他对阅读载体的看法,“长文。足够长的文章。你的观点都要在里面。这会是一个趋势。在美国,它已经是了。” 那么,一年四期的《1024》分别迎合科技业界内最受关注的焦点,再进行深化讨论,每一期有不同的角度,里面每篇文章都有料但又不难读完,那么也许同样收获读者的欢迎。

现在,《1024》的定价是 55 元——以小众的出版物来说,这个价格还算可以接受。至少在国内,东西文库成为了讨论科技与文化当中唯一的出版品牌。但和所有商品一样,要有人买,商业才能继续存在下去。就李婷来看,好消息是,这几年读者对科技、文化类的题材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这个很明显”。

结合她自己在湛庐文化的工作经历,过去人们对科技的关注,更多可能停留在商业、工具层面上,“媒体讨论科技,是因为以后这里可能会有钱。”

现在李婷发现,如今人们却更愿意探讨,技术在商业以外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的问题。“在我们推出《技术元素》后,就明显感觉到,大家在提出技术元素这个概念后会去思考 ‘这东西真的有那么玄吗?’……而不仅仅是从书里找出一个东西来用。” 这表明,读者开始跳出商业的层面,更多希望能够从内容、观点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了。这个变化并不显性,李婷也是在跟媒体、读者坐下来聊天的时候慢慢发现的。

在国内,“再造硅谷” 的口号屡屡提出,但又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真的像硅谷那样。这背后,肯定不是因为钱或政策的问题,更多是缺乏相关的文化基础。至少我们可以从《乔布斯传》中发现,嬉皮士、人民公社、LSD、冷战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对乔布斯思想、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实际上,个人电脑、互联网的诞生,原本就是从文化而来,也正是促使它们出现背后的文化原因,令世界出现独一无二的硅谷,硅谷文化。

希望李婷还有东西文库团队,能够坚持尝试,为我们带来更多科技文化相关的观点,促成国内自己特有的科技文化氛围。而这,必然将是形成 “中国硅谷” 的宝贵土壤。

 

题图是东西文库团队合照,左起是版权编辑张轩、营销编辑周南、主编李婷、策划编辑傅丰元和张英洁,摄影胡令丰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