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 3 要素:快速,直接,丰富
在美国,越来越多人使用 Uber、Lyft、TaskRabbit、Airbnb(以下简称 ULTA)等新服务之后,“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的讨论也越来越火热。
Google Trends 指数反映了这个趋势:
维基百科上可找到“分享经济”的定义,“一种分享人们或物理资源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定义十分学术,我们可以从“众包”一词来理解“分享经济”的定义。
众包不是新词,它于 2006 年由连线记者杰夫·豪(Jeff Howe)首次提出,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化协作的生产方式。维基百科被认为是众包的典型代表,依靠全球志愿者的贡献,它成为更加权威的百科全书。
不过,时代背景不同,众包也就有不同的表现。在 2006 年,Web 2.0 概念正在风行,“众包”归纳当时 Delicious、Flickr、Blogger 等一系列在线服务的特征。从线上产品的角度出发,“众包”又理解为“用户贡献内容”(UGC)。
总之,众包是一种分享资源的方式,和分享经济不同的是,参加众包的人是志愿者,他们的分享不一定能获得经济上的报酬。而现在 Uber、Lyft、Airbnb 之类,参与者在分享着自己的资源同时,也能获得经济报酬。这是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
回顾 Web 2.0 浪潮,Delicious、Flickr、Blogger 等在线服务的结局,其实让人唏嘘。尽管众包让它们的内容变得极为丰富,但因为缺乏变现的手段,既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又无法鼓励那些志愿者继续参与,结果最终还是依靠广告带来收入,或是走向免费增值模式,又或者直接被大公司收购。
而 ULTA 的崛起,则告诉我们移动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的差异。Web 2.0 的在线服务,内容都还只和互联网相关,它们的任务是重新结构化互联网上的信息。——但 ULTA 则利用互联网信息平面化的优势,来重新分配社会资源。
这就是“互联网思维”,这也是《三体》红火的原因。传统行业的“地球人”感到互联网的“三体人”所带来的威胁,而互联网公司也总害怕自己会被更新的新模式给干掉。
Re/code 的高级编辑 Liz Gannes 本月初撰写了“Instant Gratification”(即时满足)专题,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以 ULTA 为首的,以分享为重要特征的在线服务。也总结了这类服务影响下的消费者的心态:
I Want What I Want When I Want It.(所想即所得)
能做到这句话并不容易,但信息可以即时、大量的传播与复制,所以 ULTA 之类的服务也把互联网的特征赋予到传统服务当中:快速、直接、丰富。
就好像《新经济,新规则》总结网络新经济的原则:节点越多,价值越高,回报越大。去中心化的经济结构正在到来。
题图来自 crowdsour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