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 iPhone 6:解答你可能最关心的 4 个问题
我是一名有 “5 年经验” 的 iPhone 用户。回想过去 5 年的 “换机之路”,每次升级 iPhone 都有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理由——这个理由曾经是 “更快的速度”、“突破人眼极限的屏幕” 和 “安全便利兼得的指纹解锁”……
iPhone 6 给出的理由,是 Bigger than bigger。而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当苹果也开始做大屏手机,会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的 iPhone 6 评测,希望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本文主角是 4.7 寸的太空灰 iPhone 6,购入渠道为美国 Apple Store,型号为 A1549(Verizon),该型号不能使用中国移动 3G/4G,其他国内运营商网络均可使用。
iPhone 6 的外形/手感如何?
经历了 iPhone 4 到 iPhone 5s 的四代 “棱角分明”,“鹅卵石造型” 在 iPhone 6 上正式回归。如果说此前 iPhone 的小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手感上的缺憾,那么把 iPhone 6 做薄做圆,几乎是 “没有退路” 的选择。
2.5D 屏幕是 iPhone 6 外形上的最大亮点。3 年前的 Nokia N9 已经让我们见识到 2.5D 屏幕的魅力,如今 iPhone 上的它,与 iOS 系统的 “边缘右划返回” 手势完美契合。不过这块 2.5D 屏幕与金属包边之间的缝隙带来了一些小问题,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夹到一些衣服上的丝状物。至于头发,我暂时还没有机会夹到。
iPhone 6 拥有近乎完美的手感,4.7 寸大小在日常使用中也有很好的舒适程度。与我另外使用的两部大屏手机(Nexus 5 和 Smartisan T1)相比,iPhone 6 的操作感超出了不止一个等级。
iPhone 6 外形上的几个细节变化:iPhone 6 的电源键移到了右侧,位置刚刚好;音量键由此前的圆形设计变成了圆角条状按钮,手感有了不小提升;另外,底部的麦克风和扬声器分别被简化为 1 个孔和 6 个孔。
iPhone 6 背部上的信号条恐怕是外界吐槽的一大设计问题。但从工程的角度讲,要保证拥有全金属外壳的 iPhone 6 的信号强度,连接的注塑区域是必须的,注塑区域背后隐藏着包括主天线、WiFi 天线、蓝牙天线、NFC 等元件,这点可以在 HTC M7、M8 身上验证。但值得商榷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将大面积的注塑设计在机身弧面处?
另外,那个突起的摄像头也是设计上的一大槽点,但这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相机光圈大小不断提升、成像质量不断优化的今天,相机元器件的厚度控制哪怕降低 1mm 都十分困难,要保证更好的成像质量,就不得不在机身厚度上做出妥协。从实际体验中我们发现,这颗凸起的摄像头不仅影响观感,相机的磨损恐怕也会是一大问题。苹果这次为深圳华强北的 iPhone 套壳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从上述两个角度分析,iPhone 6 的整体设计和工艺已经从此前的美感优先变为兼顾生产难度和美感。在当今百花齐放的手机圈子,iPhone 6 固然在设计和生产工艺上出类拔萃,但已然不是孤独求败的地位了。
iPhone 6 的 “单手模式” 表现如何?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 1 年前。彼时 iOS 7 新鲜出炉,大众忙着对其设计指手画脚,我则很笃定认为 “右划返回” 是 iOS 7 最喜闻乐见的特性。
1 年过去,曾经经典的 “拟物化风格” 看起来已经老旧得让人唾弃,而绝大多数的第三方 app 除了设计风格靠向 iOS 7,也积极采用了 “右划返回” 手势。
这一年的生态铺垫,显然就是为了大屏 iPhone 准备的。但这还不够——我们知道放在 app 顶部的不只有返回按钮,于是苹果为 iPhone 6 推出了单手模式:双触 Home 键可以让整个屏幕内容下移,方便用户点击顶部区域的内容。
好的,你或许会说类似的功能其实已经在 Smartisan OS 上已经出现。恰巧我刚刚体验了一个月的 Smartisan T1,针对这一特性也不妨拿两者比比。个人体验的结论是:苹果在用户体验细节上的拿捏要更为成熟,姿势也更为优雅。
唤出通知中心是手机上最常用的操作之一,而试过的人都知道,在大屏手机上单手完成此操作极其纠结。iOS 对此的单手优化方案是:在触发下拉悬停之后,你可以在屏幕上半部分的任一空白处下拉通知中心;但 Smartisan OS 的方案是:你需要非常纠结地让拇指 “点击” 到通知栏才可以下拉通知中心。下图的红框区域分别为两者的有效操作区。
另外,iOS 在下拉悬停 “回弹” 的处理方式上也相对灵活,这主要得益于双触 Home 按键的触发形式。
Smartisan OS 是通过 “拇指较大面积与屏幕接触” 来将整个屏幕下拉,一次点击之后马上回弹(不会有第二次点击机会)。这样的问题在于,当这次点击是唤出菜单且需要第二次点击的时候,再次将屏幕下拉会导致菜单收回,因为下拉操作会被系统判断为一次点击。以 Press 为例,点击右上角唤出菜单后,屏幕回弹,如果我再次触发下拉悬停,菜单则会消失。
iOS 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你可以轻易通过双触 Home 键来再次将其下拉。而且,值得注意的是 iOS 在处理单击后的回弹,在不同 app 里不尽相同。在我测试的多数情况下,比如弹出键盘或进入到新的操作界面,单击之后会马上回弹。例外则出现在微信以及 Vesper 的右上角菜单,点击之后并没有回弹,如下图。
总的来说,“右划返回”+“单手模式” 很好地缓解了单手操作 iPhone 6 所带来的不适感。比起只顾做大屏,不在系统上做单手优化的大部分 Android 厂商来说,苹果为用户做的充分铺垫和准备更为让人赞赏。
iPhone 6 的 app 适配情况如何?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这样的情形了。从 Retina 屏幕,iPhone 5 的黑边甚至于 iOS 7 的新设计风格……每一次 iPhone 软硬件的大升级,iOS 的 app 生态圈都会经历一次 “阵痛”。
尽管苹果在发布会上告诉我们,现有 app 在 iPhone 6 和 6 Plus 上依旧 “漂亮”“文字清晰,色彩艳丽”,而现实情况是——等比例放大的 app,略微发虚的字体虽然不影响使用,但还是让人感到有点难受。以下为尚未适配 iPhone 6 的 Dropbox iOS 客户端:
从我安装的 app 来看,目前适配了 iPhone 6 的有 Acompli(邮件客户端)、Vesper(笔记)、1Password(密码管理)、Tweetbot(Twitter 客户端)、Instapaper(稍后阅读)、印象笔记、Fantastical(日历)、Storehouse 等应用,大多为国外产品。以下为适配了 iPhone 6 的印象笔记和 Tweebot:
国内适配 iPhone 6 的产品则寥寥无几,像百度地图这种火速跟进的大厂 app 更是非常少见。这大概与 iPhone 6 还没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架有点关系,希望 10 月 17 号后情况能有所改善。在这之前,尝鲜的 iPhone 6 用户就只能暂时忍受不太完美的 app 们了。
iPhone 6 的续航如何?
每一代 iPhone 的续航能力都差强人意。也正因如此,人们期待突破。我对手上这部 iPhone 6 的续航表现没有太大奢望,因为无论如何,我都是得带移动电源出门的。
不过鉴于不少朋友对 iPhone 6 的续航感兴趣,我也简单记录了一下 iPhone 6 从 100% 开始的电量使用情况,这是一次 “不严谨” 的续航测试,结果仅供参考。
23:28 100%
重度使用:3G 网络下 30 分钟微信
00:13 95% 连上 Wi-Fi
期间 10 分钟微信,其余时间 Wi-Fi 网络下待机
00:40 90%
3 分钟微信,关闭后台应用刷新
00:48 88%
重度使用:邮件,装 app,微信,iMessage,浏览网页等
01:36 73%
重度使用:浏览网页,微信,App Store 等
02:00 65%
保持原有设置,不开飞行模式的情况下待机
07:20 61%
待机+轻度使用
08:38 55%
看了 5 分钟优酷视频以及少量微信
08:52 50%
到公司,被同事各种把玩(拍照,打开 app,浏览网页等等)之后
10:02 37%
写文章期间轻度使用
13:56 16%
写文章期间轻度使用
16:56 1%
以下为 16:56 系统显示的电量使用情况截图:
此外,我也对 iPhone 6 进行了一次充电测试:使用 iPad mini 2 配备的 2.1A 充电器,将 iPhone 6 从 1% 充电到 100% 共用了 130 分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使用 iPad 充电器给 iPhone 6 和 6 Plus 充电,可以获得更快的充电速度,具体可以参考 macrumors 的这篇报道。
iPhone 6 超乎预期了吗?
苹果依旧可以说 iPhone 6 是世界上最好的智能手机。是最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最一流的工业设计水准,最先进的移动操作系统,最繁荣的 app 生态圈造就了 iPhone 6。可以预见的是,市场将会毫不掩饰地表露它对 iPhone 6 的青睐,销售数字会告诉我们一切。
但我们有另外一个疑问:iPhone 6 称得上是一款超乎预期的产品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我们总期待苹果能够做出超乎预期的产品,因为一直以来它就是这么做的,这也是之所以人们如此热爱苹果的原因。
但显然,大屏幕甚至更大的屏幕——这个在 Android 世界上演过无数次的戏码——在 iPhone 上再怎么喜闻乐见,也无法成为一个 “超乎预期” 的理由。可惜,大屏恰恰就是 iPhone 6 的最大卖点。
苹果本有机会不只是做一个更大的 iPhone,而是探索出我们可以如何更好地以不同方式使用大屏 iPhone,或者大屏可以如何改变我们与设备的交互形式。但苹果并没有做这些,它就只是做了一个更大、更好的 iPhone,而已。
这是 The Verge 的 iPhone 6 评测里我最认同的一段话。你可以说是我期望过高,但如果仅仅只是给了人们想要的,苹果是不是就没那么 “苹果” 了呢?
注:本文由何宗丞(文字),黄思俊(摄影)协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