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选择的悖论:圈子让你疲劳吗?

特稿

2011-07-21 16:39

Google+ 暂时还没有开放注册,但用户的需求却是疯狂的,它的规模已经超千万。其中,“圈子” 是 Google+ 最独特的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交网络的重要特征。在经过几周的使用之后,你有没有感觉到 “圈疲劳”?

有些用户发现,把最初的几十个好友划分成不同圈子是一件有趣的事儿,享受前苹果 “魔法师”Andy Hertzfeld 为这个过程设计的动画效果。但随着好友的增多(甚至批量增加),这种 “点击,思考,拖动” 就变成了苦差事。

两个例子

Gigaom 的作者 Mathew Ingram 套用了心理学家 Barry Schwartz 的理论,称之为 “选择的悖论”:太多的选择往往让用户无所适从,过滤成百上千个好友的过程既浪费时间又让人感到沮丧。把头像拖了老半天,发现还有几百个好友在圈外,会产生莫名的疲劳感。

FastCompany 的作者 Austin Carr 也觉得 Google+ 管的太细了。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超复杂的——不能仅仅用家庭,朋友,同事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法。而且,面对各种圈子会让用户患上轻微的强迫症,不得不考虑把好友拖进 A 圈子还是 B 圈子。Austin Carr 建立了 “Fast Company” 圈子,打算把同事都拖进去,随后又建立了 “Fast Company.com” 子集,然后又建立室友的 “4E” 圈子,还弄了一个私密的 “Top Gun”。

问题来了,当面对同学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父母,久未联系的前同事,甚至情敌时,到底应该归入哪个圈子呢?Austin Carr 感到迷茫,最终放弃了划分,干脆拖到一个大圈子完事。

Facebook 呢?

反过来看看 Facebook 的情况下,7.5 亿用户平均拥有 130 个好友,构成了复杂度难以置信的社交图谱。通过 Path ,Foursquare ,LinkedIn 等外部应用程序,可以建立起不同的小圈子(尽管它们没有冠以 “圈子” 的名字)。

现实的情况当然是这样:使用同一个身份,同一个 Facebook ID ,在 Path 上跟一群好友打闹,转身又在 LinkedIn 上一本正经地写简历。用户还是用户,只是没有被圈子锁死而已。

圈子是 Google+ 的招牌特性,在它变成苦差事之前,Google 能拿出更 “懒” 的解决方案吗?要舒适,不要疲劳。

via fastcompany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先后在华为技术和炬力集成做码农和 PM,并在华强北摆弄过手机档口。致力移动互联网,LBS,垂直社区,新媒体观察,致力于 iSeed 访谈的推动和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