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ta:30 岁老男孩放弃优渥生活只为它
30 多岁的人,离开自己联合创办的公司,放弃优渥的薪资与稳定的工作环境,竟然不是为了 35 岁就退休,环游世界,而是跑去做苦哈哈的创业者。
这个人是广州的黄铭杰,原国内规模最大的智能手机周边厂商之一比科斯的联合创始人,也是苹果授权配件品牌 Pinlo 的创始人,希望未来做一款相当于车内的 Nest 的产品。
离开原公司创业 3 个月后,黄铭杰带领团队,与深圳亿觅一起努力,于上周发布一款新品:用于监测甲醛、颗粒物(PM 2.5)的微空气检测仪 Dita。
也许上一段介绍的学术味较浓,但如果你见到实体产品,你会被 Dita 的精致、可爱的外观所吸引。它的设计灵感来自德国工业设计之父 Dieter Rams 五十年代为博郎设计的 model T3 收音机。机身正面是一块圆形的小屏幕,用于显示信息,上方有一个小旋钮,长按开关机、旋转切换信息。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用触屏?黄铭杰在线上发布会上提到,“小屏幕上的操控,用外加旋钮的方式,无论是飞利浦、索尼的飞梭还有刚刚发布的 Apple Watch 的数字表冠都印证了人体工学的合理性。而且,实体旋钮带来的反馈,对硬件控是一种享受。”
黄铭杰以及团队还为 Dita 设计了一条吸附式皮带 Magbelt,这是打动我的设计。只要 Magbelt 靠近 Dita,它就会自动吸附上去,不必人手工操作,十分方便,而且会发出清脆的 “滴答” 声,悦耳之余增加了使用的乐趣。另外,由于多一条 Magbelt,Dita 就变成可以随身携带,放在不同地方的设备——我曾经实际试用,Magbelt 十分牢靠,悬挂起来也没有问题。
移动版请访问 QQ 视频
另外,除了聚碳酸脂的普通版 Dita 以外,他们还准备了黑胡桃木版的 Dita。整个机身的外壳用北美黑胡桃木的一块原木上切割出来,质感完全不一样。
不管产品设计如何有趣,如果它要真正打动人,那么就必须切入人的实际需求才行。尽管 Dita 在加上 Magbelt 之后,使用场景很广泛,但由于黄铭杰和团队将之定位为车内的空气监测仪,那么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汽车内的空气环境重要吗?
在我看来,很重要。现代社会,没有一部车简直就寸步难行,有的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上周末,我接待一个朋友,他告诉我,他一天至少要开车上百公里,最夸张的一次是一天开车上千公里。
另外,部分新买回来的车可能存在甲醛超标的问题,成年人可能不怕,但儿童老人孕妇对甲醛十分敏感,容易引发甲醛中毒的症状。尤其是孕妇,摄入甲醛之后,很可能会导致流产。我不打算吓唬谁,因为身边的确有朋友发生了这样的悲剧,让我开始重视起这方面的问题起来。
黄铭杰在设计产品之初,提出了 5 个设计原则,值得一看:
- 简单到老人家也会用;
- 好看但不能张牙舞爪,它应该是收敛的;
- 家居和便携两用;
- 买得起的好设计;
- 传感器接触空气的那面要对着用户。
那么,在 Dita 的背后,又有多少故事?以下请看爱范儿对黄铭杰的专访:
爱范儿:可能大部分人很难理解你出来创业的决定。除了你在线上发布会所说的厌倦照着别人的需求来修改之外,你能否描述一下你到底有多么喜爱 “产品”,或者说,为什么一谈到 “产品”,你就热血沸腾?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广州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陶街,是经历了几十年的电子市场加洋垃圾跳蚤市场,传说中的老一代创客的游乐场。我小时候家就在那附近,从小受我爸的熏陶,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每两周去淘一下的习惯。被骗过,也淘到不少宝贝,很多年前我就已经能一眼辨别出电子产品是真品还是仿品,原装还是翻新。对产品的眼光,材质的敏感度其实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这个习惯甚至在我每一次出国出差和旅游时都依然保留,比较过分的一次从西班牙背了一台 60 年代的带真皮皮套的打字机回来。
大学时我就是个准专业的背包客,跟着户外俱乐部里的师傅一起开发野外线路,工资和零花钱基本都用来攒装备了. 背包,锁扣,冲锋衣甚至很多小挂件,极限环境下出质量问题都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亲身经历了好几次意外,所幸人没事。因为这些经历对产品的品质已经关心到神经病的地步。
我那时候还是个特别 “作” 的人,每次长途旅行都会带几本小说,Walkman,甚至咖啡壶和炉子,当时做梦都想有一台 GPS。后来看到一句话,特别恰当地形容了我的理想,也成为了我多年的 qq 签名:
要把世界装进口袋里。
你可以想象到当我发现,世界上还有 PDA 这种神奇的东西时有多么振奋,一个设备上居然有那么多功能,还能用得这么爽。(特指 Palm 一系列产品)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 Palm Vx 到手那天,摩挲着那冰冷的机身入睡,在 iPhone 4 出来前整整 11 年我找不到比她更性感的便携设备。我现在还记得 treo 600 到手,身在英国的我让女友在国内给 D 版(注:特指 Hi-PDA 的 Discovery 板块)神人 Uglee 银行账号打款,购买我人生第一个付费软件,” 巨硬智能输入法”。我居然作到带着 treo 600 在四处拍下 “我爱巨硬” 然后发回 D 版去。
最能感动自己的一次,上一家联合创立的公司时,老大让我筹划公司那一千平米的产品展厅,我坚持做成了我的 PDA 和经典手机收藏博物馆了,里面还有一个乔布斯专区,里面供着老 iPod 和 iPhone。
“要把世界装进口袋” 的理想,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实现了;我坚信下一个机会,在于我们把世界又从口袋掏出来,因为,我们才是这个世界。
爱范儿:为什么你会选择空气检测这个市场?这个需求是刚需吗?以你的经验来看觉得需要空气检测的人是一群怎样的人?
前几年新婚的时候,新娘(就是上面给我打款买软件那位)接回来我老屋做新房的,作死之心不死,觉得房间里的柜门,实木清漆黄黄地很土,必须全部刷成白色的简约时尚有木有。我不在广州工作,基本上只有老婆住里面。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对劲了,她经常头晕嗓子痛,犯鼻炎。后来把大床搬到客厅去睡就发现好多了。
两年后,我又换了新车,这一次还是我老婆在开,结果又中招了。
就像我对 Dita 的定义,格物,方能知行。“无知” 代表着 “无所谓”。所以我只想做一个格物的工具,这个需求,它一定不是所有人的需求,它只属于一部分对生活环境有追求,会纠结的人,或者是受过污染伤害特别需要注意身体的人,比如鼻炎,哮喘等患有各种呼吸道问题的患者。更精确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可以指引他们作出行动: 改善,或者避免。
爱范儿:Dita 的开发过程中,遭遇过怎样的困难?你是如何面对以及解决的?
对 “智能” 的理解上,其实我们绕了蛮大的圈子。曾经也陷入过为智能而智能,为闭环和闭环的误区。幸运地是我们一早就拉了十多个互联网圈的产品达人进一个微信群,做我们的产品顾问,一直围观和吐槽着我们做的每一步,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有用的建议。
最大的困难其实还是我低估了气体传感器的难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这个全新的领域,懂越多,越敬畏。从准确度,一致性,到传感器芯片的供应,妈蛋真的处处是坑。直到,因为一次活动上我帮忙做主持,顺便说起我在找专业的气体传感器工程师搭档,台下一位哥们在活动后和我介绍了我现在这位靠谱界的翘楚,老何,我们产品进度才一下子快了起来。
爱范儿:Dita 相当于你的孩子,你认为它最让你自豪的一点是什么?你觉得用户觉得最舒服的一点是什么?
简洁,我尽一切努力去砍掉” 多余 “的东西,不断地质疑自己,还能不能更简洁一些?是否足够少了?举个栗子,我们需要固定那条皮带子又不想在外壳上有多余的孔出现,所以增加了不少成本去使用强磁吸附的方式。后来发现这种磁吸的方式用户会特别惊喜。
对用户最舒服的一点,我觉得应该是手感吧,原木一体成型的外壳,这是注塑或者木板拼接永远达不到的一种可靠的结构,这种稳固和精确,甚至是未经训练的一般用户也能马上在握持时感知。
爱范儿:你在线上发布会时说,不想用 “智能” 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产品,为什么?你如何定义你所说的 “聪明” 的硬件?
像去年的 “创客” 那样,“智能硬件” 这个词今年被玩坏了,一些互联网团队,找个设计公司画个图,再找个方案公司出个样机,做个 App 就上众筹了,App 体验不错,但感觉不到硬件的诚意而且品质感不好,更觉得是一个为软件引流和拉活跃度的工具。反过来呢,一些比较传统的厂家,把自己的老方案,加个蓝牙或者 Wi-Fi 模块,找外包商做个 App,也上众筹去了,硬件很靠谱但没温度感,冷冰冰地,App 就更不用提了。(貌似很多业内好友都被黑到了,会被群殴么?老实说些心里话又不指名道姓的,大家就别介意了)
我不敢 “定义” 聪明的硬件,但按照我个人的理解:
- 软件和硬件应该结合而不是割裂的,不论是交互上,还是应用场景上;
- 聪明的硬件,它应有能力脱离手机独立使用,甚至是个可以脱离” 人 “独立运作的产品;
- 聪明的硬件应该让用户感觉到产品背后的人在关心他们,比如车内 OBD 厂商 Automatic,按照 App 里说明书去方向盘底下安装产品时,会冒出一个按键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照亮环境,我相信每一个用户在那一刻都感觉到,这个产品经理一定是个暖男。
爱范儿:在我来看,Dita 是一款稍嫌被动的设备,这个理念和不久前任天堂所提出的睡眠检测设备有相似的地方——智能硬件的主动与被动,其实是一个众口难调的事情,你怎么看?
其实我是个挺懒的人,又健忘,所以我一直坚持做检测类产品应该是 Plug&Forget(即插即忘)、7 x 24 小时持续工作、接着电和 Wi-Fi,永远地融入家居或者办公室地一部分,只是在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才告诉我。不要让用户 “想起” 要为她充电,这样会为用户带来焦虑的。
但我们定义的 Dita 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内置了锂电池,也确定了要开放 API,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公布一些 Dita 的其他玩法,不局限于联动家电这方面。
爱范儿:Dita 上线之后,打算以怎样的方式来吸引用户?如果打算营造粉丝社区的话,你打算怎么做?
这应该是和 Emie 团队合作最棒的地方了,他们是深圳,乃至国内少有的 “高逼格” 产品团队,我们在产品定义和运营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策划,最好玩一点是我们已经把一些彩蛋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埋进去了,用户以后会慢慢去发现的。
另外,这款产品我是按照得打动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标准去做的,我有信心产品认真做了,用户会向他的朋友推荐。
前些年做品牌也经历过烧钱卖广告,淘宝烧直通车,有着切肤之痛,所以这次彻底不端,不装,精力放在做好产品上。
爱范儿:你打算融资吗?希望接受哪家 VC 的投资?
有融资的打算,因为我们团队的理想远比这个产品大,不融资的话很难得到最顶尖的人才。而且既然我已经下定决心,从传统企业出来走这条软硬结合的路,融资可以说是必经之路。
这个阶段我需要考虑的不是 “哪家 VC” 的投资,而是 “哪个投资人” 的投资,不论是机构,还是天使,他需要是认可我们思路的,调性搭配的,而且是能确实有能力帮到我们的。
爱范儿:能否介绍一下你的团队?
MJ: 逗比又纠结的产品经理,收藏癖,爱吐槽,不折腾不舒服斯基,从设计到生产到营销什么都干过什么都不精。这次创业前是一家千人规模的手机配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做过国际品牌的产品经理。
Kat:逗比但不纠结的产品设计师,数码控,梦想成为汽车设计师,结果在一家美国玩具公司画了两年玩具车,被 MJ 的小理想忽悠进来。
Garfield:不逗逼却纠结的项目经理,数据控,细节控,长得像文章。在联想和神州数码搞了十多年 IT 项目,发现 IT 的路越走越窄,坚信移动互联网才是未来。现在软件的负责人。
老何:不逗逼不纠结的硬件工程师,篮球场上的肌肉猛兽,十多年嵌入式开发经验和气体传感器经验,曾经做过政府级气体检测项目的架构师,也能自己写代码焊板子跑华强北买零件。
Tina:90 后妹纸,读营养学却喜欢策划活动,在团队里负责用户运营和自媒体。咱们发布会里面那两条视频就是她花了三天时间学剪辑软件做出来的,虽然不怎么专业但看起来还是感觉棒棒的对吧?
我们在努力寻找更多靠谱的小伙伴,尤其是软件端的,的确需要进一步补全软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