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提供产品还不够,智能家居们相互争夺控制权
最近一批 CES 预热的报道都提到:智能家居产品将成为展会的主题。但那么多的产品,如果都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 app 的话,我敢保证海量的通知信息一定会让人烦不胜烦。
不过,现在已经有许多厂商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变成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以华尔街日报的观点来看,智能家居的赢家将会是那些掌握最多数据的人。
除了着眼长远,智能家居产品具备有联合的深层冲动。不管是配对 Wi-Fi、蓝牙还是 Zigbee 让用户感到麻烦外,产品时时刻刻联网所造成的电力压力,时刻记录数据而导致的储存压力,以及集成更多传感器更方便感知用户的压力等等。
另外,由于家居环境的复杂性、需求的针对性,短时间很难出现像智能手机一般的整合性产品。所以,智能家居市场,靠单品打天下肯定是不够的。
但是,在标准混乱的智能家居市场,公司与公司之间如何合作,产品与产品之间如何联合呢?
就如我之前那篇《2015 年,Google 的 to do list》里提到,Nest 实质上就是 Google 的智能家居部门,它去年积极收购单品出货量高的智能家居公司(Dropcam 等),而且也跟单品出货量高的智能家居产品合作(Philips Hue),而且还开放了 API。另外,去年 7 月,Nest 还带头,与三星、ARM 一同推进新的物联网协议 Thread。
就和 Nest 所创造的服务体验一样,Nest 的核心就是算法,自动化。它希望能够让用户不再操心产品,而是通过机器学习一段时间后,设备就可以自动去判断应当做什么。
贝尔金(Belkin)此前推出 WeMo 智能家居产品线,品类已经非常丰富:插座、开关、灯泡、摄像头、门窗感应器,以及许多与 WeMo 产品产生互动的加热机、空气净化器、咖啡机、电饭锅等等。除了用 WeMo 的 app 与其它设备相连外,它很早就支持 IFTTT(互联网粘合剂,自动化脚本服务,具体介绍可看这里),用户在 IFTTT 上为 WeMo 所支持的硬件创建脚本,让机器在自己需要的情况下自动执行某些任务。
显然,和 Nest 相比,IFTTT 需要人工干预。这种方式好处是,赋予用户更高的控制权,让用户创造符合自己需求的自动化任务,因此设备表现让人不满的情况下,用户可以自行调整。
而在国内,麦开新推出的体脂秤 Here 与 Bong 的开放性合作,也值得注意——Here 配备了 LED 点阵显示器,可以显示来自其它设备的信息,而且不光如此。利用它是家居中的静态设备,它可以帮忙暂存其它设备的数据,然后帮忙将数据通过 Wi-Fi 上传到相对应的服务器中去。
换言之,Here 转变了自己的身份,作为数据传输中心和展示中心。不管设备未来是否好卖,产品设计的思路与定位相比 Nest 和贝尔金都很有意思。当然,更进一步,我希望 Here 以及更多智能家居、还有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团队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加入某个协议 or 创立一个协议,让智能家居在室内的通信,变得更加方便。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三星将打算在 CES 上公布自己的智能家居计划,自它收购了 SmartThings 之后,终于有实质性的内容要公布了。
另外,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从来不参加 CES 的苹果去年 11 月在 MFi 峰会里谈论了大量关于 HomeKit 的内容,预计在 2015 年将大力推广 HomeKit 相关的设备。
想一想,如果每一个智能家居产品都是开放的, 都希望成为别人的遥控器,天哪,这场争夺的规模真不是一般的大。
题图来自 dreamshomedec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