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年轻人,你们会在 “一起” 吗?
昨天是 “一起开工社区” 一周年庆典的日子。大概一个月之前,创始人阿菜在微信上邀请了我参加,而我也如约参加。
一起开工社区原本是作为 Co-Working 空间。一提到 “共享、协作”,你就知道 “一起” 开工社区是一个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项目。但难得的是,创始人阿菜一直坚持着做 NGO。熟悉广州互联网圈子里的朋友说,“我四年前认识阿菜,他就开始做 NGO 项目,我中间其实很久没有和他联系了,但是再次联系之后发现,四年之后,他还在做 NGO。我就觉得这个人并不是喊喊口号,而是真正要做这件事。”
这让我想起了崔绮雯对他的印象,“阿菜的经历很丰富,丰富到不知道如何说起。” 而从我的观察来看,阿菜与他身边的人其实都涌现着同样的气质,理想主义、文艺青年、人文主义等等,总而言之就是 “情怀”。创始人的魅力会深刻影响团队的基因,某种意义上,阿菜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在吸引了和他相似的人,而这类有理想主义但又愿意实干的人,数量正在增加着。
去年 “一起” 开张的时候,我也去过几次。当时我感觉场地还不大,只有两层楼, 5、6 个团队聚在一起感觉和有点拥挤。而在 “一起” 的场地举办活动时,人数稍微超过 50、60 那就会显得很拥挤。另外,“一起” 本身的人不算多,也就几个,来来去去都是熟悉的面孔。但现在,一起的面积已经从两层楼扩大到 4 层楼,就连旁边的废旧厂房也改装了一番,变得非常适合作为中型活动的场地了。一起一周年的会场,聚集了 441 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当然到场的人数其实要比这个统计数字要高。
正在拆除的厂房
除了面积扩大以外,“一起” 的使命也在变化。阿菜说,它将从一个 co-working space(联合办公空间)变为 co-create & co-learning community(协同创造与学习的社区模式)。总而言之,“一起” 要从一个空间,变为一个社区,一个聚集同类人的地方。
阿菜总结 “一起” 社区聚集的人群特征。
他们介于 20–35 岁之间,是一群独立思考、拥抱变化、具有创新思维、渴望找到同类但又试图探寻独特的自我价值的年轻人。他们介于普罗大众与所谓的创业者之间,他们是标签的一代,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都有多个身份与标签。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最大诉求不在于租一个工位,不在于专业的创业孵化服务,更不在于改变世界,这些也许都是后面的事情。此时此刻他们需要的,是有一个特别的社群能够让他们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能够让他们接触到新的事物,跨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创新思维,认识更多志同道合有趣的同类。在这个许多领域的边界都在变得模糊的时代,他们不是茫然,而是兴奋地想要探索更多的可能,学习跨界的生存能力,扩展生命的宽度。
阿菜所考虑到的,还不止他希望吸引的人群,还包括社区运行的规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提供工具
通过一起 App,来满足社区线上互动的需求,包括预订场地、发布需求、发布资源、召集活动、寻求支持等等。
设计互动规则(接口)
- 共享空间;
- 分享咖啡。想认识或求助的时候,可以为对方买一杯咖啡;
- 发布需求,解决问题;
- 召集活动,发展主题社群;
- 开展课程或服务;
- 融资与孵化。
阿菜认为,“一起” 最终会形成 “社区智囊团”,“通过有效地组织,能够为社区外部的传统行业、品牌、商业组织、甚至政府机构,提供付费的创新支持,包括用户研究、品牌重塑、协同设计等创新服务。”
再赋权(共建)
这部分比较玄,阿菜说社区里的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角色的转换意味着资源的流动,资源的流动意味着价值的传递。”——其实是强调社区最终的理想状态。然而,要达到这个理想状态,当然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搞定的,而要看工具在实际使用,与互动规则在实际运作当中的状态。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接受 “一起” 的 App,又觉得它的互动规则有趣又有效,那么这个目标很可能就可以达到。
“一起” 的发展与壮大,通过更多年轻人参与活动,甚至是项目的方式,令越来越多希望有追求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成为年轻人社交的纽带,对于山头林立的广州互联网圈子来说,会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