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故宫系列每款 App 都堪称精品?
让您指尖轻触,从十二幅美人屏风画像,一窥清朝盛世华丽优雅的宫廷生活——这是 “胤禛美人图” 在 App Store 的官方介绍。体验过这款 App 的人常常被它的精致、细腻所折服。“胤禛美人图” 还曾入选 App Store 2013 年度精选 App。
实际上故宫博物院出品的 App 都配得上 “精品” 的称号,无论是稍早推出的 “胤禛美人图”,还是今年上架的 “每日故宫”。我们想要一探究竟,是什么样的牛人和技艺才促使故宫系列保持一贯的水准。
5 月 4 日晚上 8 点,我们在 MindStore.io 产品发现社区举办了第 28 期 “MindTalk 线场 ” 线上访谈活动。这一次我们邀请 “每日故宫” 和 “胤禛美人图” 技术统筹大狗熊,与社区用户进行直接对话。
大狗熊
大狗熊透露了不少关于故宫系列产品的背后故事,以下是访谈内容的整理,加粗部分为用户提问。
故宫系列 App 的牵头人是谁呢?不同 App 的开发团队是如何甄选的?故宫系列 App 的 idea,比如 “每日故宫”,是来自开发团队,还是事先的规划?每款 App 的设计风格如何保持统一?
故宫系列产品其实也有几个团队同时开发。“胤禛美人图”、“每日故宫” 和另一个尚未发布的 App 的牵头人,是中央美院的彦风老师。开发团队由故宫博物院进行确定,比如长期合作的中央美院团队。
“每日故宫” 的 idea 是来自于开发团队与故宫方共同讨论的结果。风格方面的定调,其实算是从 “胤禛美人图” 开始吧,因为这是故宫制作的第一个 iOS App。这款 App 推出之后,后续的 App 要保持统一风格就相对简单一些了。
每日故宫
在开发故宫系列应用中,与开发其他应用产品相比,会有哪些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灰常、灰常地严……“宫里的事儿啊”!对于故宫出品的东西来说,出现哪怕一个错别字就是大事,这对设计和技术团队来说也是以往没有碰到的挑战。
故宫系列产品都要涉及到蛮多的历史专业知识,这方面你如何去迅速给自己充电的呢?
这一块其实必须得说是设计团队的功劳。在做前期策划时,她们可是三天两头 “进宫” 呢!最主要的是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而对于故宫的展品来说,国内没有比故宫博物院更专业的团队了。正是这样的直接配合,就可以保证产品最终的效果和专业性。
故宫系列确实很赞,但是产品都要考虑商业化的问题,你能谈谈对故宫系列商业前景的看法吗?
故宫这个系列有越多的人关注,就达到目标了,并没有商业方面的指标。
请问 “技术统筹” 具体负责的工作是哪些方面呢,是像项目经理还是产品经理更多一些?
更多应该像是项目经理吧,毕竟这个是客户(故宫)的产品。具体的工作在前期就是项目的构架策划、交互策划,执行期负责协调技术与设计的衔接,安排 iOS 与 Android 两个技术版块的程序工作进度。
团队是在北京还是云南呢,有远程协作的经验可以分享吗?
故宫项目是技术团队在云南,设计在北京。所以远程协作方面,还算有些经验吧。首先可以参考 37 Signals 团队写的一本书 Remote ,里面有很多理念都可以借鉴。
软件方面,有这些会比较常用:Basecamp、印象笔记企业版、Calendar 共享日历、微信(真的也可以,电话会议)。
胤禛美人图
大家被触动的是设计、交互、视觉上的,这些依靠技术来帮忙实现。那在开发之外,技术团队还提供哪些贡献呢?
其实有 80% 的技术工作,是用户没有直接看到的,而实际工作时间也占到了差不多同样的时间,这部分 “冰山” 对用户体验影响非常大,却是幕后的工作。
举一个例子吧:“每日故宫” 的每张展品图都是高清大图,而 App 的活跃用户已经是几十万,同一时间并发的每个用户,目前都可以得到最快打开图片的体验,这部分的代码、服务器和后台的优化,比直观的交互调整难得多,也复杂得多,也花更多的时间。
一款设计和交互如此出色产品中,开发人员对产品设计的介入深吗?除了技术之外,开发人员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才能呈现此般优秀的作品?
你指的开发人员,应该是指设计和程序两个版块的人员吧?其实这个产品本身就是开发团队进行的前期策划,所以我们对产品的介入是非常深的。在技术上,我们以往的产品更多用的是 “N+1” 的方式,就是先保证大部分的内容是已经有技术实现方式的(N 的部分),然后增加一两个技术研发的难点(1 的部分)。但 “每日故宫” 项目比较例外,是 “1+N” 的方式,所以花的精力就特别多。
第二个问题,更多还是需要 “比原来更近一步”。比如以往一些 Flash 的产品里要做一个落叶的场景,如果设计师主导,那一般就是调关键帧来做动画效果。如果是程序员主导,一般是写一个算法来自动调节落叶的动画。这两种形式都不是很完美。
我们在做 “胤禛美人图” 时,是先技术方开发出一个简单的程序,可以调节参数,比如重力、转速、风速等,演示端就实时显示落叶的效果。设计师用这个内部程序,把参数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再反馈给程序员。程序就以这组参数来进行,这样,即保证了效果,又保证了效率。类似这种例子在 “每日故宫” 和 “胤禛美人图” 里很多,正是这样的 “更近一步”,就可以让最终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容我冒昧吐槽一句,那个 “i 佛珠” 略无聊诶……但是却很受大家欢迎。是不是这意味着 Apple Watch 上开发应用的方向——简单、消磨时间?甚至会有各种看起来无聊但大受欢迎的应用出现呢?
不算冒昧,“i 佛珠” 的确是一个很无聊的产品,这个只是我们在很大的工作压力下自我解压的一个工作释放方式,它那么受大家欢迎,我们有预料到(当然比我们预料的效果好很多),这主要是参考了 iPhone 刚刚开放 SDK 时,也出现了大量 “无聊” 的应用,比如 iBeer , iFart。这只是一个阶段吧,之后开发者们应该会有更多的创意投入到 Apple Watch 应用的开发吧。我个人还是最希望 Apple Watch 能提高个人的生产力。
i 佛珠
为何叫大狗熊,有何典故么?
因为我个人的绰号一直就叫 “大狗熊”……我都忘了最初是谁取的了,当然是因为技术宅胖身材的原因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