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Uber 比买车划算,那买车的 “G 点” 在哪里?
几年前,“有车一族” 还是广大年轻男性的奋斗目标,也是部分女性的隐性择偶目标。 有车了就能开车出去各种潇洒,而现实只用一个字——堵,轻易终结了人们所有对车的幻想。别提各种与车相关的开支,以及不时得去拜访车管所和交警大队的麻烦。 自从开始用省钱省力的 Uber,实在没有动力自驾了,即使停车费还得白交。
当拥有车已经更像一种负担,而 Uber 让你省去腿部的酸痛、堵车的焦虑,那么买车到底图个啥?
一种可能就是,去当个 Uber 司机
由于公司离家只有 3 公里,加上近期不错的补贴,我已经连续一个月每天 Uber 上下班。期间叫到的新车不在少数,从丰田卡罗拉到日产天籁,司机异口同声地对我说:做个一年半载就赚辆车,为何不买新车做 Uber?
简单算笔账,假设按广州 Uber 最低门槛八万元标准买辆车,满打满算一次性投入约十二万(含拍牌),车主成为一个专职 Uber 司机。 根据第一财经周刊报道,广州最牛 Uber 司机周收入超过 12000 元,一天开 12 小时的司机基本都能每周赚取超过 5000 元净收入。 当然许多司机并不是全职,这个群体大多周收入在 1000-3000 之间。
1 月之后,Uber 的整个补贴幅度大幅上涨,不再按照每一单固定补贴,而是基于按需涨价的算法,在高峰期发放不同倍数的补贴—早上 6 时到 9 时双倍补贴,而 17 时到 20 时是 1.5 倍,一单补贴 50 元封顶。在诸如成都这样的市场,奖励甚至更高,比如 4 月 23 日早晚高峰时段每单的奖励高达车费的 2.5 倍。
高额的补贴让早期 Uber 成了一种勤劳致富的捷径,也让人们可以随时叫辆 Uber 专车,潇洒更胜车主。 好车和司机是身份的象征,穿着定制西装从后座走出似乎是霸道总裁的规定动作,而谁又能看出好车和司机是专属于你的,还是 Uber 的?
另一种可能是,驾驶是你的快乐
根据企鹅智库的一次调查,无论收入水平和年龄层,动力都是人们买车的第一选择要素。 有趣的是,在 20 万这个消费者最多的级别里,推背感拿得出手的屈指可数。 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喜欢动力,但这种偏好很脆弱。 很多人口口声声喊着要 7 秒破百,结果在决策时还是向百公里 7 升的油耗妥协,面对 “到达” 和 “爽”,消费者其实也很纠结。
我们对车的诉求无非就是:功能带来的用途和性能带来的感受,前者让我们从 A 到 B,后者让我们爽。 对于爽的需求催生于荷尔蒙和肾上腺素,也代表了人们对工业之美的鉴赏与热爱,它不会消亡。
买车,应算作娱乐型消费
假如问十个人 “你的梦想之车是哪款”,很可能有十个不同的答案。而家庭出行需求是大量而同质的,Uber 必将花大力气将这个人群服务好。用不了多久,说不定为出行买车即将成为历史,因为功能性需求都可以通过 Uber 服务满足。
基于 Uber 替代家庭型购车的假设,以日常代步为目的的购车将会逐步减少,而对驾驶的热爱将成为新的买车动力。不少厂商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如特斯拉作为电动车却追求堪称极端的加速性,又如马自达 Miata 在驾驶员座椅头枕处放置音响。 不是所有人都追求推背感,有的人的驾驶乐趣可能是奔驰 Smart 的灵巧,也可能是福特 F150 的粗犷。
斗胆狂想,未来个人汽车将走向两级分化,一极是交通用车,另一极是娱乐用车。自动驾驶以及智能车联技术将引领交通用车的变革,而走着五花八门差异路线的汽车则为娱乐车主提供选择。
借用库克的话说,你不需要在驾驶乐趣和出行代步中做出抉择,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抉择。
题图:《速度与激情》
插图:《速度与激情》、ford-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