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的商业遗产?
乔布斯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以至于大家在过去一百年中找来找去,难以发现几个和他匹敌的对手。
他卸任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几乎写遍了他商业传奇的方方面面:追求细节,汇集人才,敏锐的捕捉未来,聚焦于产品等等。除此之外呢?
1 敏捷
当牛哄哄的软件工程大师还没有写下 “敏捷” 这个词的时候,乔布斯就已经在实践类似的方法了。
他坚持小团队,坚持全明星阵容,使用快速原型,而且坚持扁平的公司结构(他作为 CEO 直接插手到产品中去,对最底层的员工发号施令)。
这种方式为苹果带来了速度。 iTunes 的开发,四个月。为 Mac OS 开发一个全新的界面?三个星期。从苹果全力投入 iPod 的研发项目到产品上市?六个月!
苹果半年前还在执着于视频编辑,半年后就可以用 iPod 横扫数字音乐市场。掉头之快不但让同级别的大公司叹为观止,恐怕很多小公司也自叹不如。
2 耐心
快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乔布斯还能同时做到慢。
iPhone 是 2007 年上市的,研发是 2006 年左右。而据乔布斯说,比 iPhone 原型先做出来的,是 iPad 原型。也就是说,iPad 从原型到上市,乔布斯耐心的等待了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前面说过, Mac OS X 换一个全新的界面只用了三个星期。而一个小小的滚动条效果的优化呢?却花了六个月。
乔布斯可以发布一个功能残缺的产品,比如不能拷贝黏贴的 iPhone 。但是他不会发布一个在重点上优化不够的产品。这上面,他有足够的耐心。用在 iPad 上长达四年,在 Mac OS 上?恐怕要以十年来计算。
3 抄袭
乔布斯的 “伟大的艺术家剽窃” 给了苹果抄袭的底气,而苹果产品也没有辜负他的厚脸皮。
苹果从日本的电饭煲上抄袭电源设计(Magsafe)。 从创新的 MP3 上抄袭专利技术。从 Cydia 和 App Store 的开发者身上抄袭 iOS 的创意。
苹果的抄袭跨行业:把厨具到软件。跨大州:从美国到新加坡,日本。历史悠久: Macintosh 时代到 iOS 时代。
苹果有最出色的技术人员,但是,他们不会重新发明轮子,他们买轮子(东芝的硬盘),或者,干脆偷过来用。
苹果也有最出色的设计人员,但是他们也不会凭空冥思苦想,好的设计,无论在厨房还是卫生间,设计师们都不会放过。
仅仅靠天才还不足以让苹果走在世界的前面:这些天才还应该知道怎么站上巨人的肩膀。
4 风险
乔布斯对风险的爱好深入骨髓。
从 Apple I 空口接订单,到 Macintosh 孤注一掷的赌博。
1997 年,更加成熟的乔布斯回到苹果,赌性却没怎么改。他砍掉了苹果绝大多数项目。更少的产品,意味着更多风险。
然后,他在再次在单一产品上下注:iMac 。
iMac 的成功在金钱和时间两方面给了乔布斯本钱。而他又一次把所有赌注压在了一个产品上:苹果用了四年时间完善了 Mac OS X 。
这种强烈偏好风险的赌徒风格在 iPhone 上发挥到极致。
2007 年,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家都有着长于裹脚布的产品线。而乔布斯把苹果的未来押到了没有第三方 Apps ,不能复制黏贴的一款手机上面。
苹果的巨大成功背后,是巨大的风险。有限的产品中只要失手一款,增长就要大打折扣。
5 权力斗争
有一种说法是 Macintosh 是乔布斯中途夺权拿到的项目,本来他负责的是以他女儿名字命名的 Lisa 。
另一个确定的事情是,他和他请来的 CEO 史考利也在苹果斗的不可开交。
甚至,在他一无所知的电脑动画领域,乔布斯也坚持通过每周一次的会议指教那个真正的天才约翰·拉塞特,借此满足自己的领导欲。
为了邀请乔布斯回来,是曾经和乔布斯作对的董事会主席马库拉辞职。之后,乔布斯清洗了董事会。
有些天才太桀骜不驯,所以才华必须配合独裁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乔布斯似乎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权力斗争贯穿他的商业生涯,只有在他控制一切的时候才会停止。
6 改变
年轻的乔布斯对第三方软件的持非常保守的态度。而他再次回到苹果,设计了 AppStore , Mac Store ,不但欢迎第三方开发者,而且,为他们打造了更加容易赚钱的环境。
年轻的乔布斯坚持不给一些初始员工股份。而他再次回到苹果,却说服董事会拿出股份分给员工,好挽留住真正的人才。
年轻的乔布斯的对外宣传杀气腾腾, 1984 的广告,铁锤直接砸碎映着老大哥 IBM 的屏幕,锋利的碎片四溅。
而他再次回到苹果, 1997 年广告在激动人心的梦想之上,缠绕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平和。如甘泉润入荒原。
不断思考,质疑过去,改变未来,也许是乔布斯本人最在乎的商业遗产。
证据是,他选择这种精神作为苹果公司的座右铭:
Think Differ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