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30% 的约炮者已婚,这家约神公司怎么说?
又到了商家开心买家愁的七夕礼物季,男人们已经开始头疼。而没有七夕的国外,Tinder 这款约会神器也遇上了些麻烦。一下没想起来的话,就是那个展示一堆照片,纯粹看脸的约会神器。最近 VanityFair 杂志的一篇长文引起了疯狂的转发,作为文章主题的约神公司则在推特上单边开撕。大概事情是这样的:
VanityFair 一篇关于 Tinder 的文章中,记者通过对十几个 Tinder 用户的采访,暗指 Tinder 模式对女性不公平。后来作者 Nancy Jo Sales 又引用了一条惊人的数据:Tinder 1000 万日活跃用户中竟然有 30% 是已婚人士。这篇热度极高的文章塑造出的 Tinder 让约神公司 “很受伤”。于是他们在 Twitter 上用 30 多条密集刷屏的推文进行反击,“几乎有杂志文章那么长了”。
那么,受访的 Tinder 用户们都说了些啥?
男性用户说
文章开头写道:
那是曼哈顿金融区的一个温和的夜晚,在一家叫做 Stout 的运动主题酒吧,每个人都在用 Tinder……“啊,这个男的太锉了” 一年轻女子看到一个推荐的约伴,往左滑动手指(跳过)……“Tinder 太烂了,” 她们说,但手指没有停止滑动。
虽然体验不是百分百的完美,但女人们愿意用,而从男人的角度看来,“来一发是如此的简单”。
在神器的帮助下,今天美国的酒吧里,约已经不是从前的约。前互联网时代,人们会在酒吧里用眼睛锁定目标,再用言语搭讪。如今酒吧里的人都在滑动着手机上的图片,一位受访的投行男 Alex 告诉记者,原来是从两三个妹子中挑选,如今刷一天 Tinder 可以看好几百个妹子——“样本大多了”!
即使网络上无法立体展示人的物理特质,但 Alex 认为,这丝毫不影响后续的 “体验”。Alex 与他的小伙伴 Marty,都在过去的一年里用不同的软件有过几十次成功的约炮。Alex 总是会在一开始隐晦地表达,他不想要严肃的关系,只想交个朋友。
对于这种奏效的手段,Alex 也表示出担忧,“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我这种约法是罪恶的。因为我知道女孩们都会想转正(即使从一夜情出发),但如果我单刀直入地约却很难成功。”
女性用户说
五年前移动约炮开始流行,2012 年移动端已经超过了 PC 端。今年 2 月,一则报道说 Tinder 已经成为了 1 亿人的 “随身单身俱乐部”。如这个数字属实,其中的女性用户少说也有 3800 万(38% 女性比例),但她们似乎不像男人们那么满意。其中一个原因,就如 Alex 所说,女孩们期望更长久的关系。
她们说:
“在我们的经验里,纽约男都不想正经找女朋友,她们只想找来一发就散的 Tinder 妞。”
“他们总是发很恶心的东西。”
“根本没有约会,根本没有稳定关系。谁不想来一发?但当他们说再见的时候,那感觉不太好。”
“似乎女孩子对约炮没有任何控制力,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那是场竞赛,看谁更不在乎谁。”
大概就是这样,文章用极大的篇幅记录了与 Tinder 以及其他移动约炮用户的点滴。或许因为作者本身是女性,因此在素材呈现的方面带有些许女权主义的影子,总体上我认为文章是纪实的。
本来 Tinder 也还挺淡定,直到周二,Sales 在 Twitter 上转发了一则数据,“30% 的 Tinder 用户是已婚人士”。这一下 Tinder 就不能忍了,这不仅是对伟大社交事业不公的评判,还影响了社交媒体上极为重要的 “道德正确性”。约炮在西方已经是流行文化,但为已婚人士打开出轨的窗户就……
到底有多少已婚人士参与这场狂欢?
从 Tinder 官方推特上看来,他们非常激动,首先是反驳已婚人士的数据:
那个调查是错的,如果你想进行事实性的讨论,来找我们,这才是记者正常的工作方式。根据我们的真实数据,只有 1.7% 的用户是已婚的,根本不是可笑的 GlobalWebIndex 文章说的 30%。关于已婚者参与未婚约会的质疑早已有传闻,连线早几个月文章里提到的 Tinder 用户已婚比例甚至高达 42%。
对于 Sales 的道德正确性暗示关乎这家公司的互联网形象,也将影响其品牌在女性用户中的形象,显然戳到了 Tinder 的软肋。Tinder 拿出了不少反驳的理由:
Tinder 用户在平台上与陌生人相遇有许多理由,旅游、约会、稳定关系、朋友、婚姻等。当然,有部分男女是想一夜情的,但根据我们的调查,这只是一小部分。数据还告诉我们,更多的用户期望更深层次的关系,无数的用户在邮件里与我们分享,他们在 Tinder 上的美好体验。
守住道德正确的阵地后,Tinder 还想借机将形象拔高了一尺,不管大家信不信:
Tinder 创造的是体验,至今我们已经创造了原本不会有的 80 亿次联系。
撇开出轨,这事的道德性无从谈起
假如真有大比例的已婚人士在 Tinder 上成功约炮,恐怕这家公司 “在责难逃”。固然它提供的只是手段,并没有提供动机,就像枪杀案不能怪军火商一样。但互联网舆论更在乎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从多方数据看来,这个比例很可能不低于 20%。但如抛开这条不谈,Sales 文章隐含的女权主义批判是不成立的。
毕竟,约与不约是价值观的不同,是人性,无从谈对错。
七夕将至,一台干净不约的手机,似乎是一个很好的额外礼物。
题图:《狂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