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实价的移动支付时代,小费该怎么付?
一直以来,在西方国家,小费都是一个尴尬的问题。
小费这是顾客对于服务满意程度的量化体现,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概念:“这次,我也应该付多少钱?” 就像去买一杯一美元的咖啡,我是该抽出 10% 来做小费吗?这个比例还是应该调整?这个服务到底要怎样去衡量?这些都是顾客考虑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慷慨,而是他们内心并没有一个评定的标准。
随着入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支付方式也逐渐由现金逐步转向了电子支付。但问题是——明码实价的互联网支付流程让小费的随机支付的属性丧失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小费机替代了收银台前的小费罐。一家名叫 DipJar 的公司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在收款台旁边设立一个新型的装置,可以将信用卡插入进行付费,机器会有相应的提示音提醒顾客完成支付,装置上面也有固定的金额。
DipJar 的 CEO Ryder Kessler 认为这项设备能够解决顾客在小费支付上的问题,直接采用信用卡支付小费比起在点按平板上的小圆钮要方便的得多。固定的金额也能免去金额选择的尴尬,顾客只需要选择付款与否即可。
但是,为此做相关研究的行为学教授并不同意这个做法。
Citylab 采访了行为心理学教授 Dr. Jennifer Hartstein。她认为,无论是网络支付还是现金支付,用小费来衡量服务质量这一点是没有改变的,支付方式的改变并不会使得这个属性改变。之所以不认同 DipJar 的做法,是因为她认为固定的金额的小费并不能够达到评价服务的目的,而且机器的发声设置会使得支付者更加尴尬。
但是,对这位教授的结论,也有人持反对的意见。在此之前的相关的研究,畅销书作家 Nir Eyal 在 TechCrunch 的一篇专栏文章总结到,虽然技术能够化简支付小费的繁琐,但是明码标价的小费还有发声装置的出现实际上是增加了顾客支付的成本,把他们推向了两种极端:有不愿意支付小费的客人会碍于面子,“被迫” 去会选择支付;也有因为客人因为发声机器公开小费金额尴尬,而选择放弃支付。这些都和顾客的心理模式有关,而不是这个机器的表现形式,包括固定小费与否,和支付时是否发声。
在信用卡、网络支付盛行的年代,小费支付不会因为支付方式改变而消失。但是接下来应该如何发展,将是问题所在。毕竟,服务评价系统已经取代了小费的评价服务属性。顾客愿不愿意为这项服务再付更多的费用,这应该由顾客去选择。不能省去顾客的思考而用固定金额工具代替来解决所有问题,这样的做法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