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考虑苹果 BOM 成本?苹果可能都没考虑过这些
想买个差不多的手机,样子看上去还凑活,品牌最好有些面子,拍照最好还不错,系统别那么卡。
如果预算够的话,选来选去别人可能就开始建议你买苹果了(大家可能要开始喷我了),仔细考虑了一下三星 S 系列可能也不错。当然上述大体观点是表达一部分人的购机思维,并不是单指品牌本身。
上周末的时候,美银美林发布报告统计了 iPhone 的 BOM 成本,新 iPhone 6s 的 BOM 成本大概为 234 美元。
报告分析了已经上市的 749 美元的 64GB iPhone 6s:
半导体芯片 36 美元;A9 处理器 25 美元;64GB ROM 芯片 20 美元;73.8 美元用于购买屏幕、摄像头还有电池等,还有一些其他部件的成本,价值 33 美元,所以一共就是 234 美元。
一些消费者喜欢用成本说话(像我现在也在这里列举 BOM 清单),不过这句话似乎不太准确,应该说有个别厂商也爱用 BOM 成本说话,不光是显摆自己的产品 BOM 成本更高,还得说明一下竞品的数字是有多低,不过价格更高就是越好么?搞得现在品牌之间无任何品牌底蕴,无任何价格之外的竞争,市面上频现互相扒底裤的行为。
如果抛开 BOM 成本不谈,我们发现苹果可能正在将自己的产品向奢侈品、时尚单品方向过渡。
其实成本问题也可以对比以品牌溢价高的奢侈品为代表的行业,基本是没人考虑成本的,谁会考虑这个 LV 是不是 xxx 外贸客供羊皮的?谁会考虑 Hermes 的一颗铆钉值多少?突然想起来了,苹果刚刚弄了 Hermes 定制的 Apple Watch,挖了 Burberry 的主管,听说也在谈一些其他奢侈品牌的合作。
纽约时报撰文称,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在网络上出现不少论调《iPhone BOM 成本?》、《苹果已无创新》、《它已不是那个革命性的苹果》,其实近些年苹果的转型举措已非常明显。
当然就不谈什么的软硬结合优良体验的之类的例子了,都快说烂了。
报道也指出一个观点,iPhone 之所以是 iPhone,并不仅仅在于它可以做到什么,还在于它对用户意味着什么——这是苹果的产品之道,即通过设计和营销培养认同感让它成为大家都喜爱的产品。
此前爱范儿有过报道,WSJ 的消息称,苹果正以 92% 的营业利润高居智能手机市场的首位,同比一年前,苹果还只是 65% 的营业利润。位居第二的厂商是三星,有趣的是,三星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硬件制造厂商,它在智能手机市场却只拿到了 15% 的营业利润。
三星 + 苹果的数字大于 100% 也印证着不少玩硬件拼价格的厂商其实是赔钱的。
引用网络上经济学角度的一个说法,iPhone 称得上是一件 Veblen good,wikipedia 的解释是,这是用来描述一些产品需要通过提高定价而提高自身吸引力,其特色是商品需求与商品价格成正向关系,而非正常需求法则的反向关系。这种商品能满足人类的虚荣心,是财富与地位的炫耀,故称为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而苹果拒绝销售低端及绝不降价的行为可能也在验证这点。
历史上,iPhone 5c 曾被 “不小心” 扣上廉价版的帽子,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苹果宣布双尺寸,双产品路线的时候,最起码消费者对两款产品无太大排斥心理,没出现用户排斥更便宜的 iPhone 6 的现象,这无不印证着苹果的高价战略。
在世界很多地方,iPhone 成了一种象征,和奢侈品不同,iPhone 在彰显身份的同时又极为有用。
很大意义上讲苹果 iPhone 的成功不只在于单一产品,大俗话讲,有钱人认为这是品位,没钱人认为这是追求,产品易用以及象征印记等一些属性,一些认同感作为辅料辅以营销手段搞到一起,似乎就成了今天的 iPhone。
题图来自:d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