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3 次从相杀到相爱的合并,互联网行业到底怎么了?
同一个行业领域,原本两家相杀得非常激烈的公司,毫无预兆地宣布合并,也就是相爱了。
在 2015 年这一年,这种从相杀到相爱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三次:
- 2015 年 2 月 14 日,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
- 2015 年 4 月 17 日,58 与赶集宣布合并;
- 2015 年 10 月 8 日,美团与大众点评宣布合并。
这类合并有几个特征:
- 都是一个重资本投入,但行业格局即将形成的领域;
- 合并的公司是这个行业里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 一般是以行业第一名的公司以换股的方式,将第二名的公司合并;
- 合并之后,新公司一般采用 Co-CEO + 董事会 的方式对公司进行管理,各自的独立品牌将继续得到保留;
- 两家公司的合并,有很重的资本牵引痕迹。
这类合并的意图很明显,对于双方团队来说,停止无止境的竞争消耗, 提升公司市场份额以及估值,是双方利好的事情。而对于资本来说,找到接盘侠,从一个烧钱的坑抽身而出,结局虽然不是最好,但也完满。
然而,两家文化不同的公司合并,结局就一定 “合则两利” 吗?未必。
我们可以回顾优酷与土豆的合并。根据财报信息,自从 2012 年合并之后,新成立的 “优酷土豆” 连年陷于亏损的泥潭。2013 年公司净亏损 2460 万人民币,2014 年净亏损 1.4 亿美元。——尽管公司财报也显示 2014 年公司营收有大幅增长,然而最明显的一个事实是,优酷土豆上的视频广告时间已经从 30 秒增加到 60 秒,现在又变成了 90 秒。
如果逐步增加的广告市场依然没有取得足够的收入增长,那么,这是否表明如果缺乏真正有效的商业模式,那么两家竞争激烈的公司合并之后,即便拥有市场先发优势,也未必获得让人如意的财务表现呢?
回顾 2015 年三起合并,它们都有和 2012 年优酷土豆合并的类似痕迹——在竞争激烈的领域,两强合并结束激烈的用户争夺战,然后开始拓展多元化的营收手段。作为一家正常的公司,它始终需要追逐利润。
然而,优酷土豆的例子似乎说明,市场竞争环境始终在变化,由于微信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事实上最大的内容分发平台,而它又采取了封闭策略,只允许公众号播放腾讯视频的内容,这种连带效应,在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场景的当下,已经影响优酷土豆的市场表现。
就如《三体》所揭示的商业竞争黑暗图景,发起致命攻击的敌人常常不见得是竞争最激烈的两方。
对于国内的商业竞争,有一个著名的黑色幽默,最近再一次被经济学家许小年提起:“一个犹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因为位置很好,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停在这里加油。另外一个人去了,他在加油站边上搞一个便利店。我们中国人一看加油站生意很火,我会在街对面开另一个加油站,这就是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区别,和你竞争,我们经常是同行竞争而不是错位竞争。”
也许正因为有那么多同行竞争, 所以我们一年时间里,才会发生 3 起同行合并。
题图来自 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