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网络运营商撕逼,你绝对想不到他们用了这招
不知不觉,网络已经成为除了水电之外最必不可缺的东西,出去吃饭问的第一句话也变成了 “ WiFi 密码是多少?”。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情况下网络的使用体验并不好,找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投诉也没什么用。最近 arstechnica 报道了美国一个岛上的居民最终毅然选择了自己当 ISP,他们能用上更好的网络么?
逼上梁山
华盛顿州的奥卡斯岛(Orcas Island)——温哥华和西雅图之间一连串小岛中的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网络只能通过海底光缆来提供。但时不时出现的光缆故障以及停电,使得断网变得异常频繁。这也使得岛上的部分居民最终决定由自己来设计并且建造网络。
一个叫做 “非盈利无名湾互联网用户协会(DBIUA)” 的组织随即成立, 由当地居民 萨特(Sutton)和另外几人发起。由于有线网络在稳定性方面的表现太差,他们一开始就决定尽可能的通过无线的方式来实现网络的构建。简单点概括就是首先利用微波来与大陆形成传输链接,然后再通过 WiFi 将用户链接到互联网。绝大部分人在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都持有怀疑的态度,创始人之一的萨特说道:
“很多人对我们究竟能否成功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毕竟网络提供商都无法提供更好网络。”
因为整个网络的干路传输方式采用微波,在费用方面比卫星和蜂窝这两种传统的无线上网解决方案低很多,毕竟后两者都是采用流量计费的。SrarTouch 的微波网络服务大概花费了他们 11000 美元, 岛上一个海拔 15 米高的水箱被安装上了微波接收器,专门负责接收来自大陆的信号。然后再通过定向天线将 WiFi 信号覆盖到用户所在的区域,这样用户只需要连接 WiFi 即可上网了。
无人机还能预测无线信号的覆盖
一般来说,用户的无线接收器都布置在房屋或者水箱的顶部,但是岛上的复杂地形还是会干扰信号。于是他们想出了在树木的顶端布置信号塔的点子,这样不但能有效加大信号的覆盖范围,而且还能大幅节省信号塔的建设费用。
他们对于无人机的利用也堪称巧妙,一开始他们只是通过无人机的视角来查看两个信号点之间的直视程度,之后就直接在无人机上直接布置了用于测试信号强度的无线电收发机。这样就能够在信号塔建设之前掌握信号的覆盖以及强度,甚至对未来的信号覆盖拓展进行先期规划。
传输设备绝大部分都是采用以太网供电(POE),来自部分用户家里的网线在给设备供电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加直接的网络接入。无线设备的频段方面他们也细细考虑过,专门避开了拥挤的 2.4 GHz 频道。
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一个由超过 200 个传输设备形成的,覆盖整个用户区域的 WiFi 网络就这样形成了。相比 ISP 运营商给出的 1500-6000 美元的每户网络安装报价,DBIUA 只需要 150 美元的加入费用,以及美元 75 美元的服务费,而且只需要 25 个人使用就能够维持下去。而且无线也极大程度的保证了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唯一一次比较大的事故是因为一只羊把带有供电功能的网线切断了,导致一个中继点罢工。
社区化网络供应前景几何?
这个故事很精彩,但绝不是个案。繁华大都市的纽约布鲁克林的两兄弟尝试提供更高质量的网络,德国勒文斯特(Löwenstedt)的小镇因为规模小所以没有运营商,居民只好自己上手。这些类似的尝试,似乎展现了一个社区化网络供应市场的美好前景,真的如此么?
这种网络需求产生的第一个前提是用户对于现有运营商的不满。对于普通的网络运营商来说,大规模干路网络的建设花费巨大。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充分利用手头的网络资源赚取更多的利润,所以一些比较偏远但是客户不多的区域他们不太感兴趣,而在城市部分却又出现因为客户过多导致网络拥挤。
其次是成本,社区化形成的用户群体带来的规模效应先天在服务成本方面具有优势,设备硬件的投入是会形成额外的负担。但如果将这部分平摊到使用中去之后也就不算什么了。
最后是如何设计和维护好网络,这也是整个成功的关键。奥斯卡岛的成功可以归功于萨特的努力,但这些设计和维护的投入并没有最终计入费用当中,可以说也是为什么 DBIUA 的网络能够这么便宜的原因之一。这种程度技术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类故事并不常见。关于这一点,萨顿的原话是:
“我认为很多其他的社区自己也能做到同样的事,这的确需要一定的技术实力,但并不是学不来的。我认为一味依赖大公司来拯救我们并不现实,但如果我们能够团结并且分享我们的资源,我们就能够实现同时还能有更好的弹性。”
总体来看,对于网络专业知识的需求以及长期的维护成本是社区化网络供应兴起的最大挑战。但如果你和身边的人都对网络不满意,不妨考虑学习如何自己成为一个网络供应商吧。
题图来自 7-themes
插图来自 arstech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