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被传自主设计芯片 ,是路线之争下的幡然醒悟
Don’t be evil 的 Google,开发操作系统的巨头,一边构建生态基础的底层一边将手伸进硬件,这种 “越俎代庖” ,以前无法想象。
历史总是不断地从 1 到 无限的重复,少有从 0 到 1 的创新。PC 时代,微软与惠普、戴尔、联想等一众硬件厂商保持良好关系,Windows 能在最广泛的 PC 硬件上运作良好,庞大的市占率成功吸引软件开发者,共同结成了良性循环。尽管 Windows 并非 “高度优越的操作系统” ,选择成为 “最普适的操作系统”,让它最终一统江湖。
Google 同样与大部分第一、二、三流硬件厂商结成 OHA 开放手持设备联盟,Android 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并且成功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开发者。
理论上,我负责操作系统,把最擅长的生态最底层的东西构建好;你,硬件厂商打造出不同层次、涵盖不同人群的设备,满足最细分的需求;还有以用户基数为盈利基础的软件开发者。如此分工协作意味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出大量质优价廉的设备 flooding 市场。每个人都在其中贡献了自己的价值,并且变现,微软拿到了授权费,硬件厂商收获了产品利润,软件开发者获得了付费和广告收益。
Google 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策略。而为了进一步强化 “分工”降低成本,谷歌还做了 Project Ara 模仿 PC 的 DIY 装机,甚至还把操作系统免费(Google 其实还保留着随时将 Android 收回的权力,免费可能是暂时的),将 “堆量” 进行到底。
最大化市场占有率、争夺最广范围用户,最终还是为了圈住开发者,为移动设备贡献持续的内容价值,结成一张硕大无比无法逃离的网。的确是这样,没错。但很少人再进一步思考,对于开发者,用户的 “量” 和 “质” 是不是同等重要?满足 100 个屌丝的体力活和满足 1 个高帅富的需求,最终收益可能是一样的。前者需要做不同人群、不同设备的适配,后者只需要专注做精品。苹果就选择第二条道路。
所以,移动时代 Android 依然只是跟 iOS 并存,并没能获得压倒性的优势。Android 收获了份额但手机厂商赚不到钱,Google 自己也没获得多少收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iOS 份额次于 Android,结成了高质量应用、自成体系的创新硬件、相对健康的生态,占到了利润大头,助推苹果成为硅谷市值最高的公司。
Android 操作系统运行在 80-90% 的智能手机上,智能手机市场 90% 以上的利润却被苹果独占。倚靠高质量生态、闭源操作系统、独立硬件体系,iPhone 是几乎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手机市场:软硬结合的模式,在移动时代显现了巨大的优越性。
而与合作伙伴分工明确,走量拉拢硬件厂商高中低端全面进军,Google 盲目复制过去微软成功的经验,忽略了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PC 是硬件标准化设备,跟高度集成的智能手机,毕竟有很大的区别。
几乎没有门槛没有标杆的硬件要求,对厂商没有强制掌控力,一款机器分辨率主流一款非主流,软件会不可避免带来“碎片化”,由此在应用开发成本、应用体验上造成伤害。
这是截止至 2015 年 11 月,不同的 Android 操作系统版本的用户比例。
据伦敦创业公司 OpenSignal 跟踪了Android 生态系统碎片化报告显示,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目前全球 Android 设备总数已超过了 2.4 万种,是 2012 年时的 6 倍。而 Android 生态系统的碎片化也给 Android 平台开发者带来了严重问题。为了使应用适配多种设备,开发者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据应用商店 Infinum 在过去 18 个月完成的 6 个项目后发现,为 iOS 开发一个应用要比开发一个 Android 应用大约节省 30%(28%)的时间,这还要看项目的难度,有时候两者之间的时间差甚至可以达到 156% 。此外还有诸如更多的代码、Android 模拟器比 iOS 模拟器速度慢、Android 设备众多和 XML(可扩展标示语言)等因素均会影响 Android 应用开发的时长。
而开源操作系统的弊端,比如第三方厂商都把 Android UI 改的面目全非,定制化Android系统泛滥,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统一认知,松散的应用商店管理几乎失控的权限管理,这些均导致 Android 手机的用户体验感知远远落后于苹果。
一个闭源、有条件强制推送系统更新、应用审核和管理收归自己的 OS,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而硬件独成体系,脱离同质化走向有意义的硬件创新,坚定精品路线,好处更是显而易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不因营销压力盲目攀比参数影响产品发展路线,硬件创新以实用和让用户真正 “感知” 为前提。
比如八核应用处理器照样卡,苹果强调高数据带宽的双核 SoC 反倒更流畅。比如 CPU 优化 GPU 堆料,图形性能强出对手一截;比如创新的协处理器概念,首先整合了一众的传感器;比如研发了 5 年之久的 3D Touch,在 2D 平面成功实现了多一层 “交互”,某些场景下拥有眼前一亮的实用性… 这些与众不同、意想不到的硬件创新,最终让参数上并不最突出的 iPhone,同时做到了低成本和高体验结合的神话,实现了让人眼红的利润率。
也因为封闭,自我主导,iPhone 的每个硬件创新都拥有系统级的优化配合。提升指纹识别速度、强化 Touch ID 指纹信息的安全性、3D Touch 的无缝植入…Android 适配不同硬件,与专门为一款特殊硬件手机定制全新 OS 的 “路线之争”,就像工业生产和手工艺品,前者廉价和同质,杂而全,能发挥的地方有限;后者昂贵而独特,少和精,能做深度改进。最终的价值差异,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专注体验、定位高端的独立硬件体系意味着市场覆盖人群的减少,也是一种自我设限。而像苹果所示范的、亲身实践的路线先天也不是没有要求,它必须做到:
- 软硬件能不同质化就不同质化,差异化能让你脱离价值锚定,走进没有可参照对象的蓝海。
- 差异化的前提,还是综合实力不输他人。你用不同硬件不同系统搞出来的产品,最终用户体验不输对手。
你是想进入一个可能被钓鱼被诱导消费、人员杂卫生差、节目千篇一律的免费酒吧,还是去到人员资质审核严格、服务规范、进驻了一批原创表演团队的高档夜店?当你有能力选择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吧。
开放、免费、自由,可能并不是理想主义的政治正确,封闭、有偿、受限,也能成为导向柏拉图王国的终极理性。
题图来自:谷歌 插图来自:develope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