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 37 亿美元的它可能会主宰未来的 VR/AR 硬件发展!
毫无疑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就是时下最热门的初创领域。
资本的聚集就是最好的例证,之前我们也曾对投资进行过统计。出乎意料的,在总投资额上独占鳌头却是一家几乎没有存在感和实际产品的公司——Magic Leap。
就在上个月月初(已经是去年了),Magic Leap 又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总额为 8.27 亿美元,累计融资额达到 14 亿美元,总估值也水涨船高达到 37 亿美元。
Magic Leap 到目前只对外公布了一段视频 Demo(这一点我们之前也报道过),它的潜在价值究竟在哪里?最近网友 Botao Amber Hu 在国内知乎的一个问题解答似乎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请仔细看,这个 Demo 暗藏玄机!
让我们回归到主题上来,究竟 Magic Leap 它有什么独门绝技呢?一句话概括——把光场显示做进 AR 设备。
就拿现在最常见的以 Oculus 为代表的一众 VR 设备厂商来说,设备的基础原理实际上是给每只眼睛显示一个 2D 画面,再由大脑分别对 2D 画面分析之后形成空间感。这样就有一个很简单的结论:只用一只眼没有 3D 效果。
那么现实真的如此么?你把自己其中一只眼睛捂住你看到的世界就变成一张白纸了么?而且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双眼中还有主力眼(你的视觉主要由一只眼睛提供)的存在,另外一只眼睛只是提供更多的景深信息而已。从这个角度看,双眼 2D 虽然能够实现部分的沉浸感,但终究无法达到现实的水平。
紧接着是光场技术:光线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是可以由四维光场唯一表示的。成像平面每个像素中包含到这个像素所有方向的光的信息,对于成像平面来讲方向是二维的,所以光场是四维的。平时成像时我们将其中两个维度抛弃之后,就变成二维的图像信息了。
说了这么多,这样做优点究竟是什么?没错,就是人眼可以直接选择聚焦 (主动选择性聚焦)!因为它投射的光场还原了所有的信息,画面中远近物体光线角度和位置会直接给予人空间感。这现实中人眼看近的地方的时候,远的地方会直接虚化的直接原因。
在官方 Demo 视频中,这个效果也已经有所体现。虚拟太阳系那一段视频中有一个失焦然后又对焦的过程,但这个并没有经过后期的处理。这种从实现角度上最大程度接近现实的手段才是 Magic Leap 最牛的地方,也被他们自己叫做 Cinematic Reality(电影级的现实)。
除了效果更佳,这种原理还能最根本的消灭虚拟现实的眩晕感。这同样是因为我们上面提到的人眼基础成像原理,人眼聚焦过程中的成像变化也是空间感的一个重要体验。你也许会说有了眼球追踪技术同样能够实现,但是否可能才是最终的关键。
解决方案:光纤投射,加微镜头阵列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可能性了。眼球追踪反馈技术原理上行得通,但反馈和复杂的系统流程即便实现,延迟也极难解决。那 Magic Leap 方案的可行性又如何呢?
因为要实现光场显示,那么自然不能采用传统 LCD 解决方案,Magic Leap 采用的应该是光纤投影显示(Fiber optic projector)的方式,但技术细节仍然是秘密,只知道其对应负责人在 6 年前已经实现了用一截 1 mm 宽 9 mm 长的光纤投射几寸大的高清蝴蝶图像。
投射解决了之后就是视频源的解决,这一点就要依靠微镜头阵列(microlens array),来生成四维光场。这个也曾制造出了实物,来自 NVIDIA 的研究项目,叫做近眼光场显示器。2013 年诞生的它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分辨率,效果只能接近于马赛克。
那么如何把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呢?Botao Amber Hu 在文章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提升显示的帧率来达到分时显示的效果,这种做法与同步式 3D 显示器有一定的相似程度。
最后谈谈难点:数据&处理能力
就光场来说,游戏比真实更容易实现。因为游戏的整个成像过程中本身就包含了对整体空间光线追踪以及渲染,只不过最后用一个二维平面来呈现而已。想要改造成支持光场投射的效果,对游戏引擎和驱动稍加修改即可。
真正的难点在真实环境。与输出对应,光场信息的收集也有人开始做。目前做的最好的 Lytro 已经打算明年推出自己的光场摄像机产品。但除了摄像机本体,完整使用还需要配套一个专用机柜,其中包括对于光线信息的处理和储存。
那么播放时我们是不是也要拖着这么一个大油瓶呢?目前来看,只能如此。即便高速网络拓展开之后,远程能够提供处理性能和存储能力,但延迟问题又随之而生。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资金都会聚集到 Magic Leap 身上了。即便它现在做的主要是 AR 领域,但是其拓展到 VR 领域的潜力一眼就能看出。 Magic Leap 负责感知研究的高级副总裁 Gary Bradski 曾在其他媒体的采访中提到:
基础的、改变世界的研究性工作是需要时间的,需要金钱支撑的。MagicLeap 希望在早期融资中拿到足够支撑这件事情到最后的钱,而不希望制造短期的里程碑导致研发进程受阻。
题图来自:magic leap 官网
插图来自:Chuansong,Hksil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