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虽然被谣言伤到了,但微信明显可以做得更好

公司

2016-01-11 12:09

昨晚发生了两个重量级事件。

  1. 微信公开课 2015 年 『我和微信的故事』活动 链接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由内部流出,引发用户参与狂潮,服务一度响应缓慢,可见受欢迎程度;
  2. 数小时后,微信公开课官方公众号推送 『【辟谣】我和微信的故事是真的!盗号什么的都是谣言』,在文中强烈谴责了造谣者并表示将追求其法律责任。

但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者木马!更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
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绝不姑息。

作为这个事件的核心,微信公开课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活动本身是否存在引发用户强烈恐慌的因素?我们不妨做一次事件回放,从普通用户的角度——

  1. 看到一个链接,点了进去;
  2. 加载了一阵子,页面中央出现一个圆点要我点击;
  3. 我点了;
  4. 哗!出现了更多的圆点,圆点旁边展示了我的各种信息。

对这些信息稍微做下分类,有微信注册时间、好友列表(第一个好友)、红包数据、朋友圈数据、健康数据(微信运动)。统统都是隐私数据。

普通用户对技术的理解

那么,普通用户会怎么想?或者说,在普通用户的意识里,能达成这一切的可能性有多少种?

答案可能有两种。

  1. 微信官方对微信公开课开放了内部接口,所以可以在我不用授权(相信普通用户对一般公众号进网页做登录授权应该算是熟悉了)的情况下可以做到这一切。
  2. 糟了,是不是我进了这个页面,帐号被盗了,盗号的把我的微信各种数据搜集了一遍,然后在页面上展示出来了。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普通用户对技术几乎是一无所知的,手机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黑盒子。他们对任何技术相关的理解,倾向于拟人化。也就是说,在上述两种可能中,他们反而更容易相信第二种,为什么?容易理解啊!这个页面为什么有我的数据?啊,有人盗了我的号,看了我的资料,然后在这里放出来了!

再加上现在互联网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不安全的,这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三个技术(产品)上没做好的保障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也是该事件引发骚乱的罪魁祸首——

  • 官方信息显示不全;
  • 页面权威性不够;
  • 授权不明晰。

通常,一个可以拿用户信息的页面,点击右上角后,弹出的二级菜单里,总有『查看公众号』这样的官方信息(页面所属关系认证),而『我与微信的故事』页面,却没有。如下图。

wechat-event-1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图中『2016 微信公开课 PRO 版』标题下方『微信安全登录』字样在几个小时前是没有加上的。这显然是微信的补救措施。这六个字,就是早先缺少的,权威性。看下图做对比。

00-29-25

还有就是,一个涉及到如此多用户隐私信息的页面,居然没有明显的请求授权的流程。你是微信自家人没错,但用户不知道啊。

FullSizeRender 4

微信发展至今,已坐拥 10+ 亿用户。这么大一个群体,但凡涉及到个人隐私,稍不注意,即引发群体骚乱。这种事情,Facebook 做了很好的示范,微信早该吸取教训的。我更愿意相信这次是无心泄露导致的考虑不周。

令人诧异的是,在该事件的讨论中,相当一部分人将炮口对准了普通用户,打出『智商过滤』标签。这也许是智商优越秀的狂欢吧,我想。但我们不要忘记,产品是为人服务,就算我们做的是高智商俱乐部 app,也得考虑不懂技术的高智商人的心思不是?何况,我们面对的大部分用户群体,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不知道手机里面是什么,考虑这部分人的使用体验,替这部分人多想想,才是技术普及的根本。

这一切,值得我们每一位业内人士深思。

在我写文章的间隙,微信官方腾讯官方微博 均发布辟谣通知。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