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都在吹分享经济,但他们谈论的是真正的分享经济吗?
2015 年最时髦的科技词汇有哪些?我给不了完整名单,但其中一个必定是分享经济(也叫共享经济、按需经济,尊重专家报告提法以下均用分享经济)!今年 2 月的最后一天,国家发布了《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当中给出的数据非常亮眼:
我国分享经济规模达 1.95 万亿,参与总人数超过 5 亿(其中交易额 18100 亿元,融资额 1460 亿元)……
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分享经济增长年均速度将在 40% 左右,到 2020 年市场规模或将占我国 GDP 的 10% 以上。
当我们眉飞色舞谈论分享经济对生活的改变时,膜拜着凯文·凯利的一次次预言时,似乎都忘了对问:专家吹捧的、我们谈论的、我们每天使用的,是真正的分享经济吗?我决定从新闻里找答案。 2015 年相关新闻标题大多是革命乐观主义的:
《经济学人:“按需经济” 正重塑企业与职业》
《龚焱:共享经济绝对是未来主流》
《“按需经济” 崛起迎来新生活》
《按需经济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城市出行 “按需经济” 才是未来方向?》
《共享经济大图谱:重构商业服务新业态》
《他们的工作,是怎样被共享经济改变的?》
……
乐观是应该的,这年一场分享经济的狂欢开始了,网络专车的流行让我国一线城市居民纷纷开始打车出行。原因很简单,折扣大,跟的士价格相比相当于不要钱;服务好,赚着补贴的专车司机眉开眼笑;能打到,只要派单成功司机使命必达……
在这场狂欢里,常常听到司机说起 “下个月就赚回车钱啦”、“有钱供孩子上学啦” 之类的生活畅想,作为乘客我也替他们开心。但专车司机就像牛市股民不谈股灾一样,假装不知道这场补贴盛宴也必有散场的一天。
5 个新闻标题,见证广州专车一年的过山车之旅
我不会抛出一连串你懒得看的,诸如 “自由与不确定性的博弈”、“多维的社会角色” 之类的酷炫词组,而是又一次找来一堆新闻标题:
《专车司机:睡到自然醒月入 3 万的日子还有多久?》(2015 年 3 月)
《广州专车司机面临收入减少奖金被扣等五大担忧》(2015 年 5 月)
《广州专车司机补贴减少 月入两三万一去不复返》(2015 年 8 月)
《广州专车补贴减少司机收入腰斩 7 成月入不足 4000 元》(2015 年 11 月)
《广州专车难打了 价格涨了》(2016 年 1 月)
在 2015 年的中国,分享经济几乎可以跟专车经济划上等号,虽然也有上门做这个那个的 “零工经济”,但规模比之于专车可以忽略。基于这个前提,上面几条新闻刻画出的,就是广州分享经济的生存现状。去年初专车几乎是一按就来,提前点叫了司机还不乐意;今年初经常叫到 5 公里外的车,司机唯恐乘客取消订单,我还曾因取消叫车被司机夺命连环 CALL——
你怎么能这样呢?我的接单率都被你毁了!
分享经济在 2016 年露出了一点真面目
补贴减少、限牌,广州光凭这两招,就让司机的数量锐减。具体比例我不知道,但等车时间长了几倍是有的。环境变化后,选择离开的当然是冲着补贴来赚热钱的人们。而这部分人,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于分享经济的未来蓝图中。我们 2015 年打车时那种 “一秒即来” 的快感,并非来自于分享经济,而是 “补贴经济”。区别是什么?举个例子:
- 小王开车上班,载个顺路客——分享经济;
- 为了赚补贴,小明辞去办公室工作当专车司机——补贴经济。
这里不是要谈商业道德,批判小王贪便宜,而是要谈经济的效率。分享经济之所以有前景,正是因为它可以提高效率。
在情况 1 里面,无论小王本职工作是什么,他都在下班回家时创造了额外的价值——对自己而言体现为金钱收入,对他人而言体现为更廉价的交通服务。假如小王不接顺路客,两块价值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小王让经济效率提高了。
在情况 2 里面,小明相当于跳了个槽,虽然钱赚的多了,但原雇主却要承担人力流失的成本。这次跳槽对经济的作用是正是负,得看原来工作的与当专车司机,哪个产出的价值更大。所以小明对经济效率的贡献是不明确的。
2016 年,你发现打车时间变长,而且一定从专车司机嘴里听过这些话:“没啥钱赚了”、“难做啊”、“最后干一个月”、“累死累活养家”……我常常想这样告诉司机大哥(当然我没有):
你觉得钱少,干活累,是因为之前补贴太凶,而你做了一个暴富的梦而已。这种平淡,才是分享经济的真实面貌。
专家报告里说的 “2015 年的分享经济” 并不是真正的分享经济,而是 “巨额补贴下的专车经济”。无数人冲着补贴辞去工作加入专车大军,然后在补贴消失后又回到原来的行业。想必不好意思回原公司吧,八成要找新的,这一来一往就是几个雇主人力成本的浪费。如果不是专车平台恶性的补贴竞争,这些浪费 90% 都不会出现。
所以你看,补贴经济多害人啊!不但降低了经济效率,还毁掉了无数人的职业观,还营造出了一个虚构的 “分享经济”。
至于共享大法到底好不好,我同意专家的观点——它很好!
但我们谈论的,是两种不同的 “分享经济”(参见题图的手势)。
题图: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