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也许再不用担心车撞人,因为 Google 要给车涂 “胶水”
“走路时玩手机,某路人被一辆小汽车撞到了五米之外,目前已经被送去医院救治。” 新闻主持人一般都是这样播报车祸新闻的。
带有 Google 黏性涂层技术的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颠覆你对车祸现场的想象。
“第二天,走路时继续玩手机,该路人又被一辆无人驾驶车撞到,所幸被黏在车上,目前并无大碍。”
给车头涂个胶水吧!
(图片来自美国专利与商标局)
Google 这项黏性技术用于车头部分,专利于 2016 年 5 月 17 日授权。
专利部分的描述为:
“在理想情况下,车辆前端的黏性表层在遇到强烈撞击时可以瞬间激活并且吸附住被撞击行人,直到驾驶员或者自动驾驶系统刹车”
外表层材料如鸡蛋壳一样附着在车头表面,黏性材料部分有点像粘蝇纸和双面胶。在平时的行驶中,外壳与普通汽车无异,一旦遇到强烈撞击,表面外壳破碎,黏性材料暴露出来,就可以粘住被撞击的行人,对行人形成保护。
为什么要把路人黏住呢?——避免二次伤害。
战斗民族也许是个例外
初次撞击一般损伤的部位是下半身,但撞击过程中被撞人将获得来自汽车动能,必须要和地面接触才能释放绝大部分能量并最终停下来。但这个过程往往相当激烈:被车祸撞飞再次落地损伤关键部位如脑部、颈部的案例比比皆是。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很简单了:怎么样才能让路人被撞之后飞的不那么远,甚至不飞出去?
事实上所有汽车制造公司都已经将如何保护行人免受强烈撞击作为车辆设计的考虑因素。雪铁龙和捷豹选择将汽车的引擎盖提高至 6.5 厘米。留出空间为车内的坚硬的固体发动机缸体上安装一个带有褶皱的缓冲的装置。路虎和沃尔沃也在开发保护行人免受伤害的外部安全气囊。
如果对传统汽车厂商的方案进行一句话的归纳,就是吸能。减少传递给受撞击路人的动能大小,但是路人还是会飞出去,只不过可能从飞出去 10 米变成了 5 米。
这样看来,直接把受撞击路人 “粘住” 虽然好笑,实际上却是一个能够挽救大量生命的创举。
Google 无人驾驶车并不是 “碰碰车”
Google 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的初衷是为了减少人为引发的交通事故。Google 认为,相比人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更加安全。
同时 “呆萌” 的 Google 无人驾驶车还做了如下设计:
- 车辆体积更小更轻
- 外壳柔软并有一定弹性
- 使用柔性的泡沫保险杠
- 在冲撞时,柔性挡风玻璃也可以吸收撞击时产生的能量。
如果能够在这些已经实现的设计上加上 “胶水”,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真的不需要担心 “车撞人” 这件事。
不过这个专利顶多只能算一个功能设想,距离实现还有相当长的路,一个不小心真的会出现像网友 “Deepsky” 评论中写的那样的场景:
撞车后车内乘客尝试逃脱时被车粘住,不知所措……
一场剧烈碰撞的车祸后,路边看热闹的陈大爷被飞来的引擎盖打晕并粘在地上无法动弹……
某天早上看到车盖上粘着一对(和谐)的情侣……
想想似乎也算个挺美的发明……_(:3」∠ )_
解决 “误伤” 同样也是这项发明路上的一道障碍,正如 Google 在专利中提到的那样,对于受撞击人的粘性效果可以通过司机的操作或者车辆的状态进行自动解除。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 25 万。
在之前的上路车市中,Google 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总共行驶了 160 万公里,只发生了 11 起轻微事故。但 “没有一起事故是由无人驾驶汽车引发的”。
目前 Google 还没有清晰的计划在自驾驶车上运用这项新专利,公司相关负责人向 mercurynew 表示:
“新专利并不意味着会有新产品。Google 无人驾驶拥有多项专利,一些在成熟后可以应用在新产品上,一些则不能。”
斯坦福大学汽车专家科比·沃克·史密斯(Bryant Walker Smith)称赞了 Google 这项新技术,虽然刚开始听说这项技术的时候也不禁大笑。史密斯表示:
“设计汽车汽车安全下一步,开始考虑车辆之外行人安在乘车人的安全保护已经做得很好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人性化的考虑行人安全。”
防碰瓷利器
当然这项 Google 的新技术在 The guardian 评论区也遭到了众多吐槽
“小猫小鸟和麻雀应该很喜欢这项技术。”
“在想如果撞到一辆运羽毛枕头或鸡肉运输车会发生什么。”
“Google 无人驾驶车只能坐两个人?没事,我们可以在引擎盖上再按上两个人。”
“去娱乐场所逛一圈,回来发现车上粘的全是小卡片。”
如果应用了这项技术的 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或者是其他更多的车辆能够进入中国,也许会出现以下情景:
- 大清早给老板打电话:“老板我过马路不小心被车撞了,现在被粘住了,我能不能请个假?” 老板:“这个借口我听太多了!”
- “老公,你车头怎么多了个人?”“噢,那个是今天碰瓷的,我决定让他多粘一会儿!”“放开我!!!!!(隐隐约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