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年前苹果做了一个你永远用不上的功能,但它造福了另一群人
上周六的淮海公园,雨过天晴,你可以看到这样一群特殊的健身者,他们两人一组,并驾齐驱,其中一位身后的号码簿上写着 “视障”,另一位写着 “陪跑”。
两人的手,是通过一根带子连在一起的,而他们的腕部,还绑着一块 Apple Watch。
这是公益组织 BeYourEyes 在上海组织的一次志愿者活动。正如组织名字一样,组织方希望更多人能够成为陪跑者,成为视障者的眼睛。
电子时代的盲文
人称 “祝子” 的年轻小伙,在活动中可谓驾轻就熟。尽管有天生的视力障碍,但经过一年的训练,这位 20 多岁的小伙完成了一项创举——独自完成了一次马拉松半程比赛。
(左:运动热身中的 “祝子”)
除了助跑者必要的协助,iPhone 和 Apple Watch 如今已经成了祝子另一双眼睛。从接听电话到发送消息,从拍照到导航,甚至用摄像头识别物体颜色,用你能使用到的 iPhone 功能,祝子几乎样样精通。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在普通人认知中,盲人只能使用有带盲文键盘的电子设备,或者有触感的屏幕,但事实证明这是错的。
这一切都源自于 iOS 里一个你可能从没用过,但已经存在了 7 年的功能——辅助功能。这里面有个 VoiceOver 的功能,能够把手机屏幕上的全部信息读给视障者。
可在智能手机诞生之前,视障人士只能用翻盖手机打电话,更不可能在方寸之间的屏幕上阅读内容。最早的 iPhone 也只具备字体放大功能。直到 2009 年,iPhone 第一次增加了无障碍的辅助功能。
它是电子时代的盲文。
在使用了 iPhone 几年后,祝子在今年年初买了一块运动版的 Apple Watch,而这块表开启了他的运动生活。
在连按了三次 Digital Crown 表冠,祝子激活了 VoiceOver,他轻点了一下屏幕,Apple Watch 告诉他这是 “体能训练”,然后双指滚动选择 “户外步行”。祝子说,最方便的是,他每次抬腕时,Apple Watch 都会读屏播报他跑步的速度、心率和距离。
为什么信息无障碍成了障碍?
在交互设计中,针对特殊人群的交互设计被称为信息无障碍(accessibility)。无论生理功能是否完整,任何人都享有使用一个软硬件产品全部功能的权利。
苹果是在信息无障碍上最下功夫的科技公司之一。VoiceOver 就是苹果为视障人士开发的屏幕阅读技术。当用户一个手指滑动屏幕时,iPhone 就会逐个读出手指经过的内容,比如当你打开阅读类的应用后,用两个手指从上往下滑动,即可听到阅读文章内容的语音。此外,iPhone 还支持 40 种可通过蓝牙连接的盲文键盘。
祝子告诉爱范儿(微信号:ifanr),借助 VoiceOver 他可以使用 iPhone 上所有的原生应用。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在 App Store 里数以百万的应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与他无缘。
祝子说,就国内 app 的情况,除了腾讯、阿里等大公司的产品,不少 app 都无法支持 VoiceOver。
问题主要出在视觉交互上,为了突出视觉效率,不少第三方应用的 UI 设计师会以图片元素替代控件、文字等指示性元素,这样一来,VoiceOver 就无法读屏,视障者也就无所适从。
但你得理解这件事。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创业团队:市场、运营、交互、产品、视觉、开发、测试、运维等等这一系列的角色都是视觉与听觉健全人,他们在开发过程中怎么会想到,有一小群用户他能不能找到这个按钮,他能不能登录账号?
他们并不是不愿意,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
《IT 公论的》李如一此前说过,产品经理往往把信息无障碍视为产品中的一个 “功能”。但凡功能总有优先级,换言之,功能未必是非有不可的。而如果你把信息无障碍视为用户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从定义用户、构思产品的初期将它纳入设计流程。
信息无障碍不是一种恩惠,而是一种权利
在 Be Your Eyes 助跑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视力健全的助跑者都要被蒙上眼罩,由另一个人协助跑一圈。当一个正常人突然遁入黑暗,却听到近在咫尺的嘈杂人声,那种恐惧感让你几乎不敢迈出一个步伐。
BeYourEyes 组织的发起人李纪元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激发人们的同理心。因为对于大部分健全人而言,他们并不能理解视障人士的生活是怎样的,也不能理解他们在面对冷冰冰的电子设备前的无奈。
在帮助了一位视障者完成了 3 公里跑步后,一位志愿者告诉爱范儿(微信号:ifanr),BeYourEye 原来并不仅仅是自己给视障者引导,“他们也是我的眼睛。”
李纪元原本只是一个运动健身爱好者,当她在 2012 年上海马拉松赛场上目睹一位视障和听障相互陪伴跑完全程,受到了巨大的触动,她希望做视障者的眼睛,帮助他们实现运动无障碍。
她希望科技不仅仅改变健全人的生活,在信息无障碍之外,也能帮助残障人士实现运动无障碍:
运动无障碍是一种权利,它不应该成为一种恩惠。
在个人电脑普及之前,电脑只是那些少数技术人员才能操作的哔哔作响的机器,或者在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紧锁的大门后的体积庞大的大型机。回首半个世纪前的这场个人电脑革命,你会发现,电脑从企业机房走进千家万户的书房这件事,正是在以 “赋权” 为核心理念的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浪潮下发生的。
还记得苹果著名的 1984 广告么,那把呼啸着划过天空砸碎硕大显示屏的大锤,击碎的绝不仅仅是象征着老大哥 IBM 的统治,还有技术本身的束缚。
为了让轮椅上的人和正常人平视,Segway 的发明者狄恩·卡门制造了能够升高到 1.8 米的轮椅 IBOT;为了让听力受损的人也能正常观看电视节目,美国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包含一个隐藏字幕(closed caption)。
普惠,从来不抛弃任何人,这才是科技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