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确认收购豌豆荚,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果
传言终成现实,豌豆荚的独立之路宣告终结。
今天下午,豌豆荚宣布与阿里巴巴签订并购协议,正式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整合之后的豌豆荚将和 UC、高德地图、神马搜索、PP 助手共同完善阿里移动事业群布局。正如外界猜测一样,今后 PP 助手将和豌豆荚联手作为阿里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的两大触手。
曾经培养了 UC 优视科技,并在阿里巴巴升任合伙人、八人战略决策委员会等要职的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表示豌豆荚对于阿里的价值在于 “‘大数据’ 和 ‘内容’ 的双向互利”。
不过阿里和豌豆荚双方均未公布此次收购的报价,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表示:
关于收购价格我们是不能透露的,但我能回答的是市场上关于价格的传闻都是错误的。
除了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其他业务都已经独立,也已经获得了独立的资金支持。
相比 2 年前高达 15 亿美元估值,豌豆荚在百度、腾讯、360 的围剿下已经经历了市场份额的大幅度萎缩,而最近两年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纷纷在自家手机植入自有品牌应用市场,更是压缩了豌豆荚这类第三方独立应用分发平台的生存空间。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 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应用商店市场研究报告》,当季中国第三方应用商店中百度系、腾讯应用宝和 360 手机助手包揽市场份额前三,豌豆荚仅有 7.1%。
在移动端,阿里曾经历两次重要收购
阿里收购豌豆荚消息传出后,不少用户第一时间想到了 “全家桶”,这样的联想并无不妥,如果这个 “全家桶” 有正式命名的话,那非马云在 2013 年宣布的 “All in 无线” 莫属。这一战略不仅让手机淘宝成为了双十一创记录交易量的功臣,还帮助阿里在移动端获得了不少成就。
说到移动端布局,就不能不提到阿里巴巴在移动端的两笔重要收购——高德地图和 UC 优视科技。2014 年 4 月 11 日,阿里巴巴以 15 亿美元收购高德地图。对高德的收购被看作是阿里从线上电商转移至 O2O 的核心并购。
收购消息公布之时,国内 O2O 竞争尚处于初期阶段,当时的高德地图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底层数据库资源,包括腾讯、360、UC 甚至 Google 都是高德的客户,这次收购的实质是阿里掌握了一个战略性资源,确保了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O2O 领域的安全。不过高德的强项不只有地图,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也是它的强项。
事实证明,高德的进入还让阿里的触手伸向了交通和 LBS、电商物流服务,如今更有可能带领阿里入行火热的车联网。
刚刚收购了高德的阿里,在 2 个月后又收购了另外一家颇有成绩的公司。
2014 年 6 月,当时已经占据国内移动浏览器 50% 市场份额,并先后从阿里巴巴获得 2 次投资的 UC 优视科技全面并入阿里巴巴集团。UC 这个优质资产并没有被阿里轻视,在合并完成后阿里组建了以 UC 为基础的阿里 UC 移动事业群,UC 董事长俞永福担任事业群总裁,更高居阿里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的要职。有传言称 UC 并入阿里后估值约为 50 亿美元。
一年之后,俞永福代表阿里移动事业群宣布阿里集团对 UC 和高德的整合顺利完成,形成了 UC 浏览器、高德地图、神马搜索、九游、PP 助手、移动阅读平台阿里文学六大业务矩阵。
豌豆荚同样很努力
比起阿里巴巴这种土豪级买买买的存在,曾经带着执拗、表示 “坚决不站队” 的豌豆荚其本身的动作更值得让人关注。
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曾说过 “豌豆荚绝对不只是一个应用商店 ”,在说出这句话的三年前豌豆荚应用分发上的研发队伍仅仅占 15% 左右,剩下的人用来想象如何 “不让豌豆荚仅仅成为一个简单的流量入口。”
在 2013 年,当 “应用商店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 被看做一个大生意的时候,我们开始看到百度、腾讯、360 等互联网巨头开始挺进应用分发市场。
巨头百度、腾讯使用搜索和社交为自己的应用分发导流,豌豆荚孤军奋战。
同时,大部分的人们开始习惯 “用什么品牌的手机就用什么品牌的应用商店”、而豌豆荚则将目标定为 “应用内搜索”,“app 矩阵” 两个方向。在爱范儿(微信号:ifanr)作者陈一斌的上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豌豆荚陆续推出的一些产品:
它推出了豌豆荚锁屏。
它推出了豌豆荚通知清理。
它推出了豌豆荚洗白白。
它推出了豌豆荚一览。
它还推出了开眼视频。
…
尽管这些应用拥有高质量的制作水准,也符合一众使用者对豌豆荚 “小而美” 的定义。
但侧面来说,对于这个曾经将应用分发作为最核心的业务、4 年时间就积累 3 亿用户的豌豆荚来说,它不能再将这些 “财产” 换成更多的钱并支撑公司继续成长。
重点是大环境不好了
抛开第三方应用商店和手机硬件厂商应用商店之间已不平等的竞争关系,关键是大环境下豌豆荚第三方应用分发市场这个业务也开始下滑了。
走过 2013 年应用市场分发最黄金的时期,来到 2014 年到 2016 年。除了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市占数据游戏,在应用分发这个应该保持持续的业务上豌豆荚可以用 “鲜有建树” 来形容。
根据网络上的公开数据,荷兰数据研究机构 NEWZOO 统计截至 2016 年 1 月,腾讯应用宝以 24% 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并实现连续 5 个月领跑安卓应用商店。到 2016 年 2 月,豌豆荚市场份额以 4% 勉强挤进前 10。
而在 2014 年初,豌豆荚曾挤进三甲。
“在整体 Android 市场活跃度下降、硬件厂商应用商店加入、以及各种各样的应用都开始提供应用下载服务的大背景下,应用分发市场确实有很大的挑战,在碎片化市场的同质竞争中,越来越依赖渠道来获取用户。” 王俊煜本人也在媒体沟通会结束后发表了《不是终点》的文章。
另一个参照物是,两年前一位金主曾给出豌豆荚 15 亿美元的价格,两年后豌豆荚被传 2 亿美元出售(官方未确认),两位金主都是阿里巴巴。
如果深究其原因,另外一个不必争的话题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开始出现下滑。
去年开始就不断有唱衰中国智能手机增速的论调存在。IDC 中国总经理 Kitty Fok 表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趋向饱和。” 市场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研究主管 Tom Kang 观点也类似:“在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渗透率已高达 90%,这意味着几乎全部有需求的用户都已经有智能手机了。中国从新机市场变成了换机市场。”
手机巨头们开始从之前 “让更多的人买智能手机” 变成了 “让用其他品牌智能手机的人换自家的手机”,投资者自然已经不再期待依托硬件的独立应用分发能有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尽管过去两年间手机市场曾获得喜人的增长,但对于一个没有手机硬件的三方应用商店来说,这本身其实是一件尴尬事。
要说尴尬,其实最尴尬的地方在于:
因为一些不可说的原因,在这个地方,众多三方 Android 应用商店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奇怪事吧…
对于豌豆荚或许是好事
在软银负债的大环境下,软银同时是阿里巴巴、豌豆荚的股东,阿里巴巴此番收购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实在值得玩味。
不过,对于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UC 总裁何小鹏这样解读,“通过并入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阿里巴巴移动将会协同 UC、优土、神马搜索、高德导航等共同打造豌豆荚的应用分发能力,同时完成阿里移动的部署。”
根据阿里巴巴官方新闻稿,目前 UC 浏览器用户量已超过 5 亿,在海外分发市场处于领先位置。
“通过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技术实现个性化、精准的应用内容分发。” 何小鹏补充到。
而在被媒体问及为什么曾经那样反对,现在又走向阿里巴巴并购这条路时,王俊煜认为:
“UC 加入阿里之后有了非常好的发展,豌豆荚通过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后会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我们最在意的地方。”
“刚才提到大数据,我们也有很多的数据,但作为这样一个规模的公司,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运用这个数据。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源和产品矩阵。所以,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下定决心的原因。”
“2013 年我写过的文章我自己最近也回顾了一下,那个时候我们想得是怎么把产品的价值变大,现在我们思考的问题一样,把价值最大化,现在都是一致的。”
对于收购这事,市面上一种声音是 “创新被资本裹挟”,另一种声音是 “不管怎样,曾经那个 9 亿估值、就算 19 亿也不卖的豌豆荚也算最终找到了出路。”
我们无从揣测其动机,恐怕也只能从王俊煜的内心窥探:
成功与否,我始终认为要看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而不是某个世俗的标准。何况,即使按世俗的标准,我和我们的团队也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应该为自己创造的一切感到自豪。
点击这里查看王俊煜在公布收购消息后发布的文章《不是终点》
题图插图来自:Google,wandou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