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这么大代价,万一「内参」没做好,不是很丢人吗?
这件事做到现在,罗辑思维的功劳至少占 50% ,马总他们慷慨的帮助占 30% ,还有 10% 的运气。
本文整理 | 邱清月
图片提供 | 李翔商业内参
口述 | 李翔
李翔,一个最近频繁出现在朋友圈里的人名,总是与「商业内参」联系在一起。他和团队把商业知识、商业热点进行高效整合,配上自己的个性点评,汇集成《李翔商业内参》,在 “得到” app 上接受付费订阅,让用户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李翔本是记者出身,历任《财经天下》周刊的主编、《时尚先生》执行主编以及《经济观察报》主笔等职,报道过马云、王石、柳传志等诸多知名企业家。
《李翔商业内参》定价 199 元 / 年,目前已有 6 万多用户订阅。
(李翔在单向街和财经天下联合主办的沙龙活动上)
壹
《李翔商业内参》在三、四月份就出来了,六月份上线。长报道不好收费(的原因)就是两点:频率不稳定,质量不稳定;还有大家不太愿意为单篇报道付费。(因为)有一个问题,「用处」不够,杜强那个大逃杀(即《时尚先生》特稿 《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好看,但你觉得有人会愿意掏钱看这样一个东西吗?
我是存疑的,这是天生为了转发率去生产的稿子。如果你有能力做的话,当然可以改编成剧本,做广告,每次都是这样(的变现方式),但你让人为单篇报道付费,我觉得是够呛的。
前一段时间挺沮丧的。在办公室还跟同事说:
“哎呀,付出这么大代价,万一事情没做好,这不是感觉很丢人吗?”
产品上线之前我们做了一个月的内容练习。我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可以提前备稿。当时别人问我要不要备稿?我说我不认同备稿的做法,因为我看重的是能力的养成,团队能力够了,那以后就都能做了,能力长不出来,备再多稿子也没用啊。
(《李翔商业内参》)确实非常耽误工夫,爆款这个事是没有预期的。后来有一段时间里,突然有一个时刻,觉得说如果有个人做这么一个东西,自己也愿意去买来看一下。因为它确实有有趣的成分在。如果我们做得够好的话,它一年到头确实像一个《世说新语》,会有一个时刻觉得:
嗯,可能能成。但到什么程度,是不知道的。
当时有些朋友自觉转发,可能归于人缘,(但是)你的订户不会都因为你的人缘买你东西,肯定也有罗辑思维的渠道作用,马云的语音,还有一些自发的传播。
这件事做到现在,罗辑思维的功劳至少占 50%,包括罗振宇对互联网的感觉,他相当于联合创始人。马总(马云)他们慷慨的帮助,至少占 30%,还有 10% 的运气。最后 10% 是我们确实做了些工作。我真的觉得是这样。
贰
为什么选择做内容付费?当时其实考虑的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比如做 app 肯定是很难的,app 获取用户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做公众号的话,我觉得我没有出名到、没有牛逼到说我做一个就能迅速干掉其他的。就是至少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够通过不卖软文、不写黑稿这种方式,还可以生活得很好。
也有人给过我建议,不能假设说你比别人更聪明、更勤奋,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好,你就能成。我们现在没有做公众号,也没有做微博,什么都没有做,就是没想明白,想明白了肯定做了,至少对于我而言,我是没想明白。
数字没有对我造成困扰,现在一共六万多(用户),一千多万(收入)。肯定不算爆发啊,六万对互联网公司来说,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还只是实验性质的东西,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我没拿风险投资,现在也不需要,(虽然)平台是要分成的,但现在收入还行。
现在团队就三个人,另外两个人都是有些经验的编辑。当天(第一天)大家算是松了口气,没干砸,但是上线之前会很焦虑,睡不着觉,喝酒。早上又醒得特别早。
我现在也焦虑。跟罗辑思维一开会,就怕吵起来。他们每次都说,你别急,别急啊。我老是说话声音很大,语速很快,觉得一大堆事要做,焦虑是常态了。尤其是涉及到新的事情的(时候),焦虑。
叁
盗版这事也没有预期,我性格比较奇怪,不太在乎这事。好像过没多久,淘宝上就有了,从淘宝上出现盗版到官方处理掉这件事,还是经历了一段时间。还有朋友跟我说在淘宝上买了呢。当时我还开玩笑,跟马云助理说,哎呀,再次感谢马总。
后来微信和 QQ 群都有很多。纪中展有一天就说你们应该举报这个微信号,太恶劣了,声称有授权,卖 99(元)。我就说,罗辑思维的人投诉了,没有用,因为截屏很快的。后来是他找人帮我们解决了,这算是动了点关系。
罗辑思维的产品没有防止截屏,其实它是鼓励截屏的。我对盗版的感觉就是挺好玩。大家可能都没觉得是个特别严重的事情,因为本身你体量还很小嘛,不是特别重要。
我发现有道云笔记一下子全部可以复制,这个过分了,当时觉得一次截屏还行,假设需要截屏 10 次,你分享一次还可以接受,要点十次才能弄完,成本高。(毕竟)用户不是想分享所有的内容,如果所有的内容都分享了,肯定是出于其他的目的。
从用户打开率能看出来,(数据)是有回落的。超出预期的是——评论(数量)太高了。我现在的想法是内容上能不能发力,能不能做出刷屏的内容?可能还得回到「长报道」,先给用户看,然后过 2-3 天才发布出来。(但是)什么时机做,怎么做,还没想明白。
现在的工作状态里,我被套牢了,持续这种状态的话肯定不行。下一步看团队能不能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其他方法,我们还是想做一些新的尝试。
肆
(说到)技术型记者(的出路),其实对每个行业都是那样的,就是说层级制或者官僚制。官僚制不是一个贬义词,是设计出来满足工业社会这种(制度),它一定会把某个人推到不适合他的位置上面(参考「彼得原理」)。比如你工作很努力,OK,你做编辑;编辑做得很好,就部门主任;部门主任做得很好,当主任。总有一天你已经胜任不了这个工作了,层级制就是这个问题嘛。
大公司里面,比如像阿里巴巴就很典型的,分 P 和 M。 P 就是技术型或者专业型的人,比如你是工程师可以一直往上做,做财务的也可以一直往上做。然后 M 就是管理型,你是个经理,(上升路径就是)资深经理、总监、资深总监、高级总监、副总裁、资深总裁、高级副总裁、合伙人这样的身份。
阿里巴巴最早确定的两个 P 是谁呢?蔡崇信、曾鸣。他就一下子发展到那了,其他人也没什么可说了,我觉得这也挺好的。对于他们而言,比如说一个业务总裁,天猫的总裁根本不用担心说曾鸣是不是想做天猫总裁?他不用担心这个。
如果媒体里面也这么分的话,无论它是什么形式,杂志、报纸、新媒体还是网站,如果它能够给这个记者,给像蔡崇信和曾鸣那样的地位、身份、待遇等等……(比如)你是个记者,在挑战部门主任的权威的时候,根本就不用担心。大家都身份明确了,记者就是想做好稿子嘛,不是针对谁。
我觉得(中国媒体离这个环境)还挺远的,(目前)达不到,因为挺难的。阿里巴巴为什么可以做到呢?腾讯为什么可以做到呢?Google 为什么可以做到呢?它有钱啊,它有无限的资源可以给大家共享。
但(经济)下行期,因为资源太稀缺了,所以要争夺资源,一个技术型的人怎么争得过一个管理型的人,是吧?管理型的人他有无数个机会设置障碍。
伍
我个人阅读兴趣是这样的,主要读的还是历史类和商业类的,还有一个就是小说。那个时候没事就看书,我现在(阅读速度)一星期两三本吧,尽量。
那个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读那些汉学家的书,包括史景迁、孔飞力…… 具体(书名)我记不起来了,但是那时候应该有一波出版的风潮嘛,出这些人的书,确实还挺棒的。
(大学时候)乱读,(有些书)后来就想不起来看过。(之后)也读一些所谓学术类的,有的就很好看,有的就很不好看了。福柯就挺正常的,还有包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等,可读性都很强的,但是确实有一些是有门槛的。
后来开始对商业感兴趣是读商业类的东西、商业类的书,比较密集地读书是 2006 年,还在《经济观察报》的时候。再之后的话,有一段时间我读了很多经典,比如《荷马史诗》,真的挺好看的,比如《战争与和平》,有段时间读了很多这种。
(读书这事)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嘛,(对我来说)只要是同一个作者都会去看的。有一个记者——大卫 · 哈伯斯塔姆,我开始读他作品的时候他还没死,后来死掉了。他是美国非常非常有名的一个记者,他跟盖 · 特立斯,都是最顶尖的记者出身来写东西的人。
还有荣 · 切尔诺。很多人知道荣 · 切尔诺这个人,是跟我(的传播)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我对他特别特别推崇,然后就介绍给了很多人。(欣赏的还有)比较通俗的迈克尔 · 刘易斯,他的《大空头》、《说谎者的扑克牌》等等。包括格拉德威尔,《纽约客》的一个作者,非常多。
(他们教会我的更多是)常识,一种就是真的是知识,另外一种就是所谓的文明,还有就是技巧。为什么那么喜欢大卫 · 哈伯斯塔姆,包括迈克尔 · 刘易斯什么的,就是你能看出来他是怎么写的,觉得蛮好的。
我举一个朋友的例子。比如他特别喜欢 Peter Hessler,就是何伟。他把何伟的报道拆分来——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这种,他就照着学,没问题啊。你要想功利的、直接的,那真的是非常有用的,包括题材的选择都是有用的。
(我)试着做过,但是后来发现不靠谱。因为你不可能变成人家。(比如)模仿过大卫 · 哈伯斯塔姆。他是那种华丽型的作者,蛮好看的,比如很多人喜欢所谓的短句、简洁,他不是那种,完全跟这个相反,比许知远还要华丽,细节很丰富。他们还是很厉害,美国人蛮厉害的。
陆
最开始我认识许知远的时候,比如说跟外面人吃饭我得解释,许知远他真不是装逼,平时生活上就是这样。包括罗振宇也是,他平时真这样,他真不是表演出来给你们看的。
可能因为他(罗振宇)太雄辩了,很多人觉得他不够坦诚,实际上他是一个很坦诚的人,包括马云也是同样的。因为马云喜欢讲那些听上去比较崇高的话,就很多人认为他虚伪嘛,他真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他一贯的言行、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这样的。他说一个公司必须为社会解决问题,那是真的啊。你要仔细想确实是这样的。
上次好像引发了负面的,他说后悔创建了阿里巴巴。他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在戈壁上徒步,或者爬山,当你处在那个环境里面,就会想脑子进水了,跑这儿受罪来干嘛?他的想法是这种意思,他不是说我就后悔干这事,而是说在过程中间的时候,它的压力、痛苦程度让你会觉得说:
我干这个事情干嘛呢?我在家待着多好啊,戈壁里面太阳那么晒……
柒
(关于商业写作)我觉得是怎么能够把这个东西写得好看,同时把所谓的干货加进去。如果写得太干货,别人会认为太行业了。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有一种结构是版块结构,比如一个人跳槽到了一个知名公司,第一部分讲这个人为什么加入这个公司、他们是怎么谈的;第二部分讲这个人的经历是什么;第三部分把剩下的拆分到其他的,比如他的业余爱好什么的。有好几种结构,这个是其中的一种。
拿到什么料,按照什么结构去写。这个好处是你不用想那么多,干货就是干货,段子就是段子,简单粗暴就可以了。
前面的第一部分是明显故意让它好看,加了很多的人、八卦,后面无可避免地进入了行业,比较枯燥。每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有的人愿意看细节八卦,有的人愿意看干货。
但是(一些)所谓好看的人物故事,慢慢成熟之后,你会发现那个是骗人的。挺难的。如果一个稿子你看他写得简直是无懈可击,又引发了你激烈的情绪,那个一定是编的,或者是记者有意去引导你的。以我们今天的经验来看的话,这个基本上是 100% 确定的。但是只有那个东西才会有大量的人去转发、评论。
题图来源:W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