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当希拉里只看到观众屁股,人类离 “虚拟人生” 又近了一点

公司

2016-09-26 15:20

互联网,从 “改变生活” 已经变为了 “生活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一早,国外社交媒体上流出了一张希拉里·克林顿最近为大选拉票时候的照片。但是它与众不同,因为拍摄角度非常 “特殊”——这张侧面拍出的照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前来围观希拉里拉票演讲的人们不约而同选择了背对她,而且高举着相机。

photo1

首图及图片来自 Twitter

在刚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旁边的同事好奇问了句,“这是希拉里请了谁来帮她拉票啊?为啥大家都不看她?” 这种想法也并非他一个人独有,甚至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面 “谣传”,粉丝们的转身实际是因为背后有 Justin Bieber。

而事实上,现场只有希拉里,之所以希拉里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是因为他们在 “自拍”——希拉里是背景。

无独有偶的 “互联网浪潮”

photo2

图片来自 Edrants

早在 2012 年,爱范儿就曾发布了一篇文章《那些像香烟一样燃亮的智能终端》,其讨论的核心同样为一张照片:2009 年奥巴马在迈阿密举行的一场青年舞会,台下是一片屏幕的海洋。

Pope

图片来自 Somoglobal

无独有偶,另外一张时隔 8 年的对比照片同样让人 “感触颇多”。这张照片实际上拍摄于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广场,虽然年份不同,但是他们的时间点 “相近”:2005 年教皇 Benedict 十六世当选、以及 2013 年现任教皇方济各当选的围观人群。

2005 年大家都抬着头看教皇发表讲话,甚至只能看到翻盖手机在拍摄。到了 2013 年,从背面看上去就像银河一般,星星点点全是电子设备屏幕的光亮。

photo3

图片来自 驱动之家

当然台上的人并不总只是背景,在数个国内发布会之上,很多公司的 CEO 甚至会掏出自己的手机,与现场观众自拍。

而这些照片,实际上都准循着同一个规律——人们愈发的习惯将互联网融入自我的生活,甚至将自己部分 “人生” 存储在网络空间中。

从 “烟民” 到 “寄生者”

photo4

图片来自 Setn

手机从有到无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在摄像头 “从后置换到前置” 这件小事上,又体现出了什么改变?

如果你是技术宅,你也许想说这是技术上的进步,毕竟前置摄像头已然从当年的 130 万像素提升到了 1200 万像素,不必为了自拍牺牲照片画质。另外一方面,这些照片的载体相对变化不大:一样是 Twitter、Facebook 这样的社交媒体,功能上依旧是记录、互联、分享。

理智来看这些改变,不难发现一个 “特点”:他们并没有强迫人们自拍,只是提供了条件。甚至是自拍的流行反过来促进了设备升级。高度概括后结果是人们自己有着 “投身” 互联网的意愿。

photo5

图片来自 微博

知名 “网瘾医师” 杨永信和他看似违反网瘾治疗手段更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上一辈人眼里,互联网生活只是虚幻;但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互联网是他们 “人生” 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很多 “网瘾患者” 的确将他们人生中互联网部分看的过重,但是现实是,人们愈发 “沉醉” 于互联网世界。

从前一起床,人们首先找的也许是眼镜,而现在第一都是手机,因为要关闹钟。出门之前打个车,上车看看新闻,甚至打开提前下载好的电视剧。工作用的 Slack、钉钉必须装,因为能随时沟通工作,就连中午吃个饭也要用 App 叫外卖。中午 12 点之后,再把这些事反过来再做一遍。

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比如深圳,你已经完全不需要携带额外的东西,一串钥匙加一台手机你基本能完成任何生活所需操作。相反,如果你因为手机没电而在地铁上无所事事,反而感觉自己是 “异类”。

结论:手机已然从容易上瘾的 “止咳水”,变成了人类和互联网之间的 “脐带”。而且是一条一旦失去,会让你感到 “茫然失措” 的脐带。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互联网中的更新从 “我看见了奥巴马” 变成了 “我跟希拉里在一起”,不断用照片、状态 “刷新” 出自身虚拟形象。

未来,人类终将生活在虚拟之中?

photo6

图片来自 Vrerse

图片和文字片段存储于网络当中,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数据那么简单,而是人生点滴的记录。在记录内容愈发复杂愈发真实的今天,你甚至能够通过直播这样的方式,近距离、实时、互动性的去了解另外一个人的人生。

那么在将自己 “记录” 到虚拟互联网之后,人类下一步还会尝试什么呢?

给自己戴上一个头盔,看着电脑存储或生成的虚拟画面,给予自己一个” 虚伪 “的体验。甚至是佩戴、使用各种装置设备,以达到更加真实的 “欺骗感”。虽然目前跟真实感受仍有很大的区别,但是 VR 技术的前进将会让人们在真实空间中更好的体会到虚拟空间。

但当 VR 技术足够成功之时,人们会用其代替真实世界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VR 也只是一种妥协,将电脑直接与人脑对接、将人脑连上互联网的设想时常浮现。在这些设想变成真实之前,还有数个问题需要解决:人类是否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意识的存在又该如何定义?这些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问题还将继续困扰很多人。

但科技的推进,还将继续改变人类生存方式。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