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Bunnell 去世,他或许是 PC 历史上最重要的媒体人
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一本杂志可以满足很多年轻人探索世界的求知欲。
1975 年,保罗·艾伦拿着一本《大众电子》(Popular Electronics)杂志闯入比尔·盖茨的房间,刊登在杂志封面的 Altair 8800 电脑吸引两人开始编程赚钱,并于同年创办了微软。我们有足够理由认为,这本《大众电子》杂志参与到了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在创办微软之前服务的这家公司名为 MITS(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s),而他们的一位同事日后也在个人电脑(PC)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 David Hugh Bunnell,计算机杂志 PCWorld、Macworld 联合创始人。
(一张 PC 行业人士聚会的合影,比尔·盖茨右边的是保罗·艾伦,上排左四就是 Bunnell,图片来自:Bunnell 博客)
美国加州当地时间本周四,David Bunnell 在家中因胰腺癌辞世,享年 69 岁。
曾经对电子产品一窍不通,却创办了最知名的计算机杂志
耶茨先生,有个傻子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我们公司的科技作家,你有时间来和他谈谈吗?或者我直接让他离开?
这个对话发生在 1973 年,当时的 David Bunnell 正站在 MITS 公司,希望能够成为 MITS 的一名文职员工。在一篇缅怀 PC 之父爱德华·罗伯茨的文章中,他回忆了当年面试时的细节。
Bunnell 坦言自己当时对于计算机了解并不多,还为了获得这份职业而编造了自己在英特尔工作的经历。不过幸运的是 Bunnell 先后与 MITS 首席工程师比尔·耶茨和爱德华·罗伯茨面谈后,成功获得了这份周薪 110 美元的工作。
(年轻的爱德华·罗伯茨,图片来自:Bunnell 博客)
Bunnell 在 MITS 负责的工作和我们今天常见的企业公关有点类似——撰写新产品新闻稿等各种文档,当时 Bunnell 撰写的新闻稿命名为 “Computer Notes”,他还在 1976 年参与策划了首个面向 PC 用户的专业展会 “世界 Altair 计算机大会(World Altair Computer Convention)”。
或许是由于他在 MITS 的丰富经历超越了一般的编辑,也与该公司两位重要人物比尔·耶茨和爱德华·罗伯茨保持着不错的个人关系,David 很快就不再是当年那个计算机行业的小白。1977 年,Bunnell 说服一位波士顿出版人 Benwill 一起创办了计算机杂志 Personal Computing,还找到了曾经在 MITS 与自己一起共事的盖茨和艾伦为新杂志撰写软件专栏。不过 Bunnell 在 Personal Computing 的事业并不顺利,由于 Benwill 不想与 Bunnell 共享这本杂志的股权,Bunnell 在这本杂志仅仅出版几期后就离开了。
(Altair 8800 电脑,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Bunnell 计算机行业生涯的另一个转折点也来自于一台重要的电脑——IBM PC。IBM PC 在 1981 年 8 月 12 日正式发布,是 IBM PC 兼容机硬件平台的前身,也是 IBM 历史上首款个人电脑。这台 PC 启发了 Bunnell,使其联合自己在麦格劳-希尔集团的同事 Cheryl Woodard, Jim Edlin, Jacqueline Poitier(也是 Bunnell 的妻子)等人再度创办了计算机杂志 PC Magazine。该杂志的初始资本为 15 万美元,部分资金来自于 Bunnell 一位在纽约从事金融行业的朋友。
(第一期 PC Magazine 的封面,图片来自:Photos)
联合创始人 Cheryl Woodard 在 2008 年一篇回忆录中解释了当初创办 PC Magazine 的愿景。IBM PC 代表着开放与兼容,给 PC 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意味着普通消费者可以更加轻松地组装自己的计算机。但是组装计算机有一个巨大的门槛——如何从名目繁多的品牌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配件?如何利用好这些元件的性能?于是 PC Magazine 的初期愿景就是向消费者提供电脑元件购买建议,收入策略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向有新产品想推销的厂商出售广告页。
Woodard 回忆称,PC Magazine 创办第一年就卖出了 300 个广告页,触及约 5 万读者。
尽管 PC Magazine 曾经因为广告收入的到账期问题经历过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 PC Magazine 的发行规模足以算得上成功,后来美国出版业巨头 Ziff Davis 买下了 PC Magazine,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覆盖百万读者,能够一期获得 2000 万美元广告收入的杂志。
PC Magazine 因为收购而步步高升,但是 Bunnell 和当时 45 位 PC Magazine 的员工并没有加入 Ziff Davis,而是被帕特里克·麦戈文邀请,来到了他名下的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可惜的是麦戈文已经于 2014 年因病辞世。
在 IDG 集团的支持下,Bunnell 等人先后创办了 PC World、Macworld 等影响了一代 PC 爱好者的杂志,还有 Macworld Expo 这个让无数 Mac 用户期待的展会。根据维基百科介绍,PCWorld 的版图在巅峰时期共计拓展到了 51 个国家。
(第一期 Macworld 封面,图片来自:Macworld)
在 IDG 旗下,Bunnell 度过了相对稳定的 6 年,随后离开了 IDG,成立了自己的出版业风投公司。
PCWorld 早已停刊,PC 文化何去何从?
2013 年,PCWorld 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IDG 集团在 2013 年 7 月 10 日宣布,PCWorld 美国版将从当年 8 月份开始停刊,全面转型为纯数字媒体。PCWorld 的停刊风波相对还是比较和平的,根据统计当时美国版 PCWorld 仍然有 33.9 万订阅读者,这些读者在杂志停刊后可以成为 PCWorld 网站的订阅读者,IDG 也承诺不会因停刊裁员。
创刊 30 多年,要说以 PCWorld 为代表的一系列 PC 杂志塑造了整个 PC 时代的舆论文化也并不为过,毕竟在新闻历史上,杂志一直是很重要的内容载体,Bunnell 创办的一系列杂志都对 PC 产业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然而与罗伯茨、麦戈文乃至 Bunnell 自己的相继离世或许也可以从一定层面上象征着 PC 文化的逐渐式微。
(现在的 PCWorld 首页)
PC 文化逐渐消逝的原因非常复杂,但说到底,还是因为 PC 产业不景气,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PC 不再人们工作、娱乐、获取资讯的唯一线上渠道。10 月中上旬,市场研究公司 Gartner 发布了一份关于 2016 年第三季度全球 PC 销量的报告。报告显示,2016 年第三季度的 PC 销量约为 6895 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5.7%,这也是全球 PC 销量连续 8 个季度下降。
终端设备的销量下降,也会影响到 PC 供应链上的其他公司,比如硬盘、显卡、CPU。随着 PC 销量的下降,这些厂商也不得不另谋出路,寻找转型机遇,非常典型的例子有正在致力于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英伟达,以及希望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找到新增长点的英特尔。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PC Magazine 在成立初期的收入来源于那些希望向消费者出售 PC 部件的厂商,这些厂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和戴尔、苹果等厂商构成了行业媒体的核心广告主,然而 PC 行业的不景气降低了这些企业的收入水平,也顺带影响了 PCWorld 等杂志可能得到的广告收入。在确保内容质量的前提下砍掉成本高昂的纸质杂志业务,未尝不是一种适应时代的做法。
PCWorld 早已不是那个时刻谈论 PC 的杂志、网站,Bunnell 作为其联合创始人,最应该得到称赞的也并不一定是他对 PC 产业的理解,而是他作为一个出版业者能够看清 PC 产业发展时对于媒体资源和优质内容的巨大需求,并借此机会在厂商和消费者中间搭建一个渠道。
题图来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