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Touch Bar 看苹果与键盘的恩怨情仇
苹果的新品,向来在加法上都很抠,往往是一点一点的细水长流;但每次一减法,都狠得要把用户的爹娘干掉似的。
iPhone 7 Plus 加了个摄像镜头后,大家都说拍照还不如三星;但减了个 3.5mm 耳机接口,拿着一堆高端耳机的用户,眼泪都掉了一地。而这次 MacBook Pro 加了个 Touch Bar,大家还在一脸茫然怎样用之前,苹果把 USB 接口砍掉了,直接连 iPhone 7 都不能直连新 MacBook Pro 了。
全新的 MacBook Pro 其实也不是第一个在键盘中加入触控屏幕的电脑,2012 年就有一家叫 KeyView 的公司,做出了类似 MacBook Pro 的内置屏幕键盘,而华硕在 2010 年,也曾推出一台内置整个触控屏的 Eee Keyboard(骨子里其实是台小笔记本),类似的尝试虽不多,但不是没有先例。所以,苹果在键盘上内建屏幕,真心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如果说 Touch Bar 相比起他们的前辈有所不同,那绝不在于他们把触控屏加到进键盘,而是把键盘上的功能键 (Function Keys) 减掉了(上图)。
苹果与键盘的恩怨情仇
为什么苹果又非要砍掉功能键不可?事实上,苹果向来对功能键苦大仇深。如果大家有读过《乔布斯传》,应该会记得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其实对功能键本来就有莫名的仇恨:
他(乔布斯)在苹果上感到的挫败感的证据,更体现于他在史丹福商学院对学生的演讲。当时有个学生请求他为自己的 Macintosh 键盘签名留念时,(乔布斯)要求先把所有在乔布斯离去后才加入的按键抠掉,才愿意给这台 Macintosh 签名。
然后,他拿出汽车钥匙,把那 4 个曾被他砍掉的方向键、以及最顶的一排 F1、F2、F3 等功能键撬掉。他目无表情的说:“我在一个一个键盘地改变世界”,然后他在这残缺不全的键盘上签字。
事实上,乔布斯向来都十分讨厌按钮,有资料就指出他当年要求在 Macintosh 上去掉功能键和方向键 (Arrow Keys) (上图),而在《乔布斯传》里亦有提到,他在开发 iPod 时是如何把电源键也减掉了,更不要说是后来通过 iPhone 把键盘手机完全摧毁的历史。
为什么乔布斯这么讨厌按钮?说白了,他所讨厌的就是按键的背后所代表的 “复杂性”。
键盘的发展史
键盘的雏形 ── 打字机,早就在 17 世纪就被发明出来,但打字机是一种完全基于杠杆原理的文字输入工具,也没有什么额外功能,所以,打字机其实键位并不多(下)。
后来在 1977 年推出,被称为 “1977 Trinity” 的三台先驱个人电脑:Apple II、Commodore PET 及 TRS-80,由于还仅在个人电脑的早期,功能也相对较少,所以它们只是采用 52 键的键盘(不连电源键),即使带数字键版本,也只是 64 个按键而已。
但后来面世的 IBM-PC,除了奠定了 PC 今天的地位之外,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奠定了今天键盘的设计。它的键盘不是第一台加入功能键的电脑键盘,但 IBM-PC 最初采用了功能键的 Model F 键盘,把按键增加至的 84 键;然后再加入包括方向键在内的一堆新按钮,变成了今天的 101 键的美式键盘 (101 Keys US Keyboard)。随着微软后来称霸,键盘再加入视窗专用键,而变成今天的 104 键 Windows 键盘 (下图)。
由于个人电脑的发展愈来愈快,功能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因此人机交互的复杂性也愈来愈高,使键盘的键数在数年之间多了接近一倍。
由此可见,随着电脑功能愈来愈多,我们需要更复杂的交互方式,因此我们开始需要新的按钮,我们需要 F1-F12。随着电脑普及化,成为我们的生产力工具,我们开始需要有更有效率的交互方式,所以我们需要有新的按钮,我们需要方向键、翻页键、甚至 104 键盘都不敷使用,需要使用各种组合快速键。
键盘的逆向发展史
可是,当键盘的键数随着电脑功能发展而创出新高之际,它遇上了另一个逆向的潮流,阻止键盘键数继续增长。
那个新潮流,就是移动 (Mobile)。
在 1990 年代,笔记本电脑 (Laptop Computer) 开始流行后,厂商才开始发现:键数愈多,笔记本电脑愈不便携。不久,很快地除了少数游戏笔记本之外,带数字键盘的 104 键渐渐在笔记本上绝迹,键数大幅缩减至 86 键左右 (下图)。
问题是今天电脑的功能之多,已经成为了我们数字生活的中枢;也由于电脑功能之多,也使我们的交互变得更复杂。但当你键数少了,可以选择的人机交互方式也少了,为了强行把功能塞到键里,交互方式变得更复杂。
虽然电脑的键盘缩小了、按键也少了,但键盘背后所承载的任务,却变得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
举例说,当我们把笔记本电脑的数字键盘、Num Lock 和 Home 键拿掉后,我们就需要透过新的 fn 键,来打开键盘的 “全新功能”:
- 按个 U 键,会跳出一个小写的 u;
- 按个 Shift+U,就会变成大写的 U;
- 在键入 Ctrl+U,会变成 “复位” (Undo);
- 但当我们按了 Num Lock 再按 U,就会出了个 4。
一个按键,承载了 4 个功能;结果无论在按键上、还是在我们的记忆里,满布一堆新的符号。
Mac 的功能键之争
因为在电脑有图形界面和滑鼠,拖动鼠标就能控制位置和方向;点开菜单就能打开各种功能。所以,乔布斯才坚持在 Macintosh 上取消方向键和功能键 ── 既然它们可以被更直观的鼠标所取代,为什么还留在键盘上碍事?
但最后证明乔布斯是错的。虽然更直观的鼠标,可以取代方向键和功能键,但是鼠标的直观,取代不了方向键和功能键的效率。笔记本作为生产力工具,效率第一,其它免谈;故此,即使乔布斯回归后,苹果笔记本的功能键和方向键仍然被保留下来(上面)。
不过,电脑也开始由以往单纯的生产力工具,转变成生产消费者 (Pro-sumer) 的工具。愈来愈多的非专业用户,拿着电脑进行休闲性质的生产活动,例如旅游修图和剪片、写写博客或微博等等,但这一群非专业的用户,往往苦于太复杂的交互手段。
而乔布斯回归后刚好站在这风口上,他从而推出各种简单易用的半专业生产工具: iPhoto、iMovie、iDVD 等,因而名声鹊起。不久,他就把苹果驶入移动化、消费化浪潮的最高峰 ── 智能手机。
iPhone 成功干掉键盘手机
在智能手机上使用键盘,本来就十分不容易;但要这种微型键盘上承载强大的功能,成为工业设计师一个巨大的难题。而且,智能手机相比起电脑来说,销量更大、功能更个人化、更休闲化;也因为如此,大量的非专业用户,需要更简单直观的操作,因而为界面设计师带来更大挑战。
结果,乔布斯 “把功能键” 撬走的逻辑成功了 ── 这回甚至是把整个手机的键盘都撬走了。
不过这次不同的是,乔布斯手机键盘撬走的同时,也给 iPhone 一个全新的键盘 ── 可变形态的虚拟键盘 (下图)。
iPhone 的虚拟键盘,与诺基亚和 Windows Mobile 最初的那种固定形态的键盘不同,开发者能在应用里调动不同形态的按键组合:当用户需要填写文字,iPhone 就会跳出 QWERTY 文字键盘;当用户需要输入数字时,iPhone 只会跳出数字键盘、甚至只跳出定义的字符,不会每一次都把整个键盘里面那堆夹七杂八的无用按键都晒给你看。
虽然,当年键盘爱好者或重度电邮使用者,仍然声称虚拟键盘效率不能与实际键盘相比(这是真的);但当 Blackberry 最后也放弃实体手机键盘,就知道在智能手机里,工作效率并不如直观的交互重要。
iPad:革命尚未成功
然后在 2010 年,苹果继续在触控屏上推进,这回是 iPad,苹果心目中最理想、最直观的生产力工具。
虽然 iPad 一开始在消费者市场取得佳绩,但苹果一直野心勃勃,打算在在小白用户和设计师之外,向一个他们未曾染指的新市场进发 ── 企业市场。
可是,苹果这次却遇上了一幅巨大的围墙:键盘。
不少观察者都指出,iPad 在生产力上的最大缺失是没有键盘。尽管苹果不断的为 iPad 增加他们认为的生产力元素,但无论是更薄更轻的机身、视网膜屏幕、12 寸的大尺寸、极为灵敏的触控笔、甚至是堪比台式电脑级的处理器也好;无论 iPad 怎么改,也取代不了键盘的效率,也无助挽回 iPad 的销量下滑。
无疑,苹果轻视了文字输入在生产力上的需要,但即使苹果在去年推出的 iPad Pro,加入了 Smart Keyboard,摇身一变,变成不少人眼中前途无限的 “混合平板” (Hybrid Tablet),但是仍然没能好好地挽救 iPad。
鉴其失败原因,其实就是触控屏。即使触控屏的体验再好,也不可能超越被模拟的事物。虚拟键盘的体验,不可能比实体键盘体验要好;触控笔的效率,也不可能比实体笔要好。换言之,在生产力工具上,工作效率比起直观的交互更重要。
Touch Bar 的生产力?
iPad 没能成功的担起生产力工具的重任,无论是 iPhone 式的虚拟键盘,或是混合平板的实体键盘,都救不了 iPad。不过,如果把 iPhone 式的虚拟键盘、与混合平板的实体键盘结合又如何?
也许这个就是 Touch Bar 的由来。
苹果现在把 “功能键” 这种并非常用的按钮,改为 “有需要时才显示,没需要就隐藏”;然后把多出来的空间,留给其它更有需要的按键。换言之,这其实就是 iPhone 式可变性键盘的逻辑:在减少键数的同时,又能承载更多的功能,但又能在需要时才显示适当的交互快速键,减低交互的复杂程度;借此平衡用户以往在便携、功能和交互上的需要。
然而,Touch Bar 就有生产效率吗?
如果 Touch Bar 出现在 Windows 上的话,这并不好说。因为实体功能键仍然是盲打必备的重点所在,如果微软把 Windows 的功能键砍了,没有 F5(刷新)、Alt-F4(关闭)等快捷键,估计很多人会想想把微软砍了。
但是,在 Mac 上的情况就很不同:因为多年来 Mac 的功能键仅供系统使用,功能键与绝大部份的具生产力的快速键无关;所以除了 ESC 键外,我们日常使用的一大堆组合键,包括 cmd+C、cmd+V、cmd+W、cmd+R 等等等,根本不受 Touch Bar 影响。
你想要效率,仍然可以继续用快速键;换了个新应用后,你就不懂用快速键?你一样可以同用 Touch Bar。
当虚拟键盘遇上实体键盘
Touch Bar 就只是一行小小的触控屏,它真的能让苹果重构键盘的交互吗?不知道。因为 Touch Bar 的便捷性,必须依赖应用开发者支援,如果没应用支援的话,Touch Bar 再强大也只是一条一般的功能键而已。
首先,它好歹不是 iPad,而是一条小小的屏幕,它能收藏的信息和功能也十分有限。而且,你要用那个触控屏来进行调校,因为没有实体键,体验一样也不会好;再加上这是全新的体验,用户仍然需要时间习惯。
爱范儿相信:很多人根本不知道 Touch Bar 不会砍掉你的快捷键,但仍然会很多人埋怨 Touch Bar 影响它的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要知微软刚公布全新的交互工具 Surface Dial(上图),尽管它的设计甚具突破性,而且也只卖 99.99 美元,但 Surface Dial 偌大的体积,在 Surface Book 上体验不会太好;而与它最合拍的 Surface Studio,售价却高达 2999 美元。
最终,会有多少人买 Surface Studio 和 Surface Dial 来用?应用开发者是否愿意支援 Surface Dial?还是个疑问。
同样地,Touch Bar 本身就是一个视网膜级别的多点触控屏,成本远比普通功能键要贵上不少。目前带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在规格上只是比不带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略高一点儿,但售价却高出 300 美元以上。
好歹,我们总不能把整个 Photoshop 的快捷键都藏到 Touch Bar 上吧?
有多少消费者,会愿意以半台 iPhone 的价钱,来换一个能切换快速键的小型触控屏?这将决定有多少应用愿意支援 Touch Bar 的关键所在。
实体的虚拟键盘会是未来吗?
诚然,目前我们真的不可能把 Photoshop 的快捷键都藏到 Touch Bar 上,但未来就不知道了。
爱范儿认为,Touch Bar 只是苹果的一个全新的键盘交互实验。据资料指出,苹果看上了初创公司 Sonder 的电子墨水键盘,正计划要将之收购。
Sonder 研发的电子墨水键盘,正好就是像 Touch Bar 一样,能视乎不同情况,改变键上的电子墨水形态,使按键能瞬间变成另一个样子。换言之,以后我们可能根本就不需应用 “选单”,只要你在特定应用或环境下,你的键盘本身就可能变成了一个图形界面式的选单(上图)。
在这时候,iPhone 式的虚拟键盘,与 MacBook 式的实际键盘才真的的融为一体。实际键盘仍然存在,你仍然可以爽歪歪的打字(当然,很多人仍然吐槽 MacBook 蝶式键盘手感太差了),你也仍然能用 Cmd+C 等惯常用的快捷键,变成一个能同时兼具虚拟键盘的弹性、和直观的全新交互方式。
Touch Bar 可能只是苹果改键盘交互方式的的第一步,但这会是改变世界的第一步?还是烂大街的第一步?就要看果粉能不能像以往一样毫无怨言的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