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魅族 M8 的两篇深入思考好文

公司

2008-11-28 00:48

Hi-id.com 的先后两篇关于魅族 M8 的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山寨时代就等于是米国曾经的车库创业时代,他们的创新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始终相信这一点。希望他们都能走好!

———————-
魅族 M8,再讨论

尽管有所预料,但是前一篇关于魅族 M8 的最终还是陷入 “大是大非” 的争论洪流中去了,所以单独再开一地来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不肯定不否定,只把 M8 当作一个研究对象来分析讨论。因为魅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本土厂商发展的一股力量,如果只站在 “批判” 和 “守护” 的位置上,只会陷入对现象的争论之中。

了解魅族及 M8 的成长路线,可以参看 Engadget 和 Gizmodo 这两个网站的文章,这两个网站作为网络新媒体的代表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了,国内网站可以参考手机中国等。这些网站在形成 M8 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媒体的关注也是热的一个表现之一,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一些大的或者细小的地方来讨论,当然最为主要的就是 iPhone 以及 Apple,魅族在出 M8 前是做播放器的(mp3,mp4),这些产品也是依附于播放器的消费需求和 iPod 热上,为 M8 热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 07 年初山寨机虽然在大众面前还没风起云涌,但是本土手机生产在那时已经风生水起了,只不过没有用 “山寨机” 这个词而已,国产品牌的全线溃败到手机设计公司的进进退退,按照上面网站的文章来看,在 iPhone 发布前,魅族正打算开发新一块基于 Win CE 的播放器,而魅族老板 J.Wong 在辩护抄袭 iPhone 的时候说,在 iPhone 发布前,他们已经在开发触摸屏手机了,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 iPhone 并不是第一款触摸屏手机,而当 iPhone 发布后,魅族就开始追随这股大火点起了它的小火而燃烧至今,按照 iPhone 的样子以很快的速度画出了 M8 最初的效果图,这一招当时已经是 iPod 模仿者中惯用的伎俩,第一时间以效果图见人先。另外一个细节就是 J.Wong 个人参与其中,以往我们很少可以一个公司的老板直接走到台前,走进论坛,事实上中国企业的老板更愿意在幕后,而后一系列的举动,人们都会以 J.Wong 的言论最为信息权威的参考,虽然 J.Wong 也是一种遮掩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M8 开始点燃的那堆小火只是 iPhone 强大飓风的周边效应,但魅族并不像其他一些玩家或厂家玩一把就走人了,而是将它坚持下去,这一点符合我们 “做出来,传出去” 文中中说的 “做出来” 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定为它是围绕 Apple 的一种周边灰色产业,这个产业是非常广袤的,特别是在中国这块知识产权还是荒漠的土地上,有多少企业得意于 Apple 公司,加上消费市场的原因,比如 Apple 产品的高价等。除了这个,就是另外一个被忽视讨论的话题,也在前一篇文章中说到的,中国特鲜明的数字产品的消费文化。数字消费品在中国当前就是从 MP3(包括 MP4) 到手机这一条路,最笼统的概括就可以分为 “高端” 和 “大众” 两类,前者是像 Apple 这些品牌,后者就是本土品牌和本土品。我觉得相对于后者,高端是一个比较单一化的消费现象,消费群就是由前文提到的 “自上而下” 的那些意见领袖所引导的,他们无视后者的存在,一直追随在潮流的前端。而后者 “大众” 消费,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日益多样化的市场,他们中一部分会向前者 “高端” 靠近渗透,这一部分的消费者在 M8 追随者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从追求功能满足和性价比到感性的品牌消费。

“自下而上” 消费者从物质的理性消费走向感性品牌消费,但 M8 需要从感性的赴焰走向理性的制造。M8 先开始朝着越来越像的路子去描摹 iPhone,然后又慢慢找一些自己的路子,毕竟 M8 只是 M8,能做出 iPhone 的也只有 Apple。按照中国大众用户的一些需求以及魅族从事 MP3 的一些经验而自身的实力,M8 也慢慢成型,比如硬件的选择,功能的取舍。多数人都了解 M8 的技术含量,但短时的消费可不只是靠技术含量来取胜的。

M8 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产品,魅族的新网站上有 M8 的模拟视频,可以见这。可以说它是一个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的东西,只有 iPhone 的一件外衣,里面全都是中国特色,甚至现在它完全可以将这件外衣脱掉了。为什么说 “中国特色” 这么鲜明?我们从一个很细小的地方说起。

魅族的标志 M,像什么?傲游浏览器!所以可以将 iPhone 比作 Firefox,将 M8 比作傲游,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

M8 的外观设计前后也有了一些变化,从山寨机的样子(最开始的平面效果图)慢慢向 iPhone 靠拢,比如最早和一代 iPhone 一样,背后分黑白两块到最后完整一块,当然也和其他几乎所有 Apple 产品的模仿者一样只是从大概的方面模仿 iPhone,并不能在细节上追随 iPhone,只追求一个赝品而不是艺术品。

对 iPhone 还是 M8,UI 只最主要的一部分,M8 的 UI 的设计也一样,用我们以前一篇文章(北施 shopping)来说,就是 “模板” 式设计的结果,这也是当今中国设计的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从 “模板” 中成长出来的。比如说 UI 中的 icon 设计,都是从平面软件中描摹 Apple 风格起家的,只有 icon 的样子,没有 icon 的精神,也许从立体感、光感都不错,但也只是一个 “模板” 式设计的产物。“模板” 式设计并不是说真的依样画葫芦,也是有变化的,比如还是从一个小的地方来说,前篇图中那个播放界面的时间轴,是不是和其他不一样?但我们说的 “模板” 式设计的产物指的是精神的,比如说只追求 “不一样”,只追求 “其中之一” 而不是 “其中唯一”,而 “不一样” 是很容易的,在软件中捣鼓捣鼓看着不错,就是它了。

或许在其中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前面说到 M8 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这也是很多人无视它的一个地方,那中国又有什么有技术含量的呢?也可以换句话说作 “二次开发” 没有技术含量吗?在等到中国也出现一个公司搞出自己 Android 前,我们不妨用 “生产力” 来代替和概括 “技术”、“创新力” 等词语。说到生产力,可以继续我们前文的疑问,为什么诞生这股热潮是来自魅族这样的企业,虽然魅族不是小作坊,但是中国有很多大公司啊,为什么他们没有做出一款让人吹捧的手机呢?为什么手机中的国产品牌全线溃败,而山寨机春风吹生般的生长呢?因为无论大小公司都没有前面说的 “创新力和技术含量”,但是小公司有他的 “生产力”,这种 “生产力” 得益于环境和机制,同时我认为也是时代所致。

从互联网来说,Web2.0 兴起之后,创新的天空属于小公司,甚至是个人。以小见大,比如 iPhone 的 App Store 就成了一些个人,小公司的发挥天地。那么从大的来说,互联网的发展让资源和信息充分的利用,并将世界扁平化,让个人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将会对旧有模式的生产产生一定的冲击。比如说到我们的工业设计上来,工业设计公司以前都是靠出售图纸这样一种单一服务,而现在是一种战略性的咨询服务,而有一些小的公司则是以设计为起点,自己作为自己的客户。面对这样扁平化的市场,不难出现一个个类似 Apple 的小公司。华为在分析山寨机的一份演示中将山寨机归纳到 “狼性”,我到觉得这些土狼驰骋的土地应该更受重视。

这篇文章建议不再讨论 “大是大非” 的问题,可以从小地方来谈 M8 带给你的一些感想,或许你不知道对错,就像我上面敲的这些,但 “启发” 本来就不是一个 “关于真理标准性问题”,而是一种类似脑力激荡的交流。
———————-
魅族 M8,Connect to my World

Connect to my World 这句话是泄露的魅族新版网站上介绍 M8 的广告语,现在魅族 M8 还在小批量的内测过程中(下面有一个较长泄漏的 M8 视频),至于是否获批以及何时上市或何种方式上市现在还是未知。我们在 “做出来,传出去” 中提到 MEIZU M8 是新媒体传播中鲜有的一个中国例子,我们不妨设想一样,如果 MEIZU M8 一开始就成功上市,到现在的火热程度是否还是如此?

M8 不只是 iPhone 的一个山寨,它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者说现象。两年多的 “起哄、泄漏、热捧、嘲讽、失望、等待……”,从 M8 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中不断的变化,比如从接近 iPhone 到回避 iPhone,可以看到 M8 在涉嫌知识产权上的一些修正,同时外部环境也日新月异的变化着。J.Wong 也似乎像一个山寨式的 Steve Jobs,有哪家的便携音乐播放器的生产厂老板这么为潜在消费者所知的呢,有哪家厂商的论坛这么热闹的呢(魅族论坛)?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从事数字消费品的厂商,研发实力超过魅族,就一个没出炉 M8 搞的这么热火朝天呢?

原因不同人有不同认识,比如 iPhone 的影响,厂商的性质,媒体的宣传等等。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在数字产品的消费文化,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中国,两种数字产品消费文化的表现尤其明显,我们可以将它们分别称作 “自上而下” 和 “自下而上”,或者可以通俗的用 “精英消费” 和 “草根消费” 这两个中性词来同等称呼。怎么区分,形象但片面的来举例,前者是在星巴克端坐在 Steve Jobs 共同创办的 Apple 公司 2008 年 1 月 15 号发布的 MacBook Air 上查看着 Gmail(来自工程师文化著称的 Google 公司)里关于 Kappa 视频的邮件,后者就是在 MP4 上看 RMVB 格式电影。而实际中,这两种消费文化并不是你占东我坐西这样分明的,而是交融在一起,例如将 M8 的一些潜在消费者认定为后者,但是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在说 “钻石” 和 iPhone 都跌 3000 了别守 M8 了,嗨,人家就认定 MEIZU 牌了。结合外部文化的关系比如说盗版之类,这两个消费文化在中国尤其特别,比如说 “自上而下” 的呆在上头下不来,“自下而上” 的瘫在下面起不来。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信奉科技和潮流的可能,相信激情和坚持的力量。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