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屏幕” 是否名副其实?
刚刚发布的新 iPad 相比前代有多项升级,其中最为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配备了一块 9.7 英寸的高分辨率屏幕,达到了 2048 x 1536,平均每英寸的像素点为 264 个,被苹果称为 “视网膜屏幕”(Retina Display)。大家一定会联想到苹果的第一款配备 “视网膜屏幕” 的产品—— iPhone 4。
iPhone 4 的屏幕尺寸为 3.5 英寸,960 x 640 ,像素密度为 326 PPI,苹果前 CEO 乔布斯称其像素密度达到了人眼辨识的极限,所以称作 “视网膜屏幕”。但这么说并不严谨,因为实际上人眼能够分辨的像素密度要高于 326 PPI。相比之下,新款 iPad 的像素密度要低很多,为什么也能被称作 “视网膜屏幕” 呢?
事实上,这块屏幕是否实至名归还取决于另一个因素——人眼与 iPad 的距离。
布莱恩·琼斯(Bryan Jones)是美国犹他大学的视网膜神经学家,亦喜好摄影。早在 iPhone 4 发布的时候他就对苹果的历代 iPhone 产品和第一代 iPad 的屏幕做过细致的研究。
iPhone 4 “视网膜屏幕” 的像素点大小约为 78 × 102 微米
由于使用者不可能把眼睛贴在 iPad 上,所以屏幕的成像效果要根据眼睛与其之间的距离来换算。布莱恩认为,理论上,我们的视网膜分辨极限,以白黑线条交织的图像为例,对于健康无损的肉眼来说,大约是每度 120 像素。假设眼球的名义焦距为 16 毫米,那么,观察细节的最佳视距(从眼球至物体)大约在 12 英寸(约 30.5 厘米),而这个距离作为用户使用 iPhone 时距屏幕的通常视距亦是合理的。通过换算,可以得出正常人眼可以区分的像素密度约为 287 PPI。
这样看来 287 PPI 还是高于新 iPad 的 264 PPI,但是你别忘了在使用 iPad 时的人眼与屏幕的距离一般较手机要更远,所以这些差距基本可以抵消。另外,第一代 iPad 的像素为人字平行排列,这种形式多见于高端桌面显示器,虽然还不能肯定新 iPad 的排列方式,但如果也是这样就也会为显示效果加分。
第一代 iPad 的像素点排列为人字形
题图来自 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