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从《降临》浅论隔壁老王与外星文明的根本差异

生活

2017-01-23 15:04

本文由不存在日报(微信 ID:non-exist-FAA)原创,转载请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编者按:不论《降临》还是《你一生的故事》,从科幻角度还是影视角度,都有无数有趣的切入点。语言学研究的视觉呈现,风格完全不同的双线叙事混剪,以及在有限的片长内,对因果律与宿命论的哲学内核表达,《降临》都给出了非常出色而独特的答案。电影和原著一样,都有一种其他作品鲜见的、带有丰富层次感的特质。

科幻作家,同样也是资深影迷的糖匪首观《降临》后,和《不存在日报》约定写下了这篇文章。我还以为这会是一次科幻内核的抽丝剥茧,或者一个影迷对视觉呈现的条分缕析,结果都猜错了。一个简单而独特的切入点,糖匪会带读者走进《降临》视觉呈现的秘境,面对阿瑟 · 克拉克精神深处的最终梦魇——BDO,与它的突然降临。
真正的恐惧,永远源于未知。

有关外星的日常

地球人,你们真的已经准确好了吗?

张小北在《降临》首映会后,提到男主 Ian Donnelly 穿越重力交换区,被送进外星飞船时,冒着未知风险,用手摸了飞船抽搐般的神经质笑声,他说,换他,也会那么做。

p40251113

男主角 Ian 的手已经在后面触到了飞船壁(《降临》剧照,图源:派拉蒙影业)

接触到人类以外的高等文明,人在有生之年如果能真的亲身参与这时间,恐怕那一刻,他所感受的,恐惧,忧虑,惊叹,狂喜,所有情感以最强烈方式浇筑,犹如同赤身遭受雷霆重击。不是亲历穷极想象也无法够及。然而——

在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里,我们已经无数次预演了与外星生命的首度接触。在陆地,在深海,在极地,在外太空,每一次的 “首度接触” 都试图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种企图,随着这一类型故事的一再重复,渐渐成为我们烂熟的一种惊心动魄。而外星人早以成为流行文化中被使用最多的 ICON,出现在荧光色系的快餐广告或者 MTV。

p40251116

UFO 贴纸和外星人贴纸,你要哪种?(《保罗》剧照)

我常常觉得,我对外星人的想象和了解,比对我隔壁老王还要更多些。

这真是个该死的困境,对于那些试着讲述外星文明故事的创作者而言——尤其是使用视听语言的电影导演而言来说。当他们榨干脑汁也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外星人形象,打造两个文明碰撞的故事时,对有些观众而言,已经是个老故事了。

这类科幻故事,是不是只能走向 CULT 的不归道,或者成为另一种影射人类种群间冲突的隐喻工具?曾经让你每个毛孔都想尖叫却又失声的科幻最核心的迷人特质,在《2001 太空漫游》之后似乎就很难看到了。所以当《降临》重新唤起那种久违的科幻美感时,我差点用奇迹来形容这部小成本科幻电影。

《第五区》、《变形金刚》、《异形》、《黑衣人》《阿凡达》。既然要说,就算上《新哥斯拉》以及《奥特曼》等等外星人电影,就电影层面,有好有坏,但看着看着总觉得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

多了点什么?用个日系的说法叫 “日常”。

就像我说的,就算外星人的飞船再酷炫,他们身上的粘液再多,牙齿再尖利,嘴再大,皮肤再蓝,总带着点一种隔壁老王和他的自行车那种亲切感。当然这样说隔壁老王也许会不高兴。而且人的确无法想象出它从未看见过的事物。所以在电影造型里,哪怕是我们没见过的外星文明,也是从见过的视觉元素拼凑整合再创作的。

p40251123

怎么你老长这样?(《深渊》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

陌生感,这一科幻类型创作一再被强调突出的特质,如何去获得?

以及导演丹尼斯 · 维伦纽瓦到底做了什么,在一部成本 4700 万,在好莱坞只算小制作的科幻电影,获得了陌生感,让外星文明看起来那么不一样。

Big dumb object

谈科幻电影的时候,人们越来越频繁用起视觉奇观这个词。乍一看,似乎大家终于知道以视听语言的切入方式去观赏一部电影了。毕竟嘛,我们被中心思想文章主旨教育了整个童年。可再想想,似乎舍得砸钱在特效上在道具上,科幻片就能拍好,如果真是这样……

同学,出门左转,去看奥运会吧。耶!

很遗憾,科幻电影需要钱,但不仅仅是钱。科幻电影提供视觉奇观,但不只担当视觉奇观的容器。这部分任何其他电影都可以担当。奇幻片、战争片甚至春运人家都做得非常好。

陌生感并不与视觉奇观简单相等。最简单的例子,科学家们第一次进入外星飞船,拿荧光棒往上一抛,荧光棒停在那,显示没有重力影响。这个细节应该所有人都会注意到。一个经典的案例:用一点点钱,营造出陌生异域的效果。

p40251124

简单布景营造的陌生异域感(《降临》概念图,图源:Konig)

显然,如果全是这样性价比好的技法,显然无法完成《降临》的科幻美学。

我必须用大写粗体的字体来介绍电影里运用到的比较完美的概念。因为它本身虽然大,但是沉默。

这个概念无论在伟大科幻小说还是电影中都使用过。

它的缩写是——BDO。

Big dumb object.

巨大,沉默的物体。

几近完美,高度抽象的几何形状,同时又是超出人类人工制作的尺度。但人类面对这类物体时,本能得将被庞大感捕获而颤栗。它是如此神秘,充满矛盾。看似人工制作,但它的巨大又似乎不是人类双手可以完成的。

p40251128

你的巨物恐惧症犯了吗?(图源:Adam Priester)

人造物的巨大,本身就显示了一种智力优越性的极度可能。更令人晕眩的是,这个巨大之物,还是沉默的。

这就是科幻小说中的 BDO 和《长城》的重要区别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超越人类想象尺度的人工制品,而且它不是敞开的。

这巨大之物,不透明,没有窗口,没有标识。它给出关于它自己的线索如此至少。它的内部是什么,人类不知道。一个浑然一体高度抽象的几何形状,一个闭合坚硬的物体,本身就象征着沉默,一个巨大的谜一般的沉默。更让人类抓狂的,巨大之物上没有可见武器。没有可见武器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没有武器,以人类这种戒心超强的种族来说,恐怕很难想象有生命体会完全不设防备来和人类接触。第二种可能,唔,就是——它携带着未知的武器。

p40251133

沉默的几何,100% 非纯天然(图源:Adam Priester)

未知武器,这四个所包含的震慑远比一个真枪实弹装着好多激光炮的外星飞船更可怕。吴岩老师曾经提过,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可以分为 “热接触” 和 “冷接触”。BDO 的冷接触,因为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与想象,变得更有震摄性和压迫感。而人类与陌生文明接触的张力与悬念也自此有了实感。

《降临》中外星飞船庞大,表面相对平整,呈几何形状。不透明,无法窥见里面,除了唯一的出入口,没有可以辨别或者供人猜测的任何其他外置部件,这种外观便是一种沉默的态度,全然拒绝提供供人猜想它来源与目的的可能。

p40251137

飞船内部,空无一物(《降临》剧照,图源:派拉蒙影业)

作为科幻类型重要概念,BDO 出现在不少电影和小说中。

《2001 太空漫游》中的石碑,以及刘慈欣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也是我认为上个世纪最体现科幻美学的小说——英国作家阿瑟. 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

p40251140

黑色石碑(《2001 太空漫游》剧照)

小说中的拉玛堪称 BDO 经典。拉玛是人类对太空中某一不明物体的称呼。起先被当作是一刻高速运行的小行星。它自转速度不超过十分钟(地球自转速度为 24 小时)。在它的赤道位置,自传速度每小时达到一千公里。高速自传的同时,它还以每小时十万公里的速度在群星驰骋着。拉玛是怎么不在自己的疯狂速度中分崩离析的?

很快人们发现拉玛显然不是一颗行星。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圆柱体。外形完美,就像是车床作业下才能生产出来一般。拉玛显然是一个人工制品,但同时它的质量至少有十万亿吨,比迄今为止人类发射到太空中去的任何物体都要大数万倍。

p40251143

巨物拉玛的侧视图(阿瑟 · 克拉克《与拉玛相会》)

表面光滑,完美标准又巨大的几何体,以十万亿吨的身躯每小时十万公里的速度在宇宙中高速疾驰,还有什么都比这个景象更让人肃然起敬,更毛骨僳然。

巨物就是万灵药?

原来只要造一个 BDO 就可以打通任督二脉。

这么说起来,一个答案似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BDO 成了陌生感万灵药。如果只是这样,很多制片人会笑醒。

就像一个好的科幻创意永远不是一个点子。所谓奇思妙想,必须有足够有说服力的逻辑支撑,有足够巧妙的方式不断推进深化。简单说,就是说服力。

拉玛也好,《降临》中的贝壳也好,前期的铺陈渲染不说,就具体事件和细节的设计都有力支撑强化了陌生感。在外星文明,在他们存在的物理空间里,所有人类惯常使用的尺度都被打破。地球上的空间直觉直接抛掉,建立新的坐标框架。

《降临》中科学家第一次进入腔体,抛出的荧光棒不受重力作用下落。人走在垂直通道如履平地。

克拉克的拉玛中:

他正紧紧地帖附在一个高达 16 公里的弯曲悬崖面上,悬崖的上半部则当头悬挂,并于现在是天空的弓形顶部汇合在一起。在他底下,梯子向下延伸五百米到第一层平台为止。扶手楼梯就在那里开始。这条庞大的扶手阶梯以高物建瓴之势直泻而下。他现在是在圆柱体的顶部。而不是在底层。他象一只苍蝇,倒挂这身子在穹形天花板上爬行,下面是五十公里的垂直落差。每当队长脑子里钻进这一形象时,就必须最大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要不,他就会惊慌的六神无主。

他的四周,台阶斜坡往上升起,直通到上面的厚实墙壁,这个墙壁就是天空的边缘。

p40251149

人与拉玛的尺度对比(阿瑟 · 克拉克《与拉玛相会》概念图,来源:Rony Million)

创造性的恢弘设定,同时准确把握人物被置身其中后心理变化,这点在拉玛里做到了满分,而《降临》在前期女主第一次进入飞船时也有不错铺垫。本来吗,真不是去隔壁老王家窜门,进入到另一个文明所需要的调式,不单是空气储备,疫苗注射,更需要的,是心理上充分准备。如果主人公都觉得稀松平常,观众自然很难惊叹。我也只第在一次电影院里遇见屏幕上只是两辆车刮蹭,后面的阿姨们就惊声尖叫。毕竟这是少数。

没有一个成功 BDO 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科幻题材可以是不完全符合科学概念,但其核心一定有可以说得通的科学方法去支持。拉玛作为一个巨大的圆柱体世界,在其中探险的飞行员所遇到的每个险境奇遇都与这一设定的特质想关联。比如在拉玛中有一片海洋。它不是我们理解的平面海洋,还是圆形环状海洋,沿圆柱体侧面望去,深黑的完整圆形环带,沿这个世界一周。

p40251152

环形海洋设想图(来源:Gavwoodstudio)

BDO 正如它命名所意味的,这个话题本身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如果以后有时间,我们可以慢慢聊。如果还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聊聊特德 · 姜。这位神奇的美国科幻作家,少产高质,沉默寡言,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在我看来,他的有一篇短篇简直就是《你一生的故事》的姊妹篇。

电影不如小说,这个观点基本已经共识,所以,也不不必再多做讨论。

没有看过小说的电影观众,你们是幸福的。对于读完小说再看电影的观众,没有必要强行将两者比较。毕竟,媒介不同,内容也不会不同。而对于特德 · 姜这样高度抽象哲思、化反高潮的小说,要求电影还原并不是太必要。

吴岩老师看过电影以后表示不喜欢。和小说相比电影令人失望。作为一个资深科幻研究者,一名对特德 · 姜作品有很深理解的学者,这么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从他的话听到了一个坏消息。的确,电影在许多方面没有将小说的精髓表现出来,会令忠实的读者失望。但同时这话里还有两个好消息。第一,它的确是一部相当有水准够科幻的电影,第二,小说还在那,一个字都没有损失。感谢这世上还没有青春版《你一生的故事》。所以,如果你愿意领略体味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欢迎进入科幻故事中。

我们在那等着你。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不存在日报》是一个关注未来与科技的媒体,我们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有的可能来自你所处的时空,有的不是。 小心分辨,跟紧我们。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