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开垦的 MR 传播领域,这帮人一不小心走在了前面
本文由魔多(微信公众号:moduovr,官网:www.moduovr.com)原创,转载请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试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这样的小视频:上午在火星溜达,下午和乔布斯谈笑风生,晚上又跑到珠穆朗玛峰上吃烤肉,是不是会引来很多围观?这就是 MR 的一个方向,分享并传播。今天,咱们就聊聊 MR 传播这个事。
名称尚未统一
目前,国际上 MR 传播这一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连名称都未统一,给大家总结了目前国际上出镜率较高的几个叫法:Youtube Space Studio 称之为 Mixed Reality Video Capture;Ivreal 称其为 MR Shooting;UploadVR Studio 直接称其为 Mixed Reality;而加拿大的 Blueprint Reality 自创了一个名词,Mixcast,也就是 Mixed Reality Broadcast 的缩写(如下表所示)。
不过,不管最终是什么名字,它都是为 VR 服务,让其分享并传播的。
国际上 MR 传播的研究团队一览
搭建方案惊人的一致
大家有没有发现,以上 4 个团队的 MR 传播技术,都采用了一样的搭建方案,即摄像机 + 手柄,再加上绿幕的组合。摄像机 + 手柄,是一个很讨巧的做法,让虚拟机位 = 真实机位,因为手柄是虚拟相机的走位,和真实摄像头同步之后,就能把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完美地融合到虚拟环境中,达到以假乱真的混合现实的第一步。
而绿幕的应用,能进一步把需要的角色抠进虚拟环境中。绿幕咱们都知道,它是影视特效几乎离不开的第二主角,其目的是为了把角色从单一的背景里抠出来。而这也恰恰是现阶段 MR 拍摄逃避不开的一个瓶颈:需要复杂的绿幕搭建过程。这不论在个人分享还是产品发布会,或任何需要 MR 传播的场合,搭建绿幕这个过程都是费力之举。如果再遇到高端的场合,绿幕还会显得和周围环境不那么协调。
影片效果参差不齐
搭建方案一致,那效果怎么样呢?我们来仔细看看影片画面。
Youtube Space Studio:他们的优势在于细节的处理。首先手柄变成枪时,抠像效果就已经很不错。加入背景后,景深层次也显示得很清晰,最后一个细节上,手和枪的贴合度极高,几乎达到了无缝衔接,画面流畅性也非常高。
Ivreal:画面风格偏暗,但还是能看出其技术亮点:首先,实现了一镜到底的无距离限制的自由机位。画面中人物没有拿手柄,暂且看不出细节贴合度,但在图像处理上,抠像色调协调,融合效果自然,人物和星球的景深层次也足够清晰。
UploadVR:上图中手柄射出的光,透视结构上看起来还算合理;下图虽然大的景深处理正确,但能看到手和棍棒没有衔接到位,细节丢失严重。
Blueprint:景深层次感合格,窗户空格部分也处理得清晰,但整体抠像偏蓝,图像处理不到位,另外手柄贴合度不稳定。
总结下来:前后景深处理都基本合格,能看到最困难的是手柄位置的处理,不管是与手部的同步定位,还是贴合度方面,都是重灾区;其次是拍摄画面和虚拟环境的融合,想做到协调自然也暂时都需要手工调节,这都是 MR 拍摄传播近期不易解决的痛点。
统一的硬伤:看不见人脸
上面的案例,还隐含着 MR 传播的另一个问题,绿幕前的人戴着头盔,观众无法看到人脸。最近 Google Research, Google DaydreamLab, Youtube Space Studio 共同研究出一种新技术,让头盔可以实时显示出人脸。该技术可参考之前魔多君的文章《Google 混合现实新技术,让 VR 头盔下的表情重见天日》。
虽然只是模拟,但观众能看到头盔上的人脸,MR 传播的违和感终于不那么强烈。完全可以期待,在未来有一天我们能看到真的人脸(另一个方向就是头盔的终极形态:舒适轻便的眼镜)。
(人脸被扫描在头盔上)
让我们畅想一下未来,在自然环境,甚至在家里就能拍摄出自然细腻的 MR 影片,不需要搭建专业绿幕,观众也能看见真的人脸。也许那时,MR 传播才真正具备了传播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