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从耐克 “泡泡鞋” 说起,Air Max 的传奇 30 年

公司

2017-03-30 21:26

作为 Air Max 30 周年庆祝活动的重头戏,耐克推出的 “泡泡鞋” VaporMax 把人们所认知 “Air” 概念玩到了极致,将整个鞋底都变成了透明的泡泡。

讽刺的是,早在 1981 年的时候,Mark Parker 曾制造了一款名为 Pillar Air 的全脚掌气垫原型鞋,鞋垫上是满满的 “气泡”。但在当时,这款原型鞋并没有被接受,反倒是在 Air Max 诞生的 30 年后,一切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

(1981 年的 Pillar Air 原型鞋,图自好奇心日报

而在这 30 年间,俨然已成为文化现象的 Air Max 到底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一切,还要从 1981 年讲起。

我和 Mark 相识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我在帮忙设计他的办公空间。

Tinker Hatfield 在聊起自己和 Mark Parker,现任耐克集团 CEO 相识故事时如此说道。那时,Parker 是耐克鞋类产品研发部的负责人,而 Hatfield 则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建筑师,恰好参与了 Parker 办公空间的设计。他在 1981 年被 Parker 说服,正式从设计建筑改行设计鞋子。

(在自己办公室里的 Tinker Hatfield,图自 Stockland Martel Blog

那时候,可能两人都没想到,在 1987 年,他们将抵住公司内部压力,推出一款颠覆运动鞋产业的产品—— Air Max 1。

早在 1979 年,耐克就推出了首款使用了气垫技术的鞋类产品——Tailwind,虽然未能掀起潮流,但凭借更舒适的穿着体验,获得了不少跑步运动员的肯定。

而这项技术,则是在 1977 年的时候由前 NASA 工程师 Frank Rudy 引荐给耐克的。他认为,在运动鞋里塞入气囊,不仅可以起到缓震的作用,还能减轻鞋的重量,是个非常棒的主意,然后就开始 “逐家逐户” 地找运动鞋品牌谈合作。

(Frank Rudy,图自 Sneaker History

刚开始的时候,Frank Rudy 一直碰壁。大多数运动鞋品牌都不太相信在鞋底塞气垫的古怪主意,其中,也包括了当时仍主导着运动市场的阿迪达斯。而当 Rudy 遇到耐克的时候,联合创始人的 Bill Bowerman 教练也不买他的帐,但幸好另一位创始人 Phil Knight 喜欢这个主意。Frank Rudy 的气垫概念于 1978 年由耐克研发中心完善,并申请为专利技术。

因此,当 Mark Parker 和 Tinker Hatfield 着手设计带可见式气囊运动鞋的时候,耐克对气囊技术已经具有一定的应用经验(Park 和 Hatfield 曾一度被误认为耐克气垫鞋发明人)。因此,Air Max 1 的突破性更是在于鞋的整体设计,而不是气垫技术的首次应用。

咱们是很好的搭档。我一般会负责贡献更多艺术以及文化方面的想法,而 Mark 则更热衷于解决问题,以及想方设法让技术之美以不言而喻的方式呈现。

Hatfield 说道。而他设计 Air Max 的艺术灵感,源自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该建筑将内在结构,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在外部空间,并启发了 Hatfield 在鞋底表面露出小一部分气垫。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蓬皮杜艺术中心)

1986 年,Hatfield 和 Mark 开启了为时数月的公路之旅,拜访了许多工厂,找了很多工程师以及供应商讨论,到底要怎样设计这款鞋子。期间,思考极为视觉化的 Mark 和 Hatfield 以草图为沟通语言,并在无数版设计后终于定下大致模型,但最后还有一点没能达成共识。

Mark 想在鞋面上增加一个具有一定装饰性功能的元素。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话,一方面鞋子的承载力会更好,另一(同样重要的)方面,运动员也会因为看到这个设计元素而对鞋子的支撑能力更有信心,而 Hatfield 则并不认为这个设计有必要。但 Mark 最终还是继续画了一大堆草图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并最终说服 Hatfield。Air Max 1 终于成型了。

(现已成为耐克集团 CEO 的 Mark Parker,图自 WSJ

这种将气垫裸露在鞋底表面,以及考虑视觉设计对使用者(运动员)造成心理暗示的设计理念,与当时流行的 “形式服从功能” 产品设计理念形成了对比,再加上醒目的配色,Air Max 1 成为了当下运动鞋中 “最酷” 的那一款。

以科技与时尚之名,Air Max 让运动鞋成为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一部分

在刚看到 Air Max 1 的时候,耐克的市场部内心是拒绝的:“谁要买一对鞋底有洞的运动鞋?!” 虽然不了解中间还发生了什么事情,所幸在于,市场部最终还是推出了一个能够突出 Air Max 1 特点的宣传广告,协助推动了耐克进入复苏时期。

(Air Max 1 的平面广告,图自 Complex

Air Max 1 的平面广告,以透光的方式突出了可见式气囊部分,平行的射线简直和八九十年代科幻片中宇宙飞船降落的光柱一样。从当时看来,那是象征着未来的视觉语言。而在球鞋之下,标注这一句:NIKE-AIR IS NOT A SHOE。但如果不是鞋,它是什么呢?

在那个互联网仍未盛行的时代,电视广告是接触消费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在 1987 年的 Air Max 电视广告中,耐克给出了答案,Air Max 是一场革命。


(《Revolution》电视广告,腾讯视频

在 1987 年名为《Revolution》的电视广告中,耐克采用了披头士的同名歌曲 “Revolution” 作为背景音乐,并通过快速交替的片段,展示不同人群在享受运动、或是洒汗奋斗,传递了一种积极与改变的信息。

广告中还几次出现了在使用中的 Air Max 1 特写,清晰呈现了外露式的气囊,在受到运动压力后,都发生了什么改变。这一幕,即使在现在看来还是会让人激动不已。

革命性的外露式气囊设计,配上成功的市场推广方式,为 Air Max 带来了巨大成功。三星经济研究所在 2013 年发布了一份运动鞋市场报告,其中描绘了 1920 年至 2010 年间美国运动鞋市场上的几大运动品牌竞争历史。其中显示,在 1980 年代后期,耐克逐渐开始抢占当时市场霸主锐步的市场份额,走入上升阶段。

(图自报告

《纽约时报》在一篇 1989 年名为 《耐克正在逐渐超过锐步》的文章中指出:

耐克,保持了自己在针对专业运动员的 “功能性驱动” 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它)正在侵蚀原本由锐步占领的,以时尚设计为却驱动的运动鞋市场。

Air Max 1 不仅露出气垫显眼,而且配色醒目,在当时一片沉闷的产品中突围而出。与此同时,耐克还很适时地为 Air Max 系列推出产品更新

虽然耐克的气垫系统不变,但他们每隔 6 个月就会给鞋子换个颜色或样式设计,然后推出新款,就像时尚界用 “春天的颜色” 和 “秋天的色调” 来促销一样。

就这样,耐克将原来只针对专业运动员的、带有 “未来科技” 感的功能性跑鞋,转化为一种无论是专业运动,还是普罗大众都乐意拥抱的生活方式单品。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耐克将继续以 “科技+时尚” 组合推动着 Air Max 的发展。

1990 年,耐克推出了 Air Max 90,从技术上来说,缓冲气垫变得更大,装了更多空气。但为它带来关键性胜利的,在于耐克除了提升了舒适感和弹跳性能之外,还在设计上打造了一款极具时尚感的产品。

(图自 ELLE

这款鞋子,使用了极为抢眼的 “红外线红”,渐变设计凸显了可视气垫,这也成为了之后广为人知的 Infrared 配色,成为 Air Max 一个全新十年的象征。

科技层面上,Air Max 一直在不断改良气垫鞋底的性能,并随着性能调整气垫外露的形式。

回顾 Air Max 历史,尤其是 1987 年到 1993 年之间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区分每一代产品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新一代产品都会比上一代能容纳更多的空气量,而发泡材料则用得更少。发泡材料会破损,但空气不会。

耐克缓震创新总监 David Forland 介绍道。事实上,着迷于外露式气垫的消费者,也在追求可以在鞋底 “露出更多空气”,使用更少的发泡材料。

(Air Max 气垫发展史)

1991 年,耐克推出 Air Max 180。它的缓冲气垫部分将中底与大底合二为一,成为首款做到 180 度露出气垫的鞋款。

(图自 ELLE

1993 年,耐克通过利用 “吹塑法”,使得 Air-Sole 在不依赖气压的情况下,可 3D 成型,这也意味着它可以根据运动鞋的前掌弯曲成型。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 Air Max 93,但是在 Air Max 95 中才通过使用两个独立吹塑成型的 Air-Sole 单元,首次实现前脚使用可视化气垫设计。

(图自 ELLE

1997 年,耐克攻破了全掌 Air-Sole 设计方式。他们创建了一个相互关联的鞋跟和前脚单元,加上兜住足够长的融膜,从而实现了闭合全掌长度的三维模型。 Air Max 97 诞生了。

Air Max 97 作为其中一款最受欢迎的运动鞋,除了是耐克首次攻破全掌技术的里程碑以外,它在设计上、甚至是文化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The Silver” 以及 “银子弹”,都是部分球鞋迷赋予 Air Max 97 的昵称。这款受到日本新干线启发的球鞋,从设计外观上配有动感流畅的线条以及具有金属感的银色,搭配着更大范围外露的透明气垫鞋底,贴切地体现了 90 年代末尾时期,人们对即将跨越千禧年的一份期待。

(图自 Highsnobiety

千禧年后的世界,过去看似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无论《2001 太空漫游》、《回到未来》系列,还是《终结者》等重要流行文化作品,它们都在想象千禧年后的世界,而这个未来,对于生活在 97 年的人来说,已经触手可及。而 Air Max 97,无论是在技术上的突破,还是充满未来感的设计上,都让那一代的人内心澎湃,仿佛穿上后,就已经走进了未来。

(同时代的 Sony’s MZ-E900 的外形设计,仿佛就是在和 Air Max 97 呼应,它们都象征着那个年代对未来的期盼。图自 Highsnobiety

连纪梵希的前设计 Riccardo Tisci 在回忆 97 年的时候(那时他才 23 岁,还在忙着写毕业论文),也不禁感叹道

(那时候)如果你没有一双 Air Max,你就是一个不酷的人(you were considered a loser)。

无论是 Air Max 90 的红外线红,还是 Air Max 97 的未来金属银,它们都体现了 Air Max 使用的颜色,自身已经成为时尚文化上非常具有传播性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耐克可以在 30 年以来,在推出新款的同时,也可以不断推出在颜色外观设计上改变的复刻版,却仍然能够卖断货的原因。

迎来 30 岁生日的 Air Max,要把 “Air” 推到极致

Air Max 这个建立于 “空气” 上的传奇品牌,在 2017 年迎来了自己的 30 周年纪念日,拿出了一份 “极致” 产品系列。而且,看来 “三十而立” 的 Air Max 非常需要它。

向来以技术为荣的 Air Max,在 2012 年至 2016 年间,碰上了技术瓶颈,出现了 5 年的空窗期。

(图自 QZ

与之同时,耐克的德国宿敌阿迪达斯,反倒是在这几年来,借助社交网络和时尚联名,笼络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同时,它也推出了属于自己的 Boost 鞋底,在功能性上获得了认同。这些,都让它在美国和全球的运动鞋市场上获得快速的销售增长。

为了在 30 岁生日之时 “争一口气”,Air Max 推出了将气垫玩到极致的 “泡泡鞋” VaporMax。

“泡泡鞋” 给人最直观深刻的印象就是——鞋底看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塑料气囊!从最开始, Air Max 1 在鞋底上 “打了个透明小洞”,装入了空气,到 30 年后的今天,“泡泡鞋” 成功地将整个鞋底完全变成 “空气泡泡”。

(图自好奇心日报

不过,“泡泡鞋” 的鞋底看起来亮亮薄薄的,不禁让人怀疑:踩上去真的不会破吗?!

“泡泡鞋” 鞋底的 5 个密集受力部位覆盖了耐磨损涂层,所有受力点都对应不规则,但彼此相连的小气囊,上手感觉非常结实。同时,这也是耐克以第一次去掉了运动鞋的中底,不使用橡胶,前后脚掌位置则是由以两片气垫以极细密的接缝连在一起。

再配上清新的白色,鞋底、鞋面、鞋带看起来自成一体,显得更为干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除了外观上改变,耐克的新气垫鞋底设计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使用者的体验。在过去,气垫只被当做鞋底的一部分,用作缓冲压力。但后来,研发团队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鞋底会削弱运动员脚掌的感知力。

而原来的全掌型气垫,虽然能够保护双脚,但由于脚各个位置施力程度不同,原来的气垫难以给予准确的反馈回应。为了可以 “重新恢复感知力”,团队尝试去掉包裹气垫的橡胶,使得原来只是作为鞋底一部分,用于缓冲压力的气囊,真正成为了鞋底本身,这也是 “泡泡鞋” 与过往设计最大的差别。

除此以外,如果细看,可以发现 VaporMax 的鞋底有复杂的细纹,这些都是精心计算设计的。

相比手绘设计然后做出模型,我们可以更快捕捉数据,更具体地测试某个点的压力值,迅速建模。

研发团队介绍道。虽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但研发时间也耗费了 7 年。

在这 7 年间,由 25 至 30 人组成的团队找到了方法去掉外底,研究如何去掉所有不必要的结构和层次,最终到达了 “绝对贴合” 的目标。

除此以外,就如 30 多年前 Hatfield 和 Parker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 Air Max 1 设计方案,耗费了很长时间和工厂与供应商沟通,这次为了研发 “泡泡鞋”,研发团队在量产方式上也耗费了大量精力。

如果想要生产无先例可循的工业产品,设计生产机器比设计产品本身难度更高、也更耗费时间。过去,福特的 T 型车与苹果的 iPhone 都走过这条路,而 “泡泡鞋”VaporMax,也是如此。

“泡泡鞋” 的鞋底由一种聚氨酯(TPU)制造而成,它是一种没有气味的、半透明不规则小颗粒。抓起一把,你会感觉到温热,但几乎没什么重量。

这些小颗粒随后会被制成一种看起来很普通的塑料板,然后被送入一条流水作业机器组完成一体成型:从热塑成型、边缘切割到充气,基本上都由机械手完成,只需要一个工人在一旁作业。

它要求相当精密的自动化制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了 140 个工程师,差不多 10 个博士的原因。

你问它的价格?我不能说。700 万美金这个量级听着怎么样?

耐克 AIR 制造创新部门的副总裁 Lailit Montiero 非常自豪地说道

(“泡泡鞋” 鞋底的模具,比引擎的结构更细致)

耗时 7 年完成了一款极致的产品,Air Max 接下来需要的,是以一场狂欢派对来宣告世人。

为迎接庆祝 Air Max 30 周年的 Air Max Day 庆典,耐克以 “Kiss My Airs” 为主题,邀请三位亚洲新锐导演 Yuen Hsieh、Vernie Yeung 和 Jonathon Lim,透过他们的镜头,展现了艺人李宇春、街头芭蕾舞者 Lil Buck 以及时尚代表 Eugene Tong,是如何以 “泡泡鞋” 和其它 Air Max 产品,创造属于自己生活方式的故事。


(#KissMyAirs 预告片,腾讯视频

以上为 #KissMyAirs 纪录片预告片,如果想看三部完整的影片,欢迎关注爱范儿(微信号:ifanr),回复关键词 「NIKE」获取

除此以外,在 2016 年巴黎时装周上,他们和 Comme des Garçons 联手推出了一款特别版的 “泡泡鞋”,来证明这个产品是 “进得了健身房,出得了时装周” 的。

(图自 QZ

而知名工业设计师 Marc Newson 则运用 Flyknit 编织材质和皮革,展示了 “泡泡鞋” 的更多可能性。

(Marc Newson 设计的 “泡泡鞋” 版本,运用了 Flyknit 技术)

除了针对 “泡泡鞋” 自身进行创作,耐克还推出了 Vision-AIRS 项目,联手新生代设计师,以 VaporMax 为灵感,各自设计出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衣服,探讨漫步云端的概念。这些实验性的设计,除了是对 “泡泡鞋” 的致敬,同时也推动了建筑与材料设计领域的新界限。

在当今跑鞋设计中,从一个活动过渡到另一个活动的概念比以往更加流行,过去的运动鞋主要是用于跑步,而不是作为生活方式一部分。但现在,这(运动鞋)已经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文化的一部分。

耐克跑鞋部全球创意总监 Andreas Harlow 如此说道。而今年 30 岁的 Air Max,曾是开启这一时代的鼻祖,它是否又能凭借 VaporMax 夺回统治地位?

想查看更多 NIKE AIR 系列高清原图及设计原稿?关注爱范儿(微信号:ifanr),回复关键词「NIKE」即可查看。

题图以及内文中未标明出处的图片均来自耐克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