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平台生死攸关的五个节点
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接近真理的过程比攀登珠穆朗玛还要难。我们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
从互联网开始我们获得了另外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不再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机收音机。而是直接输入你想了解的任何信息都能得到答案,可是有趣的是,某搜索一家独大之后,我想搜索的任何东西后缀都可能加一个 V1 对于内行来说,明显是某度的广告推广。
对于不明真相,对互联网依赖程度不大的中老年人来说可能就走上了上当受骗的第一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得而知,很有可能进错了医院,开了些可吃可不吃的药,里面的大夫除了抽血化验之外,可能只会问你工作压力大不大,是不是加班就不按时吃饭,每天睡得晚不晚等宽泛度极高但又对你来说极其好回答的问题。
用户又不得不为了这些看似流畅的过程实则愚蠢的服务付费。
因为花费了医疗机构的时间,作为盈利机构他们考量的是单位时间内变现的效率和接应的患者数量。对此我深受其害,因为当时我年幼无知,依赖父母。而我爸又天真相信百度,加上协和挂号极慢炭中送雪等现状,讲究办事效率的我们就另辟蹊径利用百度搜索找到一家看似好评如潮的医院。
当我到了医院看到居家的厚重窗帘后,我真的慌了,似乎从来没有在白衣天使聚集的地方见到过这么接地气的窗帘,当然抛开细节不谈,而后的诊断结果说没事但也开了价格昂贵的药物。出来之后,我爸略微不安最后还是托黄牛挂到了协和的号,万事大吉。
但后来细思恐极,从小到大,你是不是也为了那些一文不值的课外活动或者课外书花了父母的好多血汗钱,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大型机构的垄断,而垄断后只在乎扩张不在乎质量和服务水平,一味高傲的认为自己仍然占据市场主流,稳步领先并持续的占领赛道的龙头地位。
而这种企业文化也在逐渐的渗透到员工的血肉里和脑神经里。看似精明高傲的中层,战战兢兢的下属服从着永远与你们有一墙之隔的高层的陈腐施令。
科学的独特优势并不存在于他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而在于他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式,他能不断的让我们认识错误。再者说,自称完美或绝对知识的主张及做法会阻碍人们的探索,自由而开放地探索知识是科学活动的一个先决因素,我们应该总是在怀疑那些号称已经找到问题最终答案的言论。
那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其实根本没有正确的答案,就像没有人真正活过。我所能给你的经验或者是知识仅仅是我经历过的和我曾经消化吸收后再次输出的二手货。对于他的价值来说,你喜欢那就是复古 vintage,你不喜欢那就连垃圾都不如。
知识及有效经验的获取需要时间,但是每个人获取的效率影响了最终的结果,夸张一点说是影响一生的机会。
作为精英,或者是急于跻身精英阶级的大多数职场人群,大家纷纷在找如何能在三年内快速实现从年薪三十万到五十万的突破;对于创业公司或庞大集团的管理中层每天在寻找如何能用更巧妙的方式说服下属并充分展现人格魅力和知识储备,对于每天纠结在情感漩涡中的人来说他们似乎需要更多的情感麻痹,无论所谓的情感专家说得是不是对的,只要听了,就能奏效几天的时间,缓解心理轻微病情。
他们会选择得到来听音频专栏,分答小讲来听各行业经验结构化输出,知乎 live 上与情感大 V 一边听音频讲解,一边文字图片互动。而这些平台在喧嚣热闹获得资本垂青之后迅速跌落到平台期,在这个较为瓶颈的时期,有几个关键的节点必须突破:
1. 包容人性黑暗面;对于从事知识服务的创业者来说最要先包容的是人性的黑暗面。这一点心里准备一定要做足,我见过不少在行行家后期单量减少之后抱怨连连。而不是为曾经帮助你利用盈余时间变现的平台想更多有趣的办法,而是不断的唱衰。这是不对的。
后来在其他各个平台注册后你会发现产品极为相同的情况下运营的质量都远远不够在行。而对于用户而言,有的按照行家的价格支付相应费用之后,对咨询服务不满意就会要求退款,或者强行加微信好友等情况屡见不鲜。再之后也会因为 “我付过钱了” 等原因来让行家帮忙,这些情况应有尽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甲方乙方的角色定位根深蒂固。不排除活力向上的大都市也存在这种深受腐化主义毒害的年轻人。
2. 为可标准化的服务制定标准,给提问者设置门槛:分答之所以会在 2016 火箭般速度大红大紫成功融资是因为商业模式足够清晰,轻便的生态体系里三方皆可获利。上到 80 岁老人,下到 6 岁学龄儿童皆可使用。
而极高利润率的原因是正是因为服务无需标准化,在提问你之前,你能愿意回答我,作为一个小粉丝我就很知足了,哪有时间去考量你的答案是否准确呢?因为你说什么我都爱听。渐渐向知识平台转型之后,发现一切越来越重。作为知识分享领域的先行者在行&分答对内容运营精益求精,知乎 live 的质量及层次远远落后于分答小讲。
在知识付费平台转型知识服务平台之后,应该设置评论机制而非打分机制,后台根据评论内容再进行星级评分,让评判的标准变得统一,对讲主才较为公平。对于在百度上搜索答案来回复网友的行为进行禁言。前期教育用户的机制要设立起来:举个例子要把 “如何传播一个热点事件” 这样的大坑问题转化成 “我在一家智能硬件公司工作,如何给我的产品写第一篇新闻稿” 这样的细节化问题,因为针对服务来讲只有点对点,才能实现相对标准化。
3. 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微博问答自然不必说,有天然的传播土壤。利于一切泛娱乐话题扩散。亏在出现太晚。知乎,分答,喜马拉雅,罗辑思维知识付费四大阵营出现之后才不紧不慢的邀请加 V 用户开通微博问答功能,一个看似极有前途的产品由于慢人一步而变得可有可无,成了新浪微博不可承受之轻。只能开通答案三个月之后免费等福利吸引网友。对于其他产品来说,盘子本身不够大,那么传播的结果就是 ROI 极低。
在我看来,得到利用用户进行自发传播的效果很好。在朋友圈中传播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触及到了跟你一样焦虑的用户,只要是无法承受焦虑的人就一定会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消除焦虑,花钱就是最喜闻乐见的手段。只要焦虑存在,平台就会一直在,作为平台,也要将刺激用户焦虑成为一种传播手段。
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付费应该是基于学习社群的升级产品,产品要轻,定位明确才能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目标用户。在推广上应该选择被验证过的爆款商品,以公号的方式,商品售卖的行为逻辑加乘精准客群,所以才会有很好的转化。
4. 充分利用互联网,重构用户消费决策体系:由于知识服务与出版有着本质上的相同,那就举一个网络销售渠道超越实体店的例子。网络领先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因为低折扣而在于互联网体系的信息传递—便携购买。试想一下如果在我不知道得到,分答、知乎情况下,我去哪里消除焦虑、获取知识,取得解决难题的方法呢?逛互联网,看排行榜,决定是否购买,在这个决策链条中,决定用户购买的是能否在渠道中看到这本书(知识服务产品)的信息。陈列的渠道至关重要。
知识服务产品以音频,视频,电子书籍等形式存在,那么就需要找到最适宜的陈列渠道。与门户媒体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是重要一步,背靠网易的网易公开课一直有天然的流量优势,在平台的保护下不断的完善内容是让业务稳重有升的根本。
5. 流量就是用户的时间:想留住用户,就要让他们用所有的碎片时间去做完一件事,并且都在你这里做这件事。从咨询服务到知识服务到解决问题,完整的生态体系需要建立。我的疑问被解答之后,需要有人帮我一起执行,一条龙让我更安心才是王道。因为焦虑和慵懒是人类的本性,就像人性黑暗面一样。刚开始是得入口者的天下,而后就是服务质量一拼高下了。
就像 “哲学”(philosophy)最早是 “爱智慧” 一样,求索知识的行为,是知识产生的起点。雅典广场的消失当然是一种遗憾,但是,获得知识的形式却从未缺席。
在知识付费这个广场,“为什么” 是一切问题的开始,“是不是” 是一切回答的起点。各行各业的经验丰富乐于分享的人们如潮水涌入,冗杂的信息流在这里纵横恣睢,人们自由地穿行在每一个让自己好奇的领域里,分享、聆听、交流、辩论,冲刷常识和智识。
互联网这头的我们既然渴求着答案,那就要去探寻,只是在这个之前我们必须认输。承认我们所知甚少,就像你不能带着一个标签去问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终极答案并不存在的虚无假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迈出探寻真理的第一步,而不是走上制造真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