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侵入多年,瑞士名表们却并没被挤垮
不是每个人都是菲德尔·卡斯特罗,可以大摇大摆一只手上戴两块劳力士,而不显得突兀和夸张。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已经习惯戴表,你是会选择传统的石英或机械表,还是更青睐新兴的智能手表?
包括高端机械表在内的瑞士钟表行业正在衰退,这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消息。巧合的是,2014 年苹果发布 Apple Watch,次年瑞士钟表出口额就迎来了自 2009 年以来的首次下滑。到了去年,出口额的下跌幅度更是扩大到近一成。
数据来自: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
在以 Apple Watch 为首的智能手表诞生之初,唱空瑞士传统制表业的声音便开始不绝于耳。然而时至今日,智能手表自身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它们从未如预期中那样,成为人人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
图片来自:flicker
如果你关注钟表行业,或许会清楚,瑞士制表业的这一次衰退,其原因不仅仅是智能手表带来的冲击。全球经济低迷,各进口国货币贬值,甚至包括中国的反腐力度,同样都对瑞士钟表出口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那么这一系列因素中,属于智能手表的 “战果” 又有几何呢?
数据来自: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
低端瑞士表最受伤,却也非全无出路
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发布的 2016 年度统计数据显示,按照价格划分区间,出口额的下降,主要是 500 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 3400 元)以下的低端表,和 3000 瑞郎(约 2 万元)以上的高端表造成的。
目前的智能手表,如 Apple Watch 的主力款式,基本上都无法达到 3000 瑞郎的高度。后者的销售低迷,更多应该归因于经济、政治等传统的不利因素。更何况,即便高端腕表的消费者对智能手表产生兴趣,也不至于为了 300 美元的 Apple Watch 放弃劳力士——人家大可以捎带着两块都买嘛。
500 瑞郎以下的低端瑞士表,才是智能手表入侵的真正受害者。这个市场上,既有天梭、汉密尔顿、美度(Mido)、名士(Baume & Mercier)等众多入门级瑞士表,也包括浪琴、雷达、摩凡陀等中端品牌的入门表款,Fossil、Armani、Michael Kors、CK 等时装品牌的腕表产品线也挤在这个区间。
天梭 Le Locle,使用 ETA 产机芯(图自:uhrforum)
这个价位的瑞士腕表,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是石英机芯,而非更能代表瑞士制造的机械机芯。而其中只占少数的机械腕表,使用的也基本是 ETA 等第三方机芯制造厂的低端产品。
机芯对于腕表,尤其是对于机械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价位的瑞士表又很难被赋予特殊的设计与风格,除了表盘上的一个 “SWISS MADE” 标记,对比智能手表,它们几乎没有稀缺性、特质性上的优势。
品牌是另一个 “问题”,虽然像天梭这样的大品牌知名度已经颇高,但也造成了大众对其定位的固定认知。表盘上那个 “TISSOT” 的 logo,几乎就限定了这块手表的价值几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人的家底。
智能手表在这方面就好得多。虽说如 Apple Watch 也推出了售价上万的昂贵款式,但几乎没有几个人,会真的花上四五倍的价钱,买一块功能和基本款 100% 相同的电子产品。即便是多金人士,也很少会把钱花的如此随性。
这就造成对消费者来讲,当下具备实际购买意义的智能手表,价格基本不会超过 3000 元区间。不论你是尚无收入的学生,还是月入过万的金领,最后所能做出的合理选择,都是那几款几千来块的 “XX Watch”。
LG Watch Sport
于是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选择智能手表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与其戴一块旁人一看就知价值不高的低端瑞士表,倒不如买一块标榜新潮、又不大容易暴露阶级的智能手表。有通过戴表来显示身份需求的人只是一部分,需要一块手表却不想被它定义、暴露自己的却大有人在,智能手表刚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
相比价格相当的智能手表,大多数低端瑞士表们在品牌、稀缺性、独特性上都不具优势,还在功能性和 “隐藏主人身份” 的能力上输给了智能手表。但这个价位的腕表,又未必一定会被智能手表屠戮。
图片来自:daddysneatness
“来自瑞典” 的丹尼尔·惠灵顿(Daniel Wellington,DW),这个均价不足千元的石英表品牌,成为了近年来腕表市场难得一见的爆款。DW 本身的质量与价值暂且放下不谈,它的成功至少说明了,即便在智能手表盘踞的价位,会讲故事、会做品牌、会搞特色的表厂依然能够有立足之地。
中高端情绪稳定,但也要暗自布局
智能手表的普遍价位——3000 元以上的瑞士表,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甚至不大能确定这 4% 销量下滑的原因,究竟有没有智能手表的影响在其中。
当下的智能手表远无法达到智能手机的地位,作为附属配件,它们的价格也就基本达不到智能手机 5000 元左右的天花板。另一方面,智能手表虽然名为手表,本质却是和手机一样的电子产品。没有人希望花费上万元人民币,去买一块两年后就完全过时,甚至会难以使用的智能手表。
图片来自:wikimedia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价位的瑞士表厂就可以高枕无忧。短期内,此价位的消费人群主要是事业小有成就的中青年,他们对于劳力士的钟爱,恐怕要远大于一块 “能连手机的手表”。
把目光放的更远一点,当眼下戴着 Apple Watch 的这一代逐渐长大,终有一天会具备消费高价手表的经济实力。习惯了抬腕即联网的他们,还会不会为了能拥有一块劳力士、欧米茄,而放弃彼时功能势必更强大的智能手表,就很难说了。
万宝龙 Summit 智能手表(图自:Swissarma)
在年初的瑞士钟表业盛会巴塞尔表展上,此价位最热衷于新技术的表厂豪雅、万宝龙,都推出了自己的新一代智能手表。或许目前,这种昂贵的智能手表,尚且不会被高价表消费群体中的大多数接受,但提前布局的意义,在于并不太遥远的未来。
顶级奢侈表——另一个世界
至于价格更高的顶级腕表市场,和智能手表的交集就要更小。不光是对真正有此消费能力的人,还在于大众人群对二者的认识——没有人会为连不连得上网络这种事,而动摇自己的百达翡丽梦。就好像不会有人因为车上没有 Wi-Fi 热点,而嫌弃一台法拉利。
为数众多的瑞士表厂中,价格越是昂贵、品牌越是稀缺,和智能手表的交集就越小,直至完全属于两个世界。
图片来自:flicker
和智能手表相比,顶级名表和珠宝其实共通点更多。这或许也是智能珠宝,这个可穿戴设备中的异类,始终没能在市场上激起波澜的原因。顶级腕表和珠宝的消费行为,可以说是感性远大于理性。奖励、馈赠、纪念等消费场景下,不那么 “单纯” 的、电子化的珠宝,智能属性是否会成为减分项都难说。
图片来自:luxify
数码和智能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总还有些事物是不那么容易被电路板入侵的。这样一片从低向高价慢慢失守的空白,似乎更多的是社会心理在起作用。感性消费的奢侈品世界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喜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