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原是电影商业中心,为啥在你眼中却只是 “艺术殿堂”?
每年 5 月,法国南部的戛纳小城,在恰好的蓝天与海风下,迎来世界各地最重要的电影参与者:
导演期盼在这里找到最重要的认同、电影明星在红毯上争妍斗艳、慕名而来影迷背着睡袋,寻找潜入放映室的机会,而镇上小贩也做起了 “租领结(bow tie)” 的生意。(因为大多观影都要求西装领结才给入场)
(图自菁华中国)
在这 12 天里,这个城市是属于电影的,而世界电影的关注,是属于戛纳的。对于很多人来说,戛纳电影节是最重要的电影殿堂。
对制片人来说,为了戛纳电影节首映后,那一束洒在主创身上的光,我可以去死。那是对电影工作者的注目和尊敬。
中国导演贾樟柯在其撰写的长信《我们为什么要来戛纳》中援引道。而在很多影迷心目中,戛纳亦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对立面,电影艺术的天堂。
(图自新浪)
但戛纳电影节真的只是一个专注艺术的电影庆典吗?其实不然,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戛纳是非常重要的商业洽谈场合,只是因为它的 “出身” 是电影理想化的代名词,加上改革后的体制又将电影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诞生于自由之名,身处于革命中心,戛纳就是电影理想化的代名词
(图自凤凰网)
在广负盛名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如果要论资排辈,戛纳电影节并不是历史最悠久的。
一直以来,诞生于 1932 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都被认为是国际电影节的鼻祖。但是,“老大” 威尼斯的 “出身” 并不好——它是法西斯主义创始人墨索里尼政权创造出来推进法西斯的一个手段,旨在为人民确立电影 “好坏” 的标准(“宣传法西斯精神的才是好电影”)。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图自百度百科)
有见及此,自由世界也不能输啊,必须得建立一个与其对立的,属于自己的电影宣传平台。于是法国、美国和英国联手,以 “自由” 之名,建立了戛纳电影节。尴尬的是,正当三个国国家准备在 1939 年开启属于自己的电影节时,没想到才放了一部电影,德国就开始入侵波兰,法国也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届戛纳电影节就这样被中断取消了。
二战结束后,第一届戛纳电影节于 1946 年正式回归。当时的戛纳电影节就和现在的奥运会差不多,每个国家送选参赛作品(后来甚至以国家电影产能来分配入围比例),是各国电影实力的一种竞争。而当年摘走第一片 “金棕榈” 的电影是法国抗战片《铁路之战》。
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但那时的欧洲电影节,显然仍渗透着浓厚的政治意味。而站在二战战胜国一边的戛纳电影节,并处于欧洲电影中心地,树立了更优越的地位,即使威尼斯有着更悠久的历史。
1968 年,戴高乐的文化部长解除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朗格卢瓦的职务,引起了各大电影人和影迷的抵制抗争,迎来 “五月风暴” 的爆发。
(左起依次是勒鲁什、戈达尔、特吕弗、马勒、波兰斯基,图自 1905 电影网)
朗格卢瓦曾在战争中誓死保护各国电影拷贝,而且,每周都会在电影资料馆里向阿伦·雷乃、雅克·里维特、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这些 “电影资料馆的孩子们” 推荐他们从未听说过的好电影。戈达尔说:“经常出入于电影资料馆,已经成为大家热爱电影和向往电影的方式”。
(电影《戏梦巴黎》时代背景为 “五月风暴”,主角们参与了抗议活动,图自豆瓣)
这些 “电影资料馆的孩子们” 走上大街抗议,而戛纳电影节也在大多数评委和参赛电影人要求之下停办以声援学生运动。虽然,这场 “五月风暴” 革命终在警察镇压下平息,但这次被迫喊停的戛纳电影节却催生了一批最尖锐和有价值的影片:
贝尔托鲁奇当年的《随波逐流的人》被科波拉、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这帮美国曾经的 “电影小子” 奉为唯一一部启蒙范本;曾经帮助起草 “自由电影运动” 的林赛·安德森在 1968 年摄制的《如果》在翌年春天获得了金棕榈奖,意味着当时席卷欧洲和美国大部分地区的造反精神的合法化。
(电影《如果》剧照,图自豆瓣)
戛纳这个小城镇,再次见证法国电影史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戛纳既是最重要的电影交易市场,也是业内最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中心
(图自凤凰网)
在 1968 年的 “五月风暴” 以及西方世界政治气候改变之下,戛纳电影节迎来了体制上的重要改革。在历时多年的改革下,戛纳从原来 “奥林匹克” 式电影展示与竞赛活动,转而变成为电影业内最重要交易以及人际关系拓展活动。
戛纳是最早设立电影交易市场的电影节。在 1959 年,戛纳给电影市场分配了一间小小放映厅,但在后来的十多年来,由于疏于管理,一直处于勉强维持状态。甚至在 70 年代期间,这里曾一度沦为欧洲重要的色情电影交易地。
(情色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中一直都没有缺席,《双面情人》剧照,图自豆瓣)
不过官方后来觉得这样实在有损电影节形象,才开始加紧管制,并把这里的电影市场逐渐打造成为世界上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电影交易市场。
戛纳电影节和色情、情色电影的关系可谓历史悠久,如想了解更多,欢迎关注爱范儿(微信号 ifanr),回复「0522」,了解更多戛纳八卦。
戛纳官方意识到,竞赛单元和展映单元以及电影市场,前两者是 “面子”,后者是 “里子”。如果 “面子” 做得好,可以吸引到更多业内人士前来市场做生意,当然,也能吸引更多赞助商。
为了把 “面子” 做好,戛纳在 1972 年废除了各国推荐参选电影的制度,进而改为选片制,由电影节主席和艺术总监把关最终入选电影。戛纳从原来 “奥林匹克” 式 “分猪肉” 制度走入 “作者论” 时代,成功巩固了导演的艺术家身份。
戛纳也逐渐由此演变出和导演之间相互忠诚的关系,衍生了不少 “亲儿子” 系导演。这些导演一出道就将自己的处女作留到戛纳做首映(大多数电影节都会要求参展作品必须在电影节进行首映),并且以后基本每部电影都会投给戛纳,以换取进行竞赛单元的资格或是评奖优势。
(戛纳 “亲儿子” 泽维尔·多兰,89 年出生的新晋导演,早已成为戛纳常客,图自时光网)
而那些在柏林或威尼斯等地方拿过奖再来参加戛纳的导演,大多就只靠非常拔尖的电影去抢评委奖,其它基本很难入选。通过这样的关系,戛纳就锁定了更多优质的电影资源,保证了电影节的质量。
想知道戛纳都有哪些 “亲儿子”?欢迎关注爱范儿(微信号 ifanr),回复关键词「0522」,了解 21 位 “戛纳亲儿子”。
除了要和导演保持着相互忠诚的关系,戛纳和电影发行公司的关系也相当微妙。据戛纳电影节选片总监福茂透露,当那些公认的烂片都能进主竞赛单元,还真不是因为选片总监瞎了,其中可能是涉及了资源互换。比如去年骂声一片的《青木原树海》,就可能是因为发行公司 A24 和选片总监私下有协议,如果这部片入了主竞赛单元,以后 A24 的电影都首选戛纳。
(《青木原树海》剧照,图自豆瓣)
这些都是电影行业内各种交换与默许的交易方式,但这些关系,最多都只能是把 “关系户” 的影片带入到竞赛单元候选行列中,拿不拿奖,还得看电影本身质量,这也是戛纳电影节独立性的底线。
为了可以容纳更多优秀电影,戛纳在 1962 年至 1978 年间开始支持多个平行单元,其中包括 “影评人周”、“导演双周” 和 “一种关注”。通过为这些平行单元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的支持,戛纳成功在不影响主竞赛单元 “最高规格” 的情况下,将更多好的电影和电影人吸引到戛纳来。
(图自 Footwear News)
随着 “面子” 做得越来越丰富,作为 “里子” 的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繁华。虽然不少人将好莱坞看作戛纳的对立面,但实质上,两者之间的合作一直以来都非常密切。
整个好莱坞都会在电影节开幕前的星期天全体出动,包下大批航班飞往巴黎、伦敦,然后向尼斯进发,在接下来的十余天中,整个好莱坞都将暂驻法国南部。
好莱坞公关公司 DDA 的 CEO 透露道。在这个电影市场上,超过一万名代表,将观看没有在竞赛单元展映,但在寻求发行商的影片、尚未完工的电影片段、新片陈述介绍,并留心哪些电影还没有开始制作,但急需资金来启动项目。
在他看来,戛纳就是 “生意之地,交易之场”,CAA、William Morris 和 ICM 这类经纪公司在那 12 天都会倾巢出动,处理客户、合拍项目等相关事宜,处处都是制片人、导演、演员、电影买家、发行商和主管。
据统计,在 2016 年的戛纳电影市场中,有 985 部电影组织了合计 1426 场展映,虽然少于 2015 年的 1447 场次,但交易仍然高达 10 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流媒体的发展,更多新玩家开始加入了戛纳的电影市场。例如,去年的美国大队中,亚马逊就成了 “买买买” 的最大户,在开展第一周就买下了两部计划在 2017 年开拍的影片,而且还和其它影业合作拿下部分主竞赛单元获奖作品,如《推销员》和纪录片《格里森》。
(电影《推销员》剧照,图自豆瓣)
中国大队也继续将国人最强购买力带到戛纳,去年虽然没有任何华语入围作品,但去 “买买买” 的电影人不少。爱奇艺去年就买下了包括去年的戛纳获奖电影《美国甜心》、《推销员》等在内的九部主竞赛片在中国内地的 VOD 版权。而腾讯视频也收到了主竞赛单元的热门影片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新片《她》。
而在今年的戛纳上,微影时代就一下子向法国电影公司 Wild Bunch 买下 9 部影片的中国版权,其中 5 部是主竞赛单元作品,引来不少关注。
(微影时代今年在戛纳买的 9 部电影,图自新浪)
莲花娱乐的比尔·琼森在访谈中总结道:
现在独立电影市场的买家明显是这几类:付费点播平台、美国人、中国人。
这也是大家愿意参与戛纳电影节的原因,因为它不仅可以决定很多导演和艺术电影的市场命运和影史地位,同时电影人还可以很容易地为下一部电影找到投资,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发行商也能 “淘” 到很多优秀片子。
戛纳一直很坚定地做一个纯粹的业内电影节,所有放映只面向从业人士和媒体记者,普通观众根本没有机会入场,这跟柏林和多伦多大不相同。
中国影评人骆晋如此总结道。也正因如此,一般的影迷或是观众,只会从媒体了解到从戛纳出身的顶尖导演,以及主竞赛单元的高质量影片——一个完美的 “电影艺术殿堂”。但在电影节之上,商业交易却是更为主要的命题。
在这个机制之下,戛纳不仅在最大范围内吸引来全球最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也将自己打造成业内最重要的交易中心。而凭借这 70 年来积累的 “人脉”,它作为全球最重要国际电影节的 “江湖地位”,也不是其它电影节可以动摇的。
题图来自 film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