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年前,9 岁的小女孩惨死于绑匪手中,但有 800 多个孩子的命运因她而改变
手机响起刺耳的警报声,屏幕上弹出走失儿童的消息推送。经常看美剧小伙伴,或许对这样的画面颇有印象。
(美剧《断头谷 第 2 季》)
这个被称之为 “安珀警报”(Amber Alert)的系统并非编辑杜撰,而是真实存在于美国和加拿大社会的一种警报系统。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个警报系统的故事。
血的教训促成的警报系统
“安珀警报” 是 “America’s Missing: Broadcasting Emergency Response” 的缩写,即 “美国失踪人口:广播紧急回应”。当确认发生儿童绑架案后,政府部门会通各种媒体向公众发布 “安珀警告”,以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寻找失踪儿童。
这套系统的名字也来自于一名已故女孩,正是她的悲剧,才促成了今日美国这套完善的广播警报系统。
(安珀生前的照片,图片来自:Yahoo)
故事发生在 1996 年 1 月 13 日,主人公安珀·海格曼(Amber Hagerman)是美国德州阿灵顿一名 9 岁的小姑娘。这一天,她正在祖母家附近骑着单车玩耍,却不想厄运悄然而至。一名陌生男子突然出现在安珀身边,将她从单车上拽下,随后用一辆黑色的皮卡车带走了她。
安珀的邻居目睹了绑架案的整个经过:
她尖叫了一下,一直在踢打着。
案情很快传遍了全美,安珀的命运牵动着人们的心。然而,安珀的家人、邻居和警方四处搜寻却始终找不到她的下落。四天后的凌晨,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还是发生了。
(寻找杀手的悬赏,图片来自:Yahoo)
就在距离安珀失踪不到 5 英里的一幢公寓楼后的一条小溪里,人们发现了一具儿童裸尸,尸体脖子上有刀砍伤痕,喉咙被割开。经过与学校安全卡的指纹匹配,警方确认这具尸体的身份正是安珀,但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安珀的父母在悲痛之余,成立了 “人民对抗性犯罪者组织”(People Against Sex Offenders,简称 P.A.S.O),他们收集了各界人士的签名,希望能够迫使政府加强在儿童保护方面的立法。
德州的一位议员马丁‧佛斯特起草了《安珀·海格曼儿童保护法》,同年该法案由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签署通过。
(图片来自:Yahoo)
除了立法,这件悲剧的另一个贡献则是促成了 “安珀警报” 的诞生。关于它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目前普遍认为安珀生前的好友的父亲塞伯特(Seybert)是这套系统的创建者,是他在案发后四年里积极推动警方与电台合作,部署了 “安珀警报” 系统。
另一种说法则称这一想法最初来自于一位与安珀素未谋面的母亲戴安娜‧西蒙尼,她在小女孩的葬礼上提出:如果广播机构可以提醒公众恶劣天气的来临,为什么当孩子被绑架时他们不能这么做呢?
问题不在于人们没看到他们(绑架犯和安珀),而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不管 “安珀警报” 最初是由谁提出的,它最终在各方的努力下得以施行。“安珀警报” 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儿童失踪→目击者或亲属报案→警方审核→通过 “安珀警报” 系统发布警报。警报内容通常包含被绑架者及嫌疑犯的描述、绑匪车辆特征及车牌号码等。
(高速公路指示牌上的 “安珀警报”,图片来自:Hot DC Homes)
一开始,警方主要通过电台发布 “安珀警报”,更多的还是依靠听众口口相传。1998 年,第一个全自动化的警报通知系统建成,警报的传播途径扩大至传真机、电子邮件、手机和广告牌。
到了 2002 年,互联网已经得到了普及,此时 “安珀警报” 已经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传播,苹果、Google 和 Facebook 等互联网巨头先后开启了安珀警报,Uber 也于 2015 年宣布了对安珀警报的支持。此时 “安珀警报” 已经推广至全美 50 个州,加拿大和墨西哥边境的几个省份也接入了该系统。
(苹果官网对于 “安珀警报” 功能的介绍)
为了防止滥用,“安珀警报” 的发布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各州都有自己的标准,但美国司法部门规定了最低标准:
- 司法机构必须确认绑架案件实际发生;
- 被绑架儿童必须有受到重伤或死亡的危险;
- 必须有关于被绑架儿童、嫌疑犯或嫌疑犯车辆的详细资料用于发布警报;
- 被绑架者必须是 17 岁及以下儿童。
建立 20 多年来,“安珀警报” 已经多次立功。德州的 Rae Leigh Bradbury 是第一个因 “安珀警报” 获救的孩子,她被保姆绑架时只有 8 周大。在警方发出 “安珀警报” 90 分钟后,一名路人发现了保姆的卡车,当时 Bradbury 正在车上熟睡。
(Bradbury 在 2007 年得到了当时第一夫人劳拉的接见,图片来自:AJC)
如今 Bradbury 已是一名快乐的高中生,她并不记得婴儿时期曾遭遇过的危险,但她成为了 “安珀警报” 系统坚定不移的宣传员。
最新的数据显示,这套系统拯救了美国超过 800 名儿童,美国失踪儿童的寻回比例从 1990 年的 62% 提升至 98%(2015 年)。
值得一提的是,有 20% 的案件是绑架犯在接到 “安珀警报” 后,出于害怕等心理主动释放了人质,超过一半的案件是有民众或警察认出了绑匪的车辆,从而找到了失踪儿童。
美国的这套系统也为其他国家所借鉴。英国就在 2002 年从萨塞克斯郡开始试行类似的 “儿童救援警戒系统”(Child Rescue Alert system),欧洲不少国家的安珀警报已经实现了跨国协同。
(图片来自:Mashable)
此外,Facebook 也成为了不少国家发布失踪儿童警报的平台,在失踪儿童最后一次现身位置 160 公里以内的用户会收到相关信息,从而协助搜索。
“安珀警报” 在中国
在中国,类似于 “安珀警报” 的系统起初主要由民间及商业公司发起,如手机 QQ 的 “QQ 全城助力”,还有号称 “中国版安珀警报” 的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但后者在 2015 年年底登陆微信平台后,由于引发用户对于隐私收集的担忧而被腾讯叫停。
(图片来自:搜狐)
光靠民间的力量,并不足以建成完善的警报系统,却也或多或少推进了国家在这方面的建设。 2016 年 5 月,官方版的 “安珀警报” 正式上线,公安部发布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 “团圆” 系统,并继续接入了高德地图、新浪微博、滴滴出行等公司。
当然,相比于美国的 “安珀警报” 可全方位调用全国民用通讯平台,“团圆” 的信息发布渠道仍非常有限,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 “全民打拐” 仍不失为帮助失踪儿童回家的新思路。
爱范儿在《在互联网时代防儿童拐卖,中国的企业和政府都做了什么?》一文中对此有详细解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回复关键词「儿童」了解。
争议:“安珀警报” 是否过誉?
面世 21 年来,“安珀警报” 在被推上神坛的同时,关于它的质疑之声也始终不断。有专家认为,“安珀警报” 的作用有被夸大甚至神化之嫌。
来自美国国家失踪和受虐儿童保护中心(NCMEC)的报告显示,2013 年美国一共发出了 194 次 “安珀警报”,其中 185 次都成功找回了失踪儿童,但 “安珀警报” 只在其中 20% 的案件中真正起到了作用。
Nevada 大学的 Timothy Griffin 教授从 2003 年起研究了 2000 多起由 “安珀警报” 发出的案件,他也得到了类似的数据:在这些案件中,“安珀警报” 找回儿童的成功率仅为 20%。
Griffin 指出,“安珀警报” 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对儿童的保护,避免了孩子们陷于危险境地,但遇上绑架者打算强奸甚至杀害孩子的这类罕见情况,它通常是无能为力的。
整套系统的运转也并非如当初设想般的顺利。由于警方对于 “安珀警报” 的发布非常谨慎,很多时候会错过儿童失踪后 3 小时以内的最佳寻回时机,这可能也是导致其寻回成功率并不高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招致不少家长报怨。
此外,还有不少群众报怨 “安珀警报” 在深夜或凌晨响起时,它刺耳的铃声以及简短的信息让从睡梦中惊醒的他们摸不着头脑,根本无法搞清楚状况。
(安珀的母亲,图片来自:CNN)
“安珀警报” 的拥护者认为,即使它并不总是行之有效,但也总比什么都不做好,只要它能挽回哪怕是一个孩子的生命,它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然而,也有反对者指出,一味地守着旧制度只会阻止人们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案。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 “安珀警报” 的功劳。21 年过去了,警方对于杀害安珀·海格曼杀手的追查仍在继续,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善待。
题图来自:Technologhy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