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Nick Denton 对在线媒体评论系统的探索

公司

2012-04-27 14:30

“用评论系统从读者中撷取智慧的想法,只是个玩笑罢了。”

Nick Denton 在接受 Southwest 的采访中这样说道。作为科技博客 Gizmodo 的母公司、网络媒体 Gawker 的创始人,Nick Denton 一直对现有的博客媒体的评论机制存在偏见。

对自己掌管下的 Gawker 、Jezebel 、Gizmodo 等站点,Denton 也毫不留情。他举例说即便评论区里存在有趣的读者评论,让人忍不住参与进来,但是仍然避免不了那些灌水评论。随着网站的流行,读者评论就开始难以控制,讨论氛围会变得污浊。

Denton 最近开始酝酿一个新的网络媒体的讨论平台,来替代现有的评论系统。周三 Denton 在他的 SoHo 办公室里向 GigaOM 透露了他的一些想法。

他希望把意见建立在一个群组讨论的平台上,参与讨论者可以选择倾听谁的意见,忽略谁的意见。他说:

“我希望把所有人的意见汇集起来,希望看到他们讨论的进展,看到辩驳,甚至再辩驳。”

Denton 指出,这种评论机制建立在充分尊重读者的原则上,读者反驳意见会放到显著的位置上。

他甚至想把 Gawker 的编辑围绕文章展开的讨论对外公布,以此引发讨论。Denton 早年在 Financial Times 就职时,注意到编辑们关于文章的讨论往往比文章本身更有趣,这使他认识到讨论的重要性,他理想中的改变正是让读者与作者间的讨论更为显著。

Denton 希望藉此颠覆在线新闻业的运作。这种思路的颠覆性在于重视评论、重视讨论的过程,并将其置于同文章同等的地位,每个评论者都是编辑,都是网站的创造者。从某种意义上说,Denton 在试图模糊传受双方的身份差异,一切只有讨论,一切只为了在讨论中迸发出思想火花。

有意思的是,这并非 Gawker 第一次修正评论系统了。它曾发布了一种 “激励式” 的评论系统,通过给予高质量评论者奖励来控制讨论氛围。但是后来 Denton 将其否定了,他认为这种激励机制没有如其所愿,却成为很多人恶意游戏的工具。

作为 Web2.0 时代的产物,评论机制让读者不再单纯是内容的浏览者,它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在传播反馈环节上的不足。与此同时,它作为重要的沟通交流的手段,对培养沟通氛围、活跃站点以及增强读者黏性等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评论的重要性,评论不是文章的依附物,而是读者与作者的讨论,是文章内容的延伸,是思想火花的孕育之地。

但是现有网媒的评论系统仍然具有很多缺陷,评论的地位仍然低下,同时也不利于讨论的展开。比如读者与读者的交互比较滞后、高质量的评论利用率低,对于大站点的热点新闻,评论动辄成千上万,精华评论很容易淹没在无意义的只言片语中。不少媒体也试图做一些尝试,如 BBC 评论区的 Editors’ Picks——通过编辑手工过滤引导,的确提升了评论的价值,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意义的灌水,但这很难反映意见的走向,更多只是代表编辑个人的意志。

除了评论系统等技术方式的影响外,媒体编辑在讨论中的角色也是举足轻重的。Gawker 系站点评论区之所以垃圾横行也与 Nick Denton 本人过于看重流量、鼓励争论有关。Gizmodo 的作者 Jesus Diaz 曾发表一篇名为 《乔布斯发明了你的戴尔电脑和 Android 手机》,且不说观点是否有失偏颇,Diaz 甚至与意见相左的读者进行谩骂。当观点讨论的不良情绪诉诸人身攻击,你就不能指望保持和而不同的理性探讨氛围。而另一方面,因极端偏见造就的大流量,媒体编辑应该懂得权衡。

显然,一个良好的讨论平台应该是基于理性沟通,从而能保证意见的合理流动,乃至达到共识,这是技术与人共同作用下的理想空间。很遗憾 Denton 含糊的表述让我们难以想象他理想中讨论平台的具体形态。但重视评论的地位以及利用媒介资源营造讨论氛围等思考却颇具价值。至于这种讨论平台究竟能否颠覆在线媒体,保证良好的讨论氛围,还有待检验。

题图来自 CNN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从技术的旁观者与记录者,成为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