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和创业者们都来「吹风」了,但无人便利店暂时还只是「看起来很美」
无人零售开始闯入人们的视线。
从去年亚马逊 Amazon Go 无人便利店概念宣传片的发出,到近日,淘宝造物节上无人零售店「淘咖啡」的大受追捧。不论是消费者还是资本市场,都对科技感十足的购物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些关注让「无人便利店」成为了眼下最热门话题之一,再加上共享单车的颜色看来是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了,于是不少人将注意力转移到无人便利店,并开始把无人便利店往「风口」上吹。
巨头和资本纷纷入局无人零售店
看中这个生意的巨头公司,前有亚马逊,后有阿里巴巴,中间还有各路资本加持的创业者。
顾名思义,无人零售店,它与过去传统便利店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无人值守,店内既没有没有收银员也没有服务生,顾客直接进入便利店拿起需要的货物后即可走人。
亚马逊被看做是最先提出无人零售概念的开路者。2016 年 12 月,亚马逊官方在 Youtube 上放了一个 1 分 49 秒的宣传片。影片描述的内容就是在 Amazon Go 购物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图片来自:idownloadblog)
一个亚马逊账号、一部安装了 Amazon GO 应用的智能手机——这就是所有准备工作。接下来,走进 Amazon GO,拿上商品,直接走出商店。
购物最重要、也是最麻烦(多数情况下,没有人会喜欢排队吧)的支付环节,在 Amazon GO 里是不存在的——Amazon GO 会自动甄别出商品是被拿走还是被放回,并将信息传给消费者的虚拟购物车中。绑定了用户银行账号的 Amazon GO 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结算。
对无人零售感兴趣的还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亚马逊和淘宝,沃尔玛、哇哈哈、京东等大公司也在做相关的试水和布局。
沃尔玛于 6 月初推出了自助杂货售卖亭,用户完成在线订购后,便可直接在杂货亭自助取货。哇哈哈与深蓝科技合作,签订了 3 年 10 万台、10 年百万台 Take Go 无人店的协议,而京东宣布要在全国大量开设京东无人超市。
互联网巨头们对无人零售兴致勃勃,创业者们也在摩拳擦掌。
近一个月以来,就有数个无人零售项目得到资本的青睐。
6 月 28 日,F5 未来商店宣布获创新工场 3000 万元 A+ 轮投资。此前,F5 未来商店已获得创大资本 200 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以及 TCL 创投的 1000 万元 Pre-A 轮融资。其计划在 3—6 个月内开出 30—50 家门店。
7 月 3 日,缤果盒子 Bingobox 宣布完成 A 轮融资,融资额超过 1 亿元人民币。该轮融资由 GGV 纪源资本领投,启明创投、源码资本、银泰资本等机构共同参与投资。缤果盒子称一年内可完成 5000 个网点的铺设。
无人零售店是怎么实现「无人」的?
而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无人零售店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以利用了不少「高科技」的 Amazon Go 为代表,其次是 RFID,最后是传统的扫码付款。
Amazon Go 商店为了实现消费者的「拿了就走」的购物体验,可是在技术活下了不少功夫,亚马逊在他们的官方稿件中介绍到:
这种技术其实和自动驾驶技术是一样的,涵盖了计算机视觉 (Computer Vision)、感应器整合 (Sensor Fusion) 和深度学习 (Deep Learning)。
阿里巴巴的在淘宝造物节上亮相的无人零售店同样也运用了复杂的技术。爱范儿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到,淘宝的无人零售店是由蚂蚁金服提供技术支持,其中涉及到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还叠加了一些非配合生物识别技术(「非配合」的意思是在用户无感知的状况下就能完成身份核实)以降低误判率。
据了解,由于技术的限制 Amazon GO 和淘咖啡目前的客流上限分别为 20 人和 50 人,超过上限可能会导致误判率的增加。
缤果盒子还不能做到像 Amazon Go 那样的「拿了就走」,这是由它采用的技术决定的——较成熟和简单的 RFID 标签技术。
你可以把 RFID 理解于类似条形码技术,只不过条形码需要扫描枪读取信息,而 RFID 是通过射频信号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取到 RFID 读取器中,从而获得物品的信息。相比之下,条形码每一次只能有一个条形码受到扫描,而 RFID 辨识器可同时辨识读取多个 RFID 标签。
不少人认为在 RFID 技术支持下的无人零售店,或者是扫码结算的无人零售店,实际上是由消费者自身充当收银员,完成了支付这一环节,并非真正的无人。不过不管怎么说,至少由顾客充当的「收银员」不需要薪水,也算是达到了无人零售「节省人工成本」的目的之一。
(图片来自:canfly)
只是看起来很美?
上面提到的「节省人工成本」是无人零售店备受追捧的一个原因之一,而最近一两年来,中国消费者对零售店的热情,又给无人便利店的「美好的未来」增加了几分令人信服的色彩。
虽说这几年电商的蓬勃发展,传统的线下销售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不如以前。但就在这样不断收缩的大环境下,零售店的增长状态却令人欣喜。据「2016 年中国连锁百强」名单显示,在 2016 年,全国的便利店增幅最高,达到 16.7%,专业店和专卖店为 6.5%,购物中心 1.6%,超市和大型超市 1.5%,百货店为 -2.5%。
这意味着,消费者喜欢,并且他们需要更多的零售店。
而相比较于传统小超市、便利店来说,各种技术加持的无人便利店面积小、易铺设、人工费用低,看起来是一个效率更高,成本却更低的方案。
所以,无人零售店真的很美吗?有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美好的未来来临之前,无人便利店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首先,无人零售店还需要更加成熟的技术。能量强大如阿里巴巴,爱范儿(微信 ID:ifanr)在体验淘咖啡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尴尬的一幕:
眼见着其他顾客都顺利地完成了取餐,任凭笔者在屏幕前如何调整,就是迟迟无法被识别,只能尴尬地去到取餐台找服务员人工识别了。
(淘咖啡中使用到的人脸识别技术)
当然,淘咖啡使用的技术仍在测试阶段,做到毫无误差尚需时日。类似的情况在 Amazon Go 里也尚待解决,在西雅图,一些网友甚总结了一些让 Amazon Go 产生 bug 的攻略。
技术成本昂贵也是无人技术商用困难的一大原因。有一个夸张的说法是,Amazon Go 的方案,估计一个茶叶蛋估计要卖 100 美元才能回本。
而相对低价的 RFID 识别技术,也并非低廉到适合所有的零售商品。事实上,RFID 被发明已经很多年了,但高成本一直制约着 RFID 技术的普及。业内人士介绍,尽管近年来 RFID 的成本正在逐渐缩减,但目前这一解决方案还仅适用于高客单价的产品。
再来算一笔账,无人零售店「赶走」了收银员,能为零售店的运营节省多少成本呢?对于无人零售店来说,前台的收银员成本虽然省了,但后方运营的人力成本依然存在。零售业相关人士介绍,一个超市收银员的工作连整个超市所有人力工作量的 10% 都不到。再高端技术加持的无人零售店,理货员、采购员、物流配送……一个也少不了。
业内人士认为,无人零售店要想真正的「飞起来」,仅仅让收银员「下岗」是远远不够的,整个零售系统从商品需求确定,到售后服务都需要升级。
不过话说回来,这毕竟还仅仅是个开始。汽车出现之前,人们只想要马跑得更快;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只想要邮差跑得更快。我们从来没有算准过颠覆会在什么时候会来,那就且让无人零售店再「飞一会」吧。
题图来自:Moby 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