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谁说七夕都得出去撩妹?我一个单身狗过得也挺好的

公司

2017-08-27 08:00

牛郎织女当年踩着鹊桥相会时,可能没有要秀恩爱的意思。然而几千年过去了,七夕不仅成为了“中国情人节”,还变身为一年一度的新“虐狗节”。

现如今,一只单身狗的生活是艰辛的。你不仅要面对父母长辈无时不在的催婚警告,还要忍受身边出双入对的情侣们有意无意甚至故意的“恋爱秀”。好,我不看,我去吃顿快餐总行了吧,没想到却被“两人同行一人免单”、“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刺瞎了眼。

(图片来自:华人客

难道保护动物的话都是说说而已吗?

有人在网上说,我们去把电影院的单号座位都买了吧,这样“秀恩爱”的人就没办法坐在一起了;有人说,说“买一送一”就是“虐狗”的人是不对的,因为对于我们吃货来说,一个人就可以吃两份。

有这样的自嘲本能和生存能力,“单身狗”们看上去还是挺坚强的。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那些天天自嘲为“单身狗”的人,早已不再是从前被迫单身的剩男剩女们,他们如今会主动选择单身,在各大节日里扎堆出现的情侣们之间自得其乐,散发出一种非同一般的闪亮光辉。

挡不住的第四次单身潮

前几天,《南华早报》曾经报道了一篇文章,说中国内地的单身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俄罗斯和英国人口的总和。

我特意去翻了一下,截至 2016 年,俄罗斯的总人口为 1.4 亿,而英国的总人口为 6500 万,这么算下来,中国内地目前的单身人口差不多有 2 个亿。

也就是说,目前在中国内地,每七个人中间,就至少有一个单身,共占到了人口总数的差不多 14.6%。要知道在 1990 年的时候,中国的单身人口比例还只有 6%。

很多人说,中国已经迎来了第四次单身潮。

(图片来自:TED Ideas

在历史上,中国已经经历过三次单身潮,分别是:

  • 20 世纪 50 年代,《婚姻法》的颁布催生了第一波离婚潮;
  • 20 世纪 70 年代末,文革结束知青返乡,也带来了一波离婚高峰;
  •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很多人不会再害怕离婚和单身会被社会歧视。

可以看到,在前三次单身潮中,藉由离婚来实现的单身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但是到了如今的第四次单身潮,情况却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一个人的经济》一书中,他曾预测,网络化、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将会改变日本的经济和社会面貌,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单身化”的趋势也开始在中国出现。

(图片来自:华尔街见闻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和阿里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消费新趋势——三大动力塑造中国消费新客群》报告,目前中国在 35 岁时依然选择单身的人群,比 10 年前上涨了 4 倍多。

这些单身人士,并不是因为自身条件不好而被“剩下”。相反地,他们往往是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消费水准高的“三高”人士,有文化、有经济实力,更有生活追求。

比如说有 36% 的单身女性就表示,自己不结婚也能过得很幸福;有超过 80% 的受访者表示,宁愿单身也不愿意仓促结婚。

(图片来自:电影《剩者为王》)

热衷于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他们,不像老一辈人那么安土重迁、在乎世俗的看法,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加强列。

市场研究机构英敏特曾经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其中,大约有 61% 的单身消费者最感兴趣的消费方向是电影/电视剧,有 56% 的关注旅行,还有 48% 的喜欢运动健身。

可以看出,这些消费都是自我享乐为前提的,也就是传说中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而除了自我意识的不断提升之外,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也是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单身”的理由。

(图片来自:日剧《家族的形式》)

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只自己的收入状况良好,往往还出身于家境良好的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一方面不需要他们赚钱补贴家庭,另一方面,父母也比较开明,相对更能接受晚婚晚育的想法。

这样一来,他们就更加能够比较没有心理负担地进行消费,活在当下往往被他们奉为圭臬。

再加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元化,在单身化的潮流开始在网上进行传播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并逐渐接受这种生活方式;而网购和各种 O2O 服务的出现,更加便利了他们的单身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单身成潮也就不足为奇了。

单身时可能比谈恋爱花得更多

这两天有一条微博很火,有个男生在网上问网友:七夕快到了,200 块左右能给女朋友送什么礼物?网友的最赞回答是,不如送她自由。

的确,如果现在谈个恋爱不给对方送点礼物,好像根本就没法抬起头来做人。女生一般心比较细,还会提前做做功课给男朋友送双球鞋、游戏机或者机械键盘;至于男生,有人说了,请自觉把淘宝上排名前十的标明“送女朋友的礼物”的东西给屏蔽掉,因为那些都是“雷”,如果实在不会挑选口红色号的,不如简单粗暴直接发个红包。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Market Watch 的统计数据,在美国,20-35 岁的年轻人每次约会的平均消费约为 50 美元(约合 335 元人民币),35-50 岁的情侣每次约会更是会花掉大约 1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672 元)。

而在中国,有 72.64% 的情侣每月在恋爱上的花销要占掉自己工资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看,谈恋爱真是一件又费心又费钱的事情,有情饮水饱都是小说里写来骗人的。

有人可能会说了,既然谈恋爱如此地费心费力,那就单身好了。一个人就不用考虑约会的开销,也不用送礼物了,肯定会省下一大笔钱。

但如果你真的觉得单身能够比谈恋爱省钱的话,可能就有点太天真了。根据日经中文网 2015 年针对日本社会所做的一份调查,在相同的年纪,单身女性在餐饮和时装方面的花销是已婚女性的 2.7 倍。而且在单身消费可能远超过恋爱人士这点上,对男性也同样适用。

比如说我司某刘姓运营主编,虽然单身,但喜欢在自己热爱的机械键盘上面下重本;还有我司某位单身兔编,虽然不喜欢买衣服和化妆品,却乐得把工资和周末上交给各种五星级酒店,并以集齐各家集团的顶级会籍为乐。

这好像并不比谈恋爱更省钱吧。

而且从整体来看,单身女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还比单身男性要高上许多。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女性走入职场,她们也往往能获得不错的薪水和职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她们提供了更多消费的可能性。

并且,相较于男性消费者,女性更倾向于进行感性消费和冲动消费,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广告等营销活动的影响。香港心理学会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郑建荣表示

热爱购物的人,会希望从购物过程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通过物质来获得自我肯定和自我形象的提升,并且通过购物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些有足够消费能力的单身贵族们,平时可能过着 996 的繁忙职场生活,好不容易完成一个项目了,不如买个名牌包奖励一下自己;既然自己的收入和职位都不错,那平时的穿衣打扮、吃喝用度都得符合“社会精英”定位,肯定不能随便买。有的时候,他们还会觉得国产的东西不够好,会自己飞去国外或者海淘回来。

不过尽管女性比男性的消费频次高,但在客单价方面,男性消费者却完全不输女性。一个观望了很久才下单的 4K 显示屏,一台向情怀致敬的任天堂,一架一年可能都飞不了几次的无人机……这可够买几十根口红了。

在这样的消费行为之中,一个等了好久才抢到的限量版包包,或者一把用别人根本无法理解的价格买来的机械键盘,也许能够给他们带来比谈恋爱更大的喜悦。当然,这个成本,也说不定比谈恋爱时要高上许多。

全世界都来抢单身狗的钱,他们到底需要啥?

我一只狗,吃饭旅行,走走停停。

“单身经济”这个词,最早由经济学家麦卡锡在 2001 年的一期《经济学人》杂志中提出。最开始,这个词汇就是为了描述单身且收入不菲的女性更容易成为广告、娱乐等行业的最理想顾客群体。

日本是比较早关注到这个现象的国家,很早就出现了“一人様”(一个人)这个名词,还出现了一系列满足单身人士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把门店分隔成一个个适用于单人用餐的小隔间的拉面店,让你不必为一个人用餐而感到尴尬;仅供一个人使用的胶囊旅馆,让你即使一个人旅游也很自在;还有越来越多的单身公寓、一人用电饭煲、冰箱,都是市场为了“解救”单身狗们提供的最大人文关怀。

到了中国,对广大独居的单身狗们来说,能在炎炎夏日给自己带来一丝清凉和慰藉的,除了家里的空调和冰西瓜之外,可能就是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那准时送上的各种美食和网购战利品了。

根据台湾《远见》杂志的报道,全家便利商店曾经做过一项市场调查,便利商店的顾客群体主要集中在 20-39 岁的单身人群,他们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消费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对消费过程的的便利性有很高的要求。

对于他们来说,一件产品的竞争力不再只是基本功能和价格,而是这件商品或者服务能不能满足自己的更高层次需求。

在这群单身人士中,有一部分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的“御宅族”,他们往往也被称为“空巢青年”。根据淘宝今年 5 月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我国的空巢青年已经超过了 5000 万,如果把他们聚在一起,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安徽省了。

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他们几乎可以在家里完成一切生活所需:网购、上门保洁、外卖、按摩推拿等等。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 SOHO 族,工作也顺便在家里都搞定了。

(图片来自:创头条

但与很多人普遍认为的单身狗都喜欢宅着不同的是,他们一边享受独居生活的乐趣和自由,一方面也无法真正抗拒人群和社交带来的吸引力。他们不因独身而寂寞,却会因为参与感而更加快乐。

希尔顿的中端品牌 Tru 的市场总监把这种现象称为“独自社交”(Socially alone)。虽然特意减量的“一人食”设计,还有各种打着“单身经济”旗号而开展的营销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些单身人士的物质需求,但他们仍然有着无法派遣的孤独感。

比如说有些“单身狗”,可能会因为一句贴心的广告语而买下一件自己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而“对自己好一点”,也常常是很多商家利用“补偿消费”心理来刺激消费的一种营销手段;就算是主打“一个人”的商家,如果能营造出温馨的气氛,让独自吃饭感到不那么孤单的话,那就最好不过了。

换句话说,只要你给“单身狗”们多一点细节的关怀和体贴,就很有可能会赢得他们的心。

在全世界都看到了“单身经济”的巨大商机,想要来从单身狗们的口袋里抢钱时,“多一些真诚,少一点套路”永远是屡试不爽的金字法则。可以预想得到,今年的七夕,一定又有很多人要打着“关爱单身狗”的名义来进行推广了,但你们真的知道单身狗最需要什么吗?

题图来自:Animals Breeds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